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生態養石蛙 拓寬致富路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遊戲2023-01-19

簡介養殖基地分成大大小小的方格池,有種蛙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幼蛙池,從小溪裡引入山澗水,石蛙就在這些池子裡從蛙卵開始一天天長大

哪裡可以學養石蛙

本文轉自:三明日報

生態養石蛙 拓寬致富路

生態養石蛙 拓寬致富路

種蛙池

●本報將樂記者站 黃言亮 文/圖

9月17日,走進將樂縣南口鎮東坑村沙溪石蛙養殖基地,四周青山環抱,一排養殖池沿溪而建,流水潺潺,不時傳來幾聲蛙叫。“這就是我們的石蛙養殖基地。”基地負責人之一的熊禮鳳介紹。養殖基地分成大大小小的方格池,有種蛙池、孵化池、育苗池和幼蛙池,從小溪裡引入山澗水,石蛙就在這些池子裡從蛙卵開始一天天長大。

深山養蛙

沙溪石蛙養殖基地海拔300米。熊禮鳳介紹,野生石蛙海拔150米—1500米都能生存,海拔越高,石蛙生長越慢,但更不容易生病。2020年開始,熊禮鳳和3位同學合作在這創辦石蛙養殖基地。“當時去外地參觀養殖場,認為前景可觀,還能保護野生石蛙,我們一拍即合。”熊禮鳳說,團隊雖小,但分工明確,有的精通養殖,有的銷售經驗豐富,有的負責市場調研。目前,基地已經繁育石蛙40多萬隻,蛙苗出售到貴州、雲南、廣東等地方,年產值達百萬元。

石蛙學名棘胸蛙,又稱石鱗、石雞,是我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野生石蛙生活在深山老林,喜歡棲息在石頭縫裡,對環境和水質要求近乎苛刻,養殖難度很大。

石蛙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的省份,三明地區有20多年的石蛙養殖史,早期的石蛙養殖戶根據石蛙的生活習性,模仿石蛙的生活環境建立養殖池,但成功的不多,大都沒有形成規模。“主要是蛙卵的孵化和變態兩個技術難點一直得不到突破,導致市場上蛙苗不足。”基地專門負責養殖技術的李玉長說。

李玉長今年39歲,是一位資深的養殖戶,曾養殖黃粉蟲達到了年產十萬公斤的產量,李玉長從2004年開始嘗試養殖石蛙。根據石蛙的生活習性,李玉長將豬圈改造成適合石蛙生活的環境,引入山泉水,擺上石頭,種上石蛙喜歡的石菖蒲,經過一年多的養殖,效果並不理想。孵化和變態的存活率始終不能提高,數量提不上去,就無法規模化養殖。李玉長不斷試驗,對池子進行了不下10次的改造,直到2018年終於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養殖方式。

技術突破

“首先保證的就是水源。”李玉長說,水中的氨、氮、PH值、含氧量都必須達標,否則會影響蛙卵的孵化和變態,所以,養殖場大都選擇便於引山澗水的地方。

石蛙是變溫動物,每年驚蟄的第一聲雷響起,石蛙就結束冬眠開始活動。“但也不是不變的規律,主要還是看氣溫。”李玉長說,今年上半年氣溫偏低,石蛙到了清明節前後才開始活動。氣溫達到20℃左右,石蛙就會開始產卵。人工養殖石蛙密度大,為了保證孵化率,必須要撈卵,放到專門的孵化池孵化。石蛙會將卵產在泡沫板上,蛙多了,後產卵的母蛙會把之前的卵踢掉,經過這麼一擾動,卵就孵化不出來了。“撈卵也是個技術活,石蛙卵很脆弱,動作要儘量小,而且同一窩卵不可分開。”之前養殖無法擴大規模,蛙卵的孵化率低是主要原因。

孵化50—70天后,蝌蚪就會變態,從鰓呼吸變成肺呼吸。“這也是死亡率高的一個階段。”石蛙變態後如果不能及時上岸,就會溺死在水裡,所以池子設定要合理。蛙池建成12平方米大小的方格,種蛙池更大,全部用水泥抹面,底部傾斜,放水後得有一塊地面露出水面,水面上放黑色泡沫板,白天,石蛙就躲在泡沫板下。

掀開一片泡沫板,一隻只石蛙漂浮在水面,攤著大大的腦袋一動不動。“石蛙怕光,而且很膽小,如果動靜太大,甚至會被嚇死。”李玉長介紹。只要石蛙變成蛙形態後,後期就好養活了,只要定期投餵,做好消毒、防護,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目前整個行業的養殖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大都是養殖戶根據自身情況摸索,選擇適合當地環境和可操作的養殖方式,就像治療紅腿病,治療過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李玉長說。

經過多年的探索,基地的石蛙成活率已達到80%。目前養殖基地主要對外出售蛙苗。“我有個想法,我們專門提供幼蛙,以合作的方式向養殖戶提供蛙苗,讓養殖戶飼養,養成商品蛙出售後再分成,這樣不僅能給養殖戶降低風險,還能擴大養殖規模,擴大市場,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延長石蛙養殖的產業鏈,催生更多的石蛙產品。”熊禮鳳說。

Tags:石蛙養殖李玉長孵化養殖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