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什麼龍舟粽香什麼龍舟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特點和特色

由 愛姬阿倫特 發表于 遊戲2021-06-02

簡介所以每年端午,幾乎所有的華夏人都會與記憶深處的龍做一次親密接觸,用賽龍舟、或其它什麼方式,紀念古時先民嚮往的健力美,追憶屈原,紀念涵養龍舟精神

什麼龍舟粽香什麼

2013年“韓國端午祭”申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引起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議。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特色標誌和印記,沒有文化的民族不具有民族性,然而有文化卻不重視文化則是一個民族的不幸。

物質發達,食物充盈的社會,粽子,已不是非到端午才能吃上的稀罕物。

只是,在人們的印象中端午粽子,才算真正的粽子。

因為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人們在嫋嫋粽香中追憶屈原,紀念屈原。

屈原在他的《九歌。雲中君》道:“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端午節也稱“浴蘭節”,有采集香草沐浴,門掛香草,避疫防病的習慣。

追憶屈原,人們不僅僅用粽子和蘭湯沐芳,還採用龍舟比賽的方式。

屈原,創立楚辭文體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堅持真理,主持正義,敢於犧牲的古代文人;具有高貴品格,悲憤不屈,有氣節的偉大愛國主義者。

屈原和項羽都是楚國人、大英雄,但為何項羽的事蹟遠不及屈原更受人青睞?

或許文人墨客在屈原那裡,找到了一種自尊和覺醒:信念堅定、品格高潔,堅持真理,敢於犧牲的,知識分子所向往的獨立自由之精神吧,也可以說是龍舟精神。

有一首歌《眾人划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呀,難渡汪洋海,眾人划槳喲,開動大帆船”。

集體划槳力量巨大,但集體由人人組成,屈原便是這集體中的一個。

龍舟比賽,與龍有著極大聯絡:傳說五絲粽是屈原之妻為迷惑蛟龍,不讓吃到祭奠屈原的食物而做;龍舟比賽的雛形則是為尋救屈原。

想到龍,國人便懷有崇敬而複雜的心理。

說法一:我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後代。

說法二:真命天子,黃袍加身的龍皇帝。

說法三:考古學發現的人與龍之戀:如伏羲與女媧壁畫,如龍祭,如吳越人的龍紋身,中國人的龍服、龍飾品等等。

人們一邊喜龍,一邊恐龍:

江南的《龍族》一直以屠龍為線索。可以說整部書都以屠龍、斬龍、絞龍、殺龍、滅龍為事業。

被蘆葦葉包裹的粽子是為了不讓龍吃;舟船畫上龍,也是為讓龍誤以為是它同類而避害!

一些人的印象中:龍總是力量無窮,好勇善戰,且長相兇狠,粗暴醜陋。

龍究竟是怎樣一種生物?

《詞源》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辭海》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以《離騷》“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為車”;《大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還有《西遊記》的白龍馬來看,龍或許就是健壯高大的駿馬。

那為什麼又擁有諸多動物的特徵呢?比如:蛇身、獸腿、鷹爪、馬頭、魚鱗、鹿角等。

聞一多對此解釋:這種混合了諸多特徵的龍形象,是古代華夏民族,氏族部落時期各部落圖騰的總和產物。

龍與皇帝威嚴和神秘性連在一起。不難想到,龍是被特權階層嚴重利用了,所以才顯得殘暴或醜陋。比如龍袍的發展。在隋唐,南北朝時,普通男子如士庶、宦官都可以穿帶龍圖案的衣服,也就是說上至皇帝,下至雜役都可以穿“龍袍”,但後來,就成了皇帝天子的專屬。

總之,“龍”字多解,中西理解各不同,西方的dragon是惡魔,中國的龍long則是天使,是與狼、雄鷹、鳳凰等一樣的,先民崇拜的圖騰。

據說在屈原更早以前,古吳越人就帶著龍刺的紋身舞蹈著祭祀龍神,且這樣的祭祀古老而悠長。當屈原投江自盡後,吳越人在祭祀龍的時候,也紀念屈原。時間長了,華夏南北大地都在五月五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反倒使龍的祭祀被淡化,漸漸忘卻了。

在這場忘卻的紀念裡,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不得而知。但毋容置疑的是,龍的文化已深深根植在了華夏文化的血脈中。

再後來“龍”,成了人們純粹想象的產物。但“龍”之精神卻在。

那麼,龍舟比賽,將舟船製成龍的模樣,就不是為避免被龍吃掉,而是在向龍獻媚。

以體育運動的發源看也是如此:龍舟競賽和競技運動一樣,在向神靈或圖騰祭祀、獻媚中孕育起了堅忍不拔、公正公平、堅持真理、敢於犧牲的偉大精神。

所以每年端午,幾乎所有的華夏人都會與記憶深處的龍做一次親密接觸,用賽龍舟、或其它什麼方式,紀念古時先民嚮往的健力美,追憶屈原,紀念涵養龍舟精神。

突然想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用在這裡是多麼深刻和富有哲理。如此,我們的龍舟精神就是真正的龍舟精神了。

真正的龍舟精神,親民而接地氣。真正的端午祭,以它自有的模樣,自由地徜徉在華夏曆史的河流中。(文:郄愛萍)

什麼龍舟粽香什麼龍舟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特點和特色

Tags:屈原龍舟端午粽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