首頁 > 人文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由 謎石 發表于 人文2021-06-13

簡介南宋廓庵禪師所作的《十牛圖頌並序》用十張清新簡潔的圖畫,描述了一個小童子從找牛到得牛,然後牧牛回家,最後人牛俱忘的過程

大明咒六字真言是什麼意思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典故事,自然也有著很多特別的象徵意義。

在佛教中,牛,竟然還代表禪心佛性。

南宋廓庵禪師所作的《十牛圖頌並序》用十張清新簡潔的圖畫,描述了一個小童子從找牛到得牛,然後牧牛回家,最後人牛俱忘的過程。

畫作的前面都很“正常”,要麼是小童子撥草尋牛,要麼是牧牛歸家,都是普通的塵俗光景。可是到了第八張圖突然就“不正常”了,整個畫面就是一個圓圈。而第十張圖,小童子和牛都沒了,出現的是一個揹著行囊袒露上身的老僧,看樣子即是著名的布袋和尚——彌勒佛。

由此可見,畫的主題根本就不是牛,而是禪意和佛法。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十張圖的標題分別是:

第一:尋牛;第二:見跡;第三:見牛;第四:得牛;第五:牧牛;第六:騎牛歸家;第七:忘牛存人;第八:人牛俱忘;第九:返本還源;第十:入廛垂手。

每一幅圖畫旁邊都有點化人心的禪門偈頌,令這十張簡單的圖畫平添了很多神秘的含義,彷彿深刻感悟這十張圖畫,便能領悟到微妙佛門法旨。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例如,第一圖“尋牛”的註解是這樣的:

【序】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

【頌】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這哪裡是去尋牛,分明是萌動了追尋佛法的念頭。諸如此類,整幅畫作都瀰漫著禪宗的機鋒話語。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圖的標題,名為“入廛垂手”。

這裡,廛(chán),是指人家的房地,表面上看是指人和牛都回到家中,安頓好。而“廛”字的發音同“禪”,顯然,這是暗示尋找一頭牛的最終結果是證悟禪心。

所以到了這最末一圖,小童子也沒了,牛也沒了,變成了一個彌勒佛,你說他是小童子所化也可,就算說他是那隻牛所化也無不可,這正是人牛兩忘之後的境界。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偏偏要以牛來比喻佛法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牛的一個特殊天性:牽牛鼻。

牛,這種動物身軀巨大,最以力量見長,人力完全無法對抗,而且吃起草來又很難找到,可是一旦人找到牛,並牽住牛鼻子的韁繩,牛就會變得異常馴服,順從人的意志行動。儘管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最後反倒是弱勢的人控制了強勢的牛。

顯然,可以用“牽牛鼻”來比喻尋求佛法必須要得其要領。當得到佛法的要領,一切都會變得自然而然。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在宋代佛教書籍《景德傳燈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獵戶石鞏追隨馬祖禪師學習佛法。一天,石鞏正在廚房中幹活,馬祖問他在做什麼,他回答說“牧牛”,馬祖又問怎麼牧這頭牛?他說,如果牛鑽進草叢裡,就牽著牛鼻子把它拽出來。馬祖道:你是真的牧牛。

從這個佛教故事更能看出,佛家常以“牧牛”來比喻駕馭自身心性。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眾所周知,佛教有一道著名的咒語——六字真言,也稱“六字大明咒”或“觀世音菩薩心咒”,據說擁有無比神奇的力量。

梵文寫作:ॐ म णि प द्मे हूँ

漢字及發音是: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請特別留意最後一個“吽”字,儘管和其他五個字一樣是個神秘無解的咒語用字,其中卻暗含一個“牛”字,而其發音又近似於牛吼。牛,在此有了殊勝妙義。

由此可見,牛與佛法之間一直有著不解之緣。

尋牛即尋佛,《十牛圖頌並序》——經典而玄妙的禪門畫作

Tags:佛法小童子牧牛十張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