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清涼山志 | 伽藍勝概

由 秀容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1-06-12

簡介”觀海寺: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間月舟禪師重修

宿因曠作今復堅是什麼意思

清涼山志 | 伽藍勝概

文白對照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卷二

伽藍勝概

峰巒示鷲嶺奇形,遠承佛國;樓閣湧寶王相,近現毫端。此十剎海清涼之界,實萬菩薩顯化之區。故經律秘於金剛,鐘鼓達於忉利。須知佛土莊嚴,非誇一時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為永劫之資糧。試觀買園布金,長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終證菩提。況藉清眾之修持,紹隆正法;即仗佛光之臨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議,功德定不唐捐。雖歷朝之興廢不一,而叢林之締構宜隆也。志伽藍。

按古傳,五峰內外佛剎凡三百餘所,多系先古帝王興建,今皆消沉。大孚靈鷲,肇於漢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諸寺,或五峰抱出,或雙嶺中開,或疊起巖中,或聳居雲外。樓臺現乎杳靄,鐘磬出於煙蘿。至若天城現影,金閣浮空。無著誤入,不是人間。法照歸來,猶存山麓。此不思議界,聖境冥現矣。歷代以來,諸剎廢興,沿革數目,難以悉記。今略錄顯著於左雲耳。

臺內佛剎,凡六十八。

大顯通寺

: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環匝鷲峰,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園,故亦名花園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於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古傳中有兩堂聖眾,非戒定慧全者,莫預此寺。自明初以來,敕旨護持,凡十餘道。永樂三年,設僧綱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給僧糧。至嘉靖間始革其糧。○王嘯庵詩:“五月行蹤入大孚,萬松如翦雪平鋪。尋真客到青蘿嶂,駐錫僧居白玉壺。幾代苔文留錦字,諸天鈞樂護靈符。爐煙經卷停雲閣,不信人間有畫圖。”○丘坦之詩:“卻向凋零後,追思初建時。空廊留古像,毀殿落新泥。幡斷猶存字,苔封不辨碑。聖人不復作,遺蹟重傷悲。”

大寶塔院寺

:顯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發塔,因為名。永樂五年,上敕太監楊升重修大塔,始建寺。萬曆戊寅聖母敕中相範江、李友重建。恢巍壯麗,冠於清涼。命比丘圓廣主其焚修。○釋正秀詩:“佛剎巋巍倚碧空,諸天寒色照簾櫳。瓊樓靜掩娑婆月,寶塔香飄薝葡風。百道明霞浮几上,數聲清梵落雲中。萬年慧炬通霄漢,洪福應歸聖主宮。”○丘坦之詩:“寶塔白毫光,傳從阿育王。萬山如磬拜,千佛共稱揚。鈴鐸迎風亂,旃檀逆鼻香。夜深聞梵樂,清切動悲傷。”“百尺輪王藏,莊嚴不可當。曲藏無量佛,巧創大明王。登眺多高閣,經行有步廊。規模擬忉利,形勝擅清涼。”○鎮澄詩:“御節下清涼,山林品彚光。皇華輝鷲嶺,佛日煥龍章。寶剎開初地,金繩界上方。功兮何所致?明祚萬年長。

大圓照寺

:顯通之左,古稱普寧寺。永樂初,印度僧室利沙者來此土,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賜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顯通寺。至宣德初,復詔入京,廣宣秘密。無何,辭歸山,上未許。明日示寂,上聞,痛悼之。御祭火化,敕分舍利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覺。一塔於台山普寧基,建寺曰圓照。正德間封張堅參為法王,賜銀印,兼有都綱印

大文殊寺

: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來,請言聖儀。雲曰:“大聖德相,我何能言?”相與懇禱,求聖一現。七日,忽光中現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真容院。歷代人君,不廢修飾。明永樂初,敕旨改建大文殊寺。敕賜貝葉靈文,梵文藏經,朱書橫列,御製序贊。每帙盛以錦囊,約以錦絛,護以蒨氈。並欽造文殊鍍金像。萬曆辛巳間上敕太監李友重修。○釋秋崖詩:“古今皇帝敕,寺啟鷲峰頭。客喜松間屋,僧棲雲外樓。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名字聞天竺,神僧荷錫遊。”○鎮澄詩:“古寺晚峰頭,登臨興未休。林煙籠紺殿,幡影掛朱樓。僧度溪橋月,鶴翻雙樹秋。坐來深院寂,夜雨一燈浮。

