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遊戲2021-10-30

簡介石雕契丹男女侍俑“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共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溝貴妃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

鎏金年華是指什麼年齡

1986年6月,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考古工作隊正緊鑼密鼓地發掘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你們想像不到它有多漂亮!”曾經的發掘者、內蒙古博物院院長塔拉曾激動地回憶,當考古專家走進這座因當地修水庫才被發現的古墓,看到的是歷經千年歲月卻不褪色的巨幅壁畫,展現著濃郁的草原風情。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壁畫

更震驚的是,人們看到一對夫妻頭枕金花銀枕,身著銀絲網路葬衣,臉覆蓋金面具,腳穿金花銀靴,並肩而躺,伉儷情深。根據墓誌,我們得知這是遼聖宗的弟弟秦晉王的女兒陳國公主和其駙馬合葬墓,這位備受寵愛的金枝玉葉在花樣年華嫁給了其舅舅蕭紹矩,卻不幸夭亡於18歲。最終,鶼鰈情深的公主夫婦生死同眠,陪葬他們的三千餘件金銀、玉石、瑪瑙,似乎訴說著他們生前只限鴛鴦不羨仙的愛情。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陳國公主與駙馬依偎合葬

1992年,在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罕廟蘇木東南如同簸箕形的山窪中,20餘座墓構成了氣勢非凡的耶律羽之家族墓群。而由綠色琉璃磚搭建的耶律羽之墓,無疑是墓葬群中極為顯赫的一座。作為遼代締造者耶律阿保機的堂弟,耶律羽之東征西討,戰功赫赫,但最終卻在參與阿保機兒子爭位的鬥爭中敗下陣來,遠走東丹國。而水缸口大小的盜洞,散落現場的被撕碎的綢緞,劈裂的棺木和裸露的人骨,讓這座陪葬豐富的大墓顯得如此荒涼落寞……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耶律羽之墓門

2003年,內蒙古吐爾基山採石礦的工人們爆破出一堆與往常不一樣的石頭,訊息傳出,很快吸引了一批批“挖寶人”前來,盤踞周圍虎視眈眈。礦長報了警,最終考古隊在一眾公安民警的護航下,展開了發掘工作。這座未被盜掘的早期契丹貴族墓葬出土了儲存完整、雕刻精細的八層彩棺,一位女子身穿11層衣服,頭戴金冠,被各種貴重飾品簇擁著。儘管沒有墓誌,但根據DNA對比研究,這位女子與契丹皇族的耶律羽之應該是同一家族,而且從大量隨葬品、彩棺的奇異紋飾來看,這還是位身份極其貴重的契丹“女薩滿”,在早期契丹萬物有靈的薩滿信仰中,女薩滿身份尊貴,萬人景仰,常常由公主級別的人擔當,比如耶律阿保機的妹妹和女兒。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吐爾基山遼墓儲存完整、雕刻精細的八層彩棺

201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的遼代貴妃墓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發掘,墓主為遼聖宗貴妃,其家族是遼代後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一族曾出現過五位皇后,十餘人為王爵位,北府宰相三十餘人。而這位墓主人原本是遼聖宗的第一位皇后,但估計出身太好,沒啥生存壓力,在“宮鬥”中落敗,最終貶為了貴妃。貴妃墓中出土了代表皇室等級地位的高規格葬具,如銀鎏金鏤空鳳紋高翅冠、金花銀鏤空鳳紋高靿靴、金鑲玉龍紋玉捍腰等,而如此高規格的葬具屬於首次發現。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遼代貴妃墓

試想一下,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吐爾基“女薩滿”墓、遼代貴妃墓……這些出土器物逾千件的重量級大墓匯聚一展,是讓人多麼心跳加速、眼界大開的事?6月16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院承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 、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等單位協辦的“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正式開放。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展覽現場

南北精品文物的“頂級交流”

這不僅是廣東觀眾的眼福,也令廣東考古圈異常振奮,因為南下的這些大墓、遺址,幾乎都是圈內的頂級發現。比如1992年的耶律羽之墓葬群就入選了十大考古發現;吐爾基“女薩滿”墓,一經發現,亦入選2003年十大考古發現;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的規格僅次於帝陵,而遼代的帝陵幾乎破壞殆盡,因此其中出土的文物大多獨一無二,堪稱遼代文化的海內孤例。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展覽現場

實際上,這一展覽的促成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意。為了加強粵蒙兩省(區)的文化交流合作,兩地文化部門統籌組織各自的精品展覽進行彼此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正在積極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廣東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結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別遴選“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和“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進行此次文化交流,可謂匠心獨具、意義深遠。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展覽現場

