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由 雷視文創 發表于 遊戲2021-11-08

簡介印度被殖民的命運不管是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還是公元16世紀的阿克巴,他們都看到了宗教的利用價值,都自覺不自覺地制定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國家文化戰略,實踐了印度宗教的工具性資源和理念性資源,提升了國家的影響力乃至綜合國力

賽伊拉j洛伊阿迪喜歡誰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印度文明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連續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見長,從而不斷髮展和豐富。

印度文明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在世界文明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印度歷史上最初的國家大約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現在恆河流域,其政治文明史至今已經有3000年左右。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古印度的文明

三千多年來,印度文明經歷了興旺、衰落、復興的發展過程,這對當代印度的社會與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念、思想體系以及悠久的歷史傳統中,印度的戰略文化得以孕育、生長,並在印度獨立後最終形成。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湧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恆河史屬於印度神聖的母河親水源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外來宗教兩大類,不僅本土宗教,其他主要的世界性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印度文化是以宗教信仰為導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相容幷蓄的方式,所以度所有的不同型別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裡,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底蘊十分深厚,體現於形成和實施等各個層面。就當代印度而言,其文化的本土宗教色彩尤為濃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識、獨立自主意識、宗教大家庭意識和非暴力意識等特點,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間的“共識”,成為印度凝聚國民情結、發展對外關係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有力支援印度可謂名副其實的宗教博物館。長期以來,本土宗教持續發展,香火綿延,外來宗教借土生根,枝繁葉茂,印度由此孕育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狀況使印度的文化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即宗教性,或者說,宗教居於印度文化的核心位置,是印度文化戰略的內容主體和實施主體。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孔雀王朝時期的印度

印度豐富的宗教資源對印度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為印度文化戰略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工具性資源,另一方面印度宗教中的很多理念和實踐塑造了印度的文化戰略理念。印度古代的孔雀王朝和中世紀的莫臥兒王朝等就是這方面的有力例證。

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透過南北征伐,締造了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實現統一以後,阿育王“棄武從文”,制定了以宗教為核心的治國方略,他藉助佛教、印度教等以達到安撫民心、鞏固政權、樹立國威的目的。這不僅是古代印度君主利用宗教手段強化統洽的經典案例,也是印度次大陸歷史上將宗教納入文化戰略體系以服務國家戰略的一個雛形。

印度中世紀的莫臥兒王朝不同於孔雀王朝,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王朝。不過,其最有影響的皇帝阿克巴卻和阿育王一樣,將包括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在內的本土宗教資源納入治國方略之中。

20世紀一二十年代以後,印度的仁人志士舉起民族團結、宗教和解的旗幟,在甘地的領導下展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這一時刻,英國殖民者看到了宗教的反面利用價值,策劃了“分而治之”的陰謀,在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製造分裂,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影響力,其結果大家有目共睹。這是國家不振受有獨立制定和實施文化戰略能力的最有力的反面例證。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印度被殖民的命運

不管是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還是公元16世紀的阿克巴,他們都看到了宗教的利用價值,都自覺不自覺地制定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國家文化戰略,實踐了印度宗教的工具性資源和理念性資源,提升了國家的影響力乃至綜合國力。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印度無力制定並實施文化戰略的弱點為英國所利用,以致印巴分治,人民遭難。如此等等都為現代印度的相關政策提供了借鑑和依據。

在印度的獨立運動中,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直接受益於印度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遺產。印度獨立以後,特別是尼赫魯病逝之後,印度的國家機器重新審視了宗教的力量,宗教逐漸成為印度文化戰略最重要的資源,成為印度國家戰略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審視當今印度文化戰略,宗教既享工具性資源又享理念性資源,成為印度文化戰略內容主體和實施主體。

在不少人的認識之中,印度人似乎在傳統文化領域有點故步自封,但當我們把視線放在印度的當代文化來看,這種認識似乎帶有偏見當印度人在孟買、在新德里等大都市可以免費觀賞的印度古典音樂舞蹈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現代化的文化在開始流行,這時候,我們才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印度美國有“好萊塢”,但印度卻有“寶萊塢”。我們知道好萊塢影片世界聞名

但每年影片產量最多的不是美國,而是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王國,印度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堪稱世界之最。印度電影售票量進入世界首位,據有關報道,印度電影在全球擁有36億觀眾,而好萊塢卻只有26億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印度文化走向世界

寶萊塢和印度其他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構成了印度龐大的電影帝國。但寶萊塢是印度電影業的基地和中心,也是印度電影業的代名詞。其國外市場主要集中在英國、日本、中國、韓國等地,同時對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也都有重要影響。當然,大部分觀眾群在印度本土,西方觀眾也正在加入進來。印度的一些製片人正努力使印度電影製作更加專業,以便走向更大的國際市場。