大廣宗寺

:鷲峰南半麓。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敬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紫柏真可詩:“方丈蕭蕭依鷲峰,顯通久寂講經鍾。更憐銅瓦風霜老,祗恐重來不易逢。”“鱗鱗萬瓦五峰中,不用泥燒用鑄銅。無奈朔方冰雪甚,住僧無力可支傾。”○儲御史詩:“仙宮開曉日,鷲嶺住高僧。氣宇閒林鶴,襟懷古澗冰。秋崖圖晚節,苦海羨先登。坐見超凡界,崑崙駕大鵬。”○秋崖詩:“小朵天城寺,百年我遁中。青山雲影淡,紫府樹林豐。洗缽龍吞水,扶筇鳥入空。天機何處是?黃葉舞秋風。

羅睺寺

:塔院寺東北隅,唐建。張天覺於此見神燈,有感,修飾。成化間,趙惠王重建。

慶緣寺

:鷲峰東,古名大王寺。世傳昔有王子棄國出家,於此建寺,明朝改建。後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處。

法王寺

:妃子寺後,明張法王建。

普濟寺

:華嚴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間,澄孤月,禪行聞於代王成煉,始建寺,今為代王香火。○孤月詩:“深隱巖阿不記年,名韁利鎖莫能牽。七斤衫子重聯補,日炙風吹愈轉鮮。”“颯颯春風和鳥哀,清音直到耳邊來。爐燒柏子端然坐,對月殘經又展開。”○鎮澄詩:“落日北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鶴棲雙樹,疏鍾破曉煙。焚香坐清夜,暫爾已忘緣。”○正秀詩:“齋餘聊結伴,來此叩禪關。古寺開前代,危樓倚北山。僧持靈錫去,龍帶嶺雲還。寂寞煙霞裡,優遊且共攀。”

般若寺

:樓觀谷,唐代無著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間立禪和尚,道行聞晉王,重建。○覺玄詩:“有緣尊者信前生,童子開門遠迓迎。盡說曾遊般若寺,不知誰在裡頭行。”○虞山瞿太虛詩:“寒巖一片雲。徘徊長松頂。下偶幽棲人,往來樵牧境。相看兩相得,無言意自永。冷風忽飄拂,吹度清涼嶺。斐亹(wei美)金色界,望望何遼迥?如逢繡墩翁,或對均提名。為問般若寺,可與衡茅並。仙衣幾時還,天末日引領。那得寒潭中,復駐悠悠影。”○性善詩:“古洞巖阿一徑通,石門幽掩薜蘿中。青衣自昔迎先覺,金色於今攝後蒙。風奏松音回劫夢,日燻花氣露春容。自憐未會三三意,把筆徒勞繪太空。”

太平興國寺

:樓觀谷。宋沙門睿見結廬於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觀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緣非法之事。太宗平晉,聞師道,詔見行宮,敕建寺,賜額太平興國,以師主之,即楊五郎之師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後,真寶,代州人,以義為質,能外死生,欽宗厚遇。靖康之亂,寶為金酋所獲,庭抗不禮。金不忍殺,百方勸誘,終不顧。且曰:“吾許宋皇帝以死,為佛弟子,豈當為妄言也?”怡然受戮。上聞,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沒焉。○秋崖詩:“宋世功臣誌異常,棄名林下學僧郎。乾坤到此誰堪並?獨許英風動帝王。”“阿師功業與天齊,恨殺丹青不與題。儻得將軍常在世,宋朝爭肯屬單于。”

法雲寺

:即華嚴嶺,唐三昧姑開化處。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開拓重修。○丘坦之詩:“欲覽諸山勝,先須渡法雲。萬山開釜口,五頂各支分。侑佛山中樂,留賓澗底芹。老僧慰辛苦,安置費殷勤。”

普恩寺:

普濟寺東山,舊稱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間,具生室利板的達寓此。道聞於上,詔入京,應對稱旨,賜龍章護持。正統間賜藏經,兼護持。○洪武御製詩:“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復堅。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說法近市廛,驊騮雜還擁粉鈿。飄飄飛度五臺巔,紅塵富貴心無牽。松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此之謂入如來禪。”

