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由 他們正在說 發表于 遊戲2023-01-25

簡介到了盛唐時期,銅鏡更為盛行,當時的鑄鏡業是唐代最精細的手工業,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的生日)人們都將銅鏡作為禮品送人,祝福長壽,這一天被定名為“千秋金鑑節”(金鑑指的就是銅鏡),可謂是普天同慶鏡子節

鏡花水月從來難挽是什麼意思

鏡子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司空見慣,雖然有時演化成不同的載體,但其基本的功能從未改變,那就是——理容顏,正衣冠。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一切光滑的表面都能作為鏡子

你以為的鏡子,其實遠不止是面鏡子

如果你走進博物館,就會發現,在龐大的青銅器家族中,有一支形制多樣、花紋繁複的細小分支——銅鏡。

然而博物館中展出的銅鏡往往與我們印象中的鏡子有很大差別。銅鏡上的紋飾是很精美,可這麼多紋飾,讓我們還怎麼照人?不能照人,那還叫鏡子嗎?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博物館中展出的銅鏡

古代銅鏡的使用價值遠遠不僅是為了照面和正衣冠。

銅鏡的正面磨礪光潔,背面則有紐可以穿系,還有各種圖案、銘文,甚至還有珍貴的金銀、螺鈿裝飾。製作一面銅鏡,匠人用在鏡子背面的功夫可比用在鏡子正面的多得多了。

試問這樣一面重金打造的銅鏡,如何只能有照面和正衣冠的功能呢?

沒錯,古代銅鏡也是一件藝術品的存在,飾紋的背面具有很強的觀賞功能。那時家裡如果能有一面銅鏡,不亞於現在家裡掛上一幅名畫的感覺,而且不論其藝術價值,還是經濟價值也絕對不會比名畫低。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正反兩面,如果讓你選,你會願意欣賞哪一面?雖然正面的是自己(不厚道地笑笑)

所以,博物館中讓我們欣賞的一般都是銅鏡的背面,因為文化資訊量大,工藝精湛、藝術性高啊。再精美的銅鏡正面也難免有千篇一律的感覺。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在這穿越千年的器物中看到自己的臉,會不會有點毛毛的感覺?

唐鏡在銅鏡中的地位為啥這麼高?

銅鏡出現的歷史比較久遠,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距今4000多年。

在青銅鑄造鼎盛的商周時期銅鏡鑄造的數量並不多,鏡面較小,背面也比較素淨,或僅裝飾有直線紋,這一時期應該還是更注重銅鏡鑑衣冠的功能。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殷商婦好墓中出土的銅鏡

但自從古人掌握了合金的秘密、體會到了合金的魅力後,便開始不斷地嘗試鑄造各種合金器物。

從春秋晚期開始,銅鏡的數量逐漸增加,到了戰國中後期,銅鏡開始盛行,人們也不僅限於銅鏡的鑑衣冠功能了,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銅鏡背面的製作上。

從那時開始,銅鏡背面就逐漸出現了幾何圖形、花紋、銘文、神人瑞獸等多種裝飾,在製作技術上也出現了浮雕等技法。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戰國四山銅鏡

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著述《考工記》中記載有“六齊”(六種合金配方),其中“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指的就是取火工具“鑑燧”(就是一種古代用於在太陽下取火的銅製凹面鏡)的配比是銅和錫各佔50%。

到了唐代,銅鏡的製作更加精美,是銅鏡鑄造的鼎盛時期。而我們現代人對鏡子的認識多少是受了唐太宗的影響。

唐太宗在魏徵病逝後感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鏡為喻,把“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相提並論,可見,以鏡鑑衣冠在唐太宗的日常生活中應當也是相當有分量的事情。

一國皇帝都是如此,也反映出唐朝當時銅鏡流行的趨勢。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到了盛唐時期,銅鏡更為盛行,當時的鑄鏡業是唐代最精細的手工業,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的生日)人們都將銅鏡作為禮品送人,祝福長壽,這一天被定名為“千秋金鑑節”(金鑑指的就是銅鏡),可謂是普天同慶鏡子節。

大唐盛世,文化璀璨、文人輩出,而唐鏡作為這種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材質、造型、題材、工藝各個方面都推陳出新,在品種、風格、紋飾等方面不斷創新,異彩紛呈。特別是寶石鑲嵌鏡、金殼鏡、銀殼鏡、螺鈿鏡等特種工藝鏡在中國銅鏡史上獨領風騷、空前絕後!

要考察銅鏡在唐朝有多流行,從傳世的唐詩中也可見一斑。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唐代李白《渡荊門送別》

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唐代李白《覽鏡書懷》

不如贈少年,回照青絲髮。因君千里去,持此將為別。——唐代白居易《以鏡贈別》

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唐代駱賓王《詠鏡》

佳人失手鏡初分,何日團圓再會君?——唐代杜牧《破鏡》

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唐代劉禹錫《昏鏡詞》

誰知明鏡裡,形影自相憐。——唐代張九齡《照鏡見白髮》

新詩不覺千回詠,古鏡曾經幾度磨。——唐代賈島《黎陽寄姚合》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唐代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

仁壽遺明鏡,陳倉拂綵球。——唐 李商隱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唐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以小見大,鏡裡真能話千秋

銅鏡雖小,但從銅鏡豐富的紋飾中,可以領略到當時的風土人情。

例如在很多唐鏡中有海獸葡萄的紋飾。

誰言鏡花水月難長久,且賞銅鏡話千秋

國家博物館中展出的唐鏡

葡萄雖是西漢時期由烏茲別克費爾幹盆地傳到中原,但葡萄紋飾一直是西域的象徵。

李唐時期進一步淡化了文化界限,對外來文化不再一味地排斥,而是有選擇地吸收。海獸葡萄紋鏡就是在華夏文明的基礎上,將西域葡萄紋和傳統玄學中的瑞獸相結合的產物,代表了當時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

Tags:銅鏡唐代鏡子衣冠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