目前,全印度擁有近100家電影製片廠,1。3萬家電影院,500多家電影雜誌電影從業人員30多萬人,年耗資30億美元。這些數字表明,印度的確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電影王國”印度電影業的發展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狄拉吉·戈溫特·巴爾吉(1870-1944)被稱為“印度電影之父”。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哈里什昌德拉國王》,取材於印度神話,讚頌了為追求真理而犧牲財產、王國和家庭的君主的功績,深受印度各階層觀眾的歡迎。從這時起,印度的電影業算正式誕生。

如今,印度電影在沉寂了幾十年後重新崛起,每年都生產千部以上電影仍超過美國。印度每年花在電影票上的錢就有20億美元,到2012年這個數字有望增加30%。近年來印度電影收入保持了每年約17%的增幅,而好萊塢僅有3%。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銀幕背後寶萊塢發展

另外,印度影片生動活潑,歌舞貫穿始終,影片一般不少於3小時,電影導演們都認真遵守這個不成文的“法規”。在絕大多數印度人看來,看電影是文化娛樂和逃避現實的主要形式。勞動一天,晚上看場電影調劑一下,也是一種享受。因此,電影在印度具有廣大的市場,這又促進了電影業的發展。

印度的文學具有幾千年歷史,幾乎每一種主要語言都有自己豐富的文學傳統。印度20世紀文壇在本土感覺中自覺地國際化。泰戈爾和印度裔的美洲作家奈保爾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現代印度文學中的大事,前者使泰戈爾開始被夾雜在西方的文學大師中間在世界文學圈裡引起迴響,印度的古老文學傳統得以朦朦朧朧地對泡在現代性裡的東西方心靈產生影響。後者對印度牢騷滿腹的關注和品評讓世界開始關注印度,甚至多少有點“發現”印度的味道。而對於印度自身,外界對古老的形式和理念的摧殘,內在的分崩和孤獨,恰恰加深了悲涼的委曲迷情,正是其文學愈加意蘊含蓄、滋味悠長的良窖。

早年印度文學巨匠泰戈爾曾經以其作品《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現在由於讀者群萎縮,運用包括印地語在內的本地語言從事文學創作的積極性受到限制,這使得印度很難出現影響較大的本地語言文學家。而隨著印度的改革開放,英語在印度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當今許多用英語寫作的印度作品不僅在印度大行其道,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好評。

近年來,印度文學、尤其是印度英語文學,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學界所謂“六十年代以來英語文學最令人矚目的轉向”,就是指印度裔作家群的崛起、印度題材作品在數量和影響力方面的持續增長。最難得的是印度英文作家隊伍整齊,從20世紀40年代的拉什迪,“50後”的維克拉姆·賽斯、“60後”代表洛伊、直至以基蘭·德塞和阿迪加為代表的“70

後”嶄露頭角,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印度文化受到西方的影響其實並不小,並在西方世界取得了一定迴響,然而印度的傳統文化還是在印度表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和炫目迷人的色彩。在印度,藝術本身就是宗教的一個部分。印度人從出生、成年、慶典、婚宴死亡都離不開音樂、舞蹈,而印度的傳統文化不論是音樂、戲劇、舞蹈、雕刻詩歌文學等藝術表現均和宗教密不可分。印度音樂舞蹈,對外國人來說充滿異國風情和神秘感,而對印度人而言,即便是他們學會並接受西方文化,但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宗教祭典,仍然是他們生活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印度文化是一個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印度人很善於融合,它除了擁有自己的傳統樂器以外,還

當代印度文化:古典文明的萬花筒

歌劇與舞蹈的印度文化

把一些傳到印度的西方樂器完全同化為印度民族樂器。例如印度人把西方的小提琴按照印度的聲樂歌唱習慣,按照印度的各種音階裝飾音將其徹底改變。因此在印度古典音樂表演中,我們常常看到有小提琴,雖然它的形狀仍是西式小提琴的樣子,但是其定音、演奏、持器姿態、演奏音色、方法風格及內涵等都被徹底改頭換面,其靈魂完全是印度。

靈魂永遠是印度的,這才是印度文化的精髓。儘管21世紀的今天,印度文化的融合將會更加多元,然而古典音樂、傳統舞蹈、宗教活動仍將成為延續印度人文化與夢想的原動力從人種構成來看,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種都有生活在印度的,並因之形成了100多個民族。此外還有數百個分佈於各地的部落族群。他們使用著700種正式登記的語言,主要的語言有18種之多。從宗教來看,這裡既有產生於本土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也有從其他地區傳播而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從文化藝術來看,印度各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音樂舞蹈、雕塑、繪畫等民間藝術。

這份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但比多元現象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對它的態度般來說,印度人對自己的文化抱有強烈的自豪感,但並不會因此就蔑視甚至排斥其他文化。與某些地區多元文化碰撞交匯、最終融為一體的情況不同,印度極為多樣的文化並沒有完全合而為一。印度教文化雖然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遠沒有形成壟斷地位。各種文化同時並存,雖然也相互學習吸收,但基本保持了自身特徵。在印度,完全不同的文化現象共存一處的特色十分常見,從而使它擁有了“人種博物館”、“宗教博物館”、“文明萬花筒”等“雅號”

Tags:印度文化宗教電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