平章寺

:金建。

報恩寺

:並在華嚴谷,皆荒涼。

金界寺

:華嚴谷,唐建。張商英於此見神物。成化初,清玉禪師重修。

萬壽寺

:亦名玉花寺,中臺東南麓。隋有五百應真棲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匹,不用人驅,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若玉,七月乃爍。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明改為萬壽。

鐵瓦寺

:玉花池南,元建,三泉寺入焉。

壽寧寺

:在三泉寺南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於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師奏昭宗重修。撥州田百頃,充常住費。宋景德初,敕改建曰壽寧。元華嚴菩薩者,有道僧。成宗及英宗幸山,命右丞相巴思,重修葺焉。

西壽寧寺

:元碧峰建。

三塔寺

:鷲峰之西,萬曆初敕建。僧了塵主之。○李環洲詩:“八十禪翁號了塵,錫飛來自天之津。見明水月成空寂,風靜巖花解悟真。法藏度流三塔寺,江山收盡五臺春。浮生半日逢君話,浪跡乾坤愧此身。

殊像寺

:梵仙山左,有文殊駕狻猊像,神人所造,見者肅然,生難有想。○鎮澄詩:“瞻對金容意黯然,依稀身在福城邊。南詢有路無人踐,煙水茫茫鏡暮天。”“南國鶯啼花雨天,吾師開化福城邊。等閒一顧青蓮眼,證入無生已六千。”“吉祥妙德相難窮,有作何能盡至功。唯有菩提心界裡,一輪秋月下寒空。”

日光寺

:在鳳林谷。嘉靖初,獨峰和尚建。

寶林寺

:日光北。嘉靖間,古燈禪師建。

鳳林寺

:嘉靖間,徹天和尚卓庵。嘗有盜賊至,見二虎據門。賊乃革惡,因呼為二虎禪師。萬曆初,道聞於上,改建為寺,額曰鳳林。五年敕建慈壽寺,使官徵之,不可。使官強起,師辟穀七日,乃終。賜祭,塔於本山。○一江和尚詩:“五月清涼界,談經入鳳林。松風和梵語,流水奏幽琴。雲淡曼殊面,花妍古佛心。不須覓黃卷,遍演法王音。”○鎮澄詩:“古木寒巖寺,山門控碧流。丹梯接上界,複道繞重樓。松老鶴巢穩,雲閒僧舍幽。何時投杖履,於此事清修。”

護國寺

:鷲峰南,三里許。元成宗敕建,真覺國師住此,著《慧燈集》。明弘治間,周國恩母重建。○鎮澄詩:“探奇來古寺,觸目動幽懷。路繞萬松曲,門迎一水開。丹墀迷蔓草,畫壁沒青苔。不見談經客,空堂雲自來。”

帝釋宮

:即今玉皇廟。

碑樓寺

:宮南。

萬聖佑國寺

:交口東山麓。元海印大師居此,注《肇論》。英宗建為寺,賜號弘教大師。○鎮澄詩:“白社翠巔頭,登臨思轉悠。風煙千嶂暮,鐘磬一林幽。清寫藤蘿月,寒生薜荔秋。虛堂無一物,坐看大海流。”

觀海寺

:即明月池,在大文殊院南二里,元魏建,成化間月舟禪師重修。清康熙間,吻葉和尚重建,後有夫緣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慈心利物,本分為人。○法本詩:“萬松深處梵王宮,幕翠回嵐知幾重。定起峰頭新月上,一枝松影下簾櫳。”

吉祥寺

:即清涼橋,在中臺南麓。思曇和尚重建,歷四世,而至離塵和尚,不剃度,不分炊,不私蓄,不別眾,凡有作務,以身先之。故內外諸省,皆知有清涼橋叢林者,代不乏人爾。

佑國寺

:即南山寺,臺懷南五里,奎衷和尚重建。後有仁山和尚繼興,立為十方常住。結制安禪,寸陰不廢。大文殊院:即沐浴室,在佑國寺南三里,吻葉和尚建。後有本空和尚中興,立為十方常住,授戒安禪,躬行慎切。

護眾庵

:在觀海寺南五里。原為叢林,因無其人,數年歇響。後有如然和尚,復整為十方常住,葺廢修殘,弘戒演經,曉夜不懈。

鎮海寺

:交口西南嶺畔。

雷音寺

:在海螺城。○紫柏真可詩:“雲裡有雷音,逶迤一徑深。好將三里霧,化作萬方霖。蛟室寒巖裂,僧居夏木森。我來了宿約,去住兩無心。”

雲集庵

:在曉天梁。

天聖寺

:井溝,嘉靖間建。

靈峰寺

:陽白谷,唐建。成化間,義賓上人約五十三人,結社參禪。皇戚周善世來遊,觀眾有感,割金三千重修。○秋崖詩:“一室千峰裡,幽居少客臨。經函就月案,禪榻依雲岑。極目空天地,潛心無古今。流馨到人世,故我得相尋。”

中峰寺、聖水寺、天城寺

:三寺俱在陽白谷,皆靈峰寺支院。

天盆寺

:依山得名,近有空上座重修。

日照寺

:天盆谷。金燈寺:南臺東北麓,元建。成化間,一庵重修。○性善詩:“梵剎碧山旁,金燈夜吐光。眾生心有感,菩薩用無方。蘿月庭秋冷,松風海曙蒼。五更初定起,清磬聽何長。”

金閣寺

:南臺西北嶺畔,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建寺。○楊彩詩:“塵中日夜恣昏狂,暮景來參古佛堂。高閣崚嶒銀漢近,白雲縹緲玉毫長。一乘此際窺宗旨,千手翻疑涉杳茫。兀坐頹然塵念盡,數聲清磬倚斜陽。”○王道行詩:“駕壑朱甍乍有無,雲開福地忽平鋪。蓮花十丈承神足,貝葉千函鎖佛圖。香積廚中松火冷,涅槃會上石床孤。瞻依共說通身眼,何似懷中不二珠。”鎮澄詩:“傑閣倚雄峰,登臨興未窮。怡然觀物化,肅爾禮慈容。簾卷千山雨,窗含萬壑風。倚欄何所思,霜月掛寒空。”

竹林寺

:中臺南三十里,唐法照誤入化竹林,因創寺,名焉。歷代以來,不廢修葺。丘坦之詩:“遍刻千尊佛,存來不記年。纖微豈人力,妙麗自天然。殿毀塔猶在,山荒名尚傳。寺僧頭盡白,亦復昧因緣。”秋崖詩:“清涼山畔幾叢林,羅列千峰萬木森。溪涌寒雲流碧玉,風飄落葉散黃金。縱橫雁塔星霜古,欹側龍碑歲月深。多少禪宮看代謝,徘徊誰不動愁吟。”

清涼寺

:中臺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建。歷代以來,不廢修飾。唐末皆設僧正司。祝顥詩:“後嶺前峰迭送迎,景多目眩亂吟情。青山影裡僧家住,綠樹蔭中客騎行。流水洗心塵垢淨,涼風吹髮夢魂清。山高已見諸天近,明日登臨見化城。”

智導庵

:中臺南麓,即清涼泉側。萬曆間釋明經建。

望海寺

:東臺,元建。嘉靖間秋月禪師重修。鎮澄詩:“寶剎陵霄漢,登臨意廓然。雲霞連海岱,嵐色接青天。遠塞冥鴻杳,長空孤月懸。始知身是夢,迴向禮金仙。”

普濟寺

:南臺,宋建。成化間重修。性善詩:“策杖尋幽上翠巔,清涼春盡景方妍。千崖花綴千崖錦,五頂峰連五頂天。梵剎岧嶢陵日月,經堂寂寞鎖雲煙。真容欲睹知何在,極目蒼蒼意惘然。”

法雷寺

:西臺,唐建。明法聚重修。晉陽西屏詩:“台山遠躡勢陵虛,臺上高飆不可居。五頂插霄皆嵲嶫,萬林蔽日總扶疏,舊聞勝概風光異,今覺閒遊懷抱舒。遍歷峰巔望西極,恍疑天近地無餘。”

靈應寺

:北臺,五臺唯此山高風猛,人難措泊。往者多凍餒而死。隆慶初,釋圓廣與徒明來構居,開粥以濟飢寒。萬曆丁亥,釋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遂,竟以勞死。感夢慈聖施金,佛始成。遣中使陳儒,載送峰頂,更建寺宇供奉,為祝釐之所。丘坦之詩:“客子新遊地,文殊舊道場。莊嚴託聖母,護法有龍王。殿與霄漢近,山多松柏香。風濤復暴作,愁絕老僧房。”

演教寺

:中臺,唐建。弘治間玉禪師重建。中有鐵塔,藏舍利焉。秋崖詩:“嵯峨高萬丈,氣宇眇蓬萊。塔影連臺漢,鐘聲出鬥隈。龍池藏歲月,聖地絕塵埃。天下多名勝,難同是五臺。”

淨土庵

:棲賢谷,嘉靖間玉峰和尚開山,歷試苦行,嘗四十餘日昏散不入。後廣集緇流,事淨土行,因結庵。新安明淵詩:“雪發頭陀遁僻林,定忘昏散道猶深。雙眉不著人間夢,一麈高揮劫外音。野衲從風因有道,山禽相狎為無心。蒲團夜照清涼月,一榻松風獨自任。”

龍興庵

:棲賢谷。嘉靖初太虛和尚卓庵於此。初住,林茂無人。正旦,見金色女,手執蓮花立石上,俄而不見,流光滿谷。又嘗聞龍鳴,居無何,大開社火,廣接方來,叢林鼎盛,因為名,鎮澄詩:“紛紛逐榮辱,大士獨驚心。避俗難寰闠,誅茅入遠岑。林花觀代謝,漚影識浮沉。定入千峰夜,寒雲一榻深。”

靈鷲庵

:華嚴谷東嶺。正德間僧官從鈴建。

大缽庵

: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聳。無邊禪師得楚峰和尚道,濟下二十八代。楚峰嘗囑曰:“爾後有缽飯,當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於此,掘得銅缽,受鬥餘,遂成叢林。伏牛法光詩:“住老臺山不記年,蔬餐澗飲樂心田。雲埋五頂誰人到?雪覆千峰獨自眠。系缽謾歌佛祖句,縛茅常結水雲緣。自從勘破西來旨,此段因緣不易傳。”●鎮澄詩:“群山環抱樹森森,大士開圖歲已深。銅缽埋來應有讖,可知原是舊叢林。”靜林庵:紫霞谷。釋真雲所構,學天目中峰禪,梓其書以施人。寂江詩:“靜林庵結碧巖阿,目極溪山樂處多。簾卷白雲生遠岫,窗含明月映澄波。燈寒絕澗龍蛇冷,路僻羊腸虎豹過。門掩清涼無個事,數聲啼鳥隔煙蘿。”

雜花庵

:塔兒溝。僧正參建。

法雲庵

:即古彌陀庵,在龍門上。長幹德清居此,號為憨山子。清幼時人呼為清郎。萬曆己亥,與友妙峰卓庵於此,掘地得石座,上勒“清郎居”三字,有契焉,遂居之。鎮澄詩:“獨宿千峰裡,良宵開竹房。幽松發爽籟,淡月生微涼。野色凝心靜,溪聲引興長。魂清眠不得,擁衲坐繩床。”

大林庵

:在鳳林谷,金陵素庵法師構。

龍樹庵

:在車溝。嘉靖初,寶印、楚峰、玉堂同參大川和尚,曰:“去向三人載一車。”後至蛇溝,共結庵而居,致成叢林。蓋蛇溝,舊名車溝也。楊海洲詩:“巖扉一榻安,便遣紅塵累。巾裾帶月清,枕簞流松翠。梵磬夕轉幽,花雨晴還墜。蓮社倘相容,日耽菩提醉。”謝畹溪詩:“三老習禪靜,結宇白雲林。戶外數峰秀,巖前眾壑深。夕陰連雨足,空翠落庭昏。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棲鳳庵

:天盆北嶺。嘉靖間,寶峰建。釋紫崖詩:“峰頭嘉木綠依依,客子尋芳路轉迷。清磬一聲寒雨外,淡煙縹緲隔幽棲。”

華嚴庵

:棲鳳庵東北,嘉靖末,僧古檀能誦華嚴,於此卓庵。

白頭庵

:南臺東北十餘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異頗多。嘉靖間,卓庵於此,後罔知終焉。性善詩:“皤然一老叟,來自無何有。手攜紫節藜,飄飄鶴隨後。兩鬢帶秋霜,未擬年多壽。隱顯翠微中,樵牧傳之久。乞食向人間,結庵倚山阜。紫氣擁崖巔,丹砂煮星斗。乘輿入蓬萊,相尋不相偶。題詩細諮詢,遺蹤果非謬。”

臥雲庵

:中臺西南麓,明建。法光詩:“臥破白雲不出山,終朝無事樂閒閒。一聲清唳松頭鶴,格外風光哪可攀。”不二樓:西臺北,樓倚二聖對談石。景泰間,宣城公子游此,遙見紫金樓躍出雲表,因建重樓,擬所見也。嘉靖丙寅,永平法師慧月至此,見文殊、淨名二聖對談,須臾失之。有感,偈曰:“清涼有分歸來晚,大聖無緣奉覲難。一句瞭然千聖外,相逢何事自顢頇?”先是成化間,有老尼居此,自憶宣公子再來,發其私隱,皆符契。將終勒石志曰:“吾若來時,必闡華嚴,重修是樓。”月公至此,講華嚴凡五遍矣。故時人呼為華嚴樓,亦曰三生樓。鎮澄詩:“大士談經不二樓,八功德水印明秋。泠泠清梵滿山谷,散入冥空不可收。”“談經人在翠微中,縹緲煙霏隔幾重。欲寄此心無可託,長隨片月掛西峰。”“冰雪談經歲已深,蕭條瓶缽掛高岑。虛空不住婆娑影,劫火難銷刻苦心。”臺外佛剎凡三十六。東臺外九寺。

華林寺

:在古華嚴,唐建。

香雲寺

:華林相鄰。

香蘽寺

:華林之東,中有乳頭香蘽。

慈雲寺

:香蘽之南。

龍蟠寺

:大會谷。其山狀若蟠龍。

鳳嶺寺

:龍蟠相鄰。

溫泉寺

:臺東南五十餘里。古傳昔有王者嬰(攖)疾,至是就浴,疾差(瘥),因建寺。元重修。

銅鐘寺

:大會谷中。有神鍾,受三十斛。雕文鏤藻,綺煥可觀。寺僧慧燈受戒赴京,及歸,鍾失。徘徊愴惻,冥啟大聖。忽聞空中報曰:“鍾乃拘樓秦佛時,兜率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剛窟中,爾何求耶?”燈遂勒石為銘雲:“寺法器,世無倫。擊振吼,息煙塵。集聖賢,滅苦因。被收入,金剛輪。誰得知,聞空神。表神鍾之去處,絕後代之疑人。”

龍泉寺

:臺東南舊路嶺,宋建。嘉靖初,群盜縱橫,往者憚之。有馬大士者,不知何來,依止廢寺,遇賊即殺,群盜乃絕。由是道路復通,往來無難。馬公將卒,以三門託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從化,恥為盜者,皆願修,重修其寺。諺雲:“前日馬那吒,今朝智菩薩。”南臺外九寺:

靈境寺

:去臺二十里,成化間釋清善建。法本詩:“蕭蕭靈境倚雲層,拽杖南來試一登。匝地莓苔敷臥具,半龕蘿月代昏燈。緇衣有力耕南畝,白社無人叩上乘。覽盡清涼多少寺,不堪愁思憶衰興。”

石塔寺

:亦名小柏寺,臺東南谷,元建。

娑婆寺

:臺西南三十里。高齊釋玄賾卓庵於此。誦華嚴,有婦攜子,數來聽經,賾疑之。婦即知其疑,告曰:“師莫疑,我名娑婆,乃龍母也。因聞法得悟,我將脫是類矣。”賾曰:“孰當信汝耶?”婦指龍池曰:“我若真悟無生者,此之深陂,湧成高阜。”言訖,隨手而起,即成高阜,婦即化去。後人目其阜,名龍宮聖堆。玄賾於此建寺,名曰娑婆,龍母名也。鎮澄詩:“華座巍巍樹影重,白雲不散講時鐘。龍聞了義乘通去,梵宇峰存翠靄中。”

佛光寺

:臺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帝建。帝見佛光之瑞,因為名。唐解脫和尚於此藏修。參政王陶詩:“五臺山上白雲浮,雲散臺空境自幽。歷代珠幡懸法界,累朝金剎列峰頭。風雷激烈龍池夜,草木淒涼雁塞秋。世路茫茫名利者,塵機到此盡應休。”

嵌巖寺

:臺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

赤崖寺

聖福寺、法華寺、殊公寺

:並在仙花山陽。西臺外九寺:

秘密寺

:在秘魔巖,巖谷幽深,隱者星布。唐木叉和尚於此藏修,始建寺。大千和尚詩:“覽勝登臨興有餘,秘魔巖畔幾閒居。羊腸石徑通幽谷,鯨首鐘聲透碧虛。隱隱龍宮多子母,蕭蕭僧舍少親疏。何時得遂歸來志,相共雲間展缽盂。”

圭峰寺

:峨谷,隋建。覺玄詩:“幾年聞說圭峰寺,未暇從容試一遊。丹鳳翻來形勢古,青猿啼斷海山秋。霜鍾搗日開金殿,鐵缽分泉漾碧流。嘉賞每思酬宿願,爽吟先付管城侯。”

豹子寺、熊頭寺、向陽寺、育王寺、望臺寺、石門寺

,六寺並在峨谷,隋唐所建。

鐵勤寺

:臺西南六十里鐵勤山,唐慧洪大師建。鎮澄詩:“西出清涼路轉遙,鐵勤方丈倚青標。鏗鏘澗水幽琴合,起伏雲山翠浪朝。僧定虛堂生白月,鶴飛雙樹動清飆。頭陀更在深巖下,默默無言味寂寥。”北臺外九寺

寶積寺

:臺北谷。

木瓜寺

:臺北谷。

普濟寺

:大黃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

:臺西北谷,元魏第四誠信公主出家建。唐有尼掘得尺璧,獻武則天,下敕重建。唐末,唯德禪師重修。

淨名寺

:臺西北繁峙縣南,唐建。具九山龍戲龜之勢,寺在龜背上,宋興國間敕建。金大定間重修。元天曆二年推官郭琪重葺。天覺詩:“月滿汾川寶鐸寒,誰來此地葬金棺。育王得道行空際,尊者飛光出指端。天上凝雲常覆定,人間劫火漫燒殘。三千世界無留跡,聊向閻浮示涅槃。”

正覺禪院

:臺北,臨滹沱,宋稱天王院。宣和初,黃冠所侵,改神霄宮。三年,復佛寺。時有真容院僧慧識主之。邑人仰重,相與踴躍葺之,復請額於朝,賜名正覺禪院。將立石志其事,識以言於大夫王公元禮,禮復言於承德郎高公植。植為文,其略曰:“昔我師釋迦,以修多羅教,付阿難陀,以正法眼藏,付大迦葉,由是宗教並行。今五臺山善言佛者,宗則佛光解脫師,教則華嚴觀國師。其間名流繼出,代不絕人。自宋以來,唯教僅存,其言宗者寂無聞,顧識所主院,獨以禪名,奈何!”植復於禮曰:“事固有實廢而名存者,雖聖人不去也。昔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以為羊存,猶得以識其禮。故告之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蓋存其羊,冀禮之復行也,識之院榜之曰禪,其誰曰不可,禮固知識之志也。請並記以告將來,其有能發最上乘者,庶幾因事而解脫。復於此土傳無盡燈,則於世尊拈花囑咐之意為不孤矣。”

清源寺

:大黃尖下二十里,元建。群峰環抱,山氣日佳,禪者之棲也。關西僧戒喜,久參悟中和尚。及辭,中曰:“爾緣在北,逢源而止。”萬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殘碑,因識清源古基也。

蘭若寺

:大黃尖北二十里,唐建。萬曆初,法華道者遊行五頂,誦法華,日夜無怠。後掛錫於此重修。中有卓錫泉,宋谷寺、天宮寺,入焉。鎮澄詩:“清涼北控太行峰,望入煙霞紫翠重。日暮白雲飛不盡,幾回敲斷夕陽鍾。”

普光寺

:今名黎谷寺,在文岫山,金璧峰藏修處。

Tags:鎮澄詩重修清涼和尚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