廣東和內蒙古,一在南海之濱,一居祖國北疆,但兩地均在我國古代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發現了秦漢以來的眾多海絲遺蹟和遺物,而“南海I號”沉船及其18餘萬件出水文物,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主角。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疆,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帶。這裡曾孕育和培養出許多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而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遼王朝,曾雄踞中國北方二百餘年,南與中國五代、北宋長期對峙,開啟了中國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遼王朝不但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絲綢之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石雕契丹男女侍俑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共展出吐爾基山遼墓、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溝貴妃墓、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類別多樣,包括金銀器、銅鐵器、陶瓷器、漆木器、絲織品以及瑪瑙、琥珀等多種質地。文物級別高,珍貴文物達11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76件/套,陳國公主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盃、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級文物皆悉數到場。文物級別之高,品類之豐,為近年來同類展覽之少見。

草原特色與漢文化的“相愛相殺”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世代聚居在內蒙古東部地區西遼河上游地帶,唐朝末年開始在北方草原崛起。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於北方草原逐步統一契丹各部,916年按照中原制度登基稱帝建國,號“契丹”,後改國號為“遼”,後世多稱其為遼代或遼國。

遼代早期,隨著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修築城郭、定居建制、揮師南下成為這位雄心勃勃首領回避不了的命題,而隨著遼代的發展,原本的草原民族自然而然要向漢文化借鑑取經,甚至將漢制納為己用,而漢文化的影響無可避免地滲透到方方面面,在這一過程中,契丹舊貴族與崇尚漢制的新貴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分歧。在歷史上,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誌,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覆用“遼”、“契丹”為國號,這也側面反映了遼代政治博弈的激烈。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慶陵出土的四時捺缽壁畫

遼獨有的“四季捺缽制”也很能反映少數民族政權的特點。捺缽,意為行帳、營盤,是契丹國君主出行時的行宮,即臨時居住處。契丹舊俗,隨水草,逐寒暑,往來遊牧漁獵。遼建國後,皇帝四季外出遊獵,朝官隨行,設行帳稱“捺缽”。大約到遼聖宗時,四季捺缽才有固定的地點和制度,成為遼帝定期會見南北面官,決定軍國大事的中心。契丹國其實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卻巡幸於四捺缽之間,政務皆在捺缽中處理,捺缽之地實際上是契丹國的政治中心、最高統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處理政務特別是漢民政務的地方,這是契丹立國以後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根據隨葬品復原的陳國公主駙馬蕭紹矩像

在耶律阿保機逝世之後,契丹貴族之間的矛盾顯然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原本擁有絕對繼承權的長子耶律倍,卻因為傾慕漢文化,崇尚漢制,而被大多數契丹舊貴族所敵視,連他的親生母親述律後都放棄了對他的支援,轉而讓其弟耶律德光繼承了汗位。耶律倍被迫遠走東丹國,最終慘死他鄉,而其弟耶律德光幾乎繼續沿用契丹四處劫掠的草原特色,惹得民怨沸騰;同時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但顯然隨著遼的壯大,更加無法阻擋漢文化對遼代的影響,如果說早期契丹還是遊牧特色,那麼到了遼代中期之後,幾乎禮樂、宗教、文娛方面,契丹貴族已然越來越“雅緻”。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東丹王耶律倍(後改名李贊華)所繪《東丹王出行圖》(區域性),顯示出高超的繪畫技藝,此畫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經常在影視劇出現的、和楊家將打得天昏地暗的“蕭太后”,在其攝政的27年間,就對漢臣韓德讓信賴有加,當時的遼聖宗甚至稱呼韓德讓為“叔叔”,終其一生參與了遼代政治的核心決策,而韓氏一族也成為遼代漢代官員的顯赫門第。

聚焦展覽:金銀熠熠 重現帝國榮耀

“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草原帝國”,透過雞冠壺、馬具、捺缽用具等,重點展示契丹民族轉徙隨時、朔漠穹廬以及馬背民族的遊牧文化特色,同時展現遼頗具特色的四時捺缽和五京的政治制度。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白釉單孔雞冠壺 赤峰市松山區大營子村駙馬贈衛國王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雞冠壺是契丹人特有盛酒水用具,因提系部位狀似雞冠而得名。雞冠壺便於攜帶,滿足騎馬射獵的草原生活需要。雞冠壺大多數出於契丹人墓葬中,常被視為代表契丹國俗的器物。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雲紋鎏金銅馬具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代欽塔拉遼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這套馬具包括馬鞍飾、馬後鞧飾和馬項飾、馬絡頭飾等五組器物。馬鞍是固定在馬背上用於乘騎使用,鞧帶與胸帶用於將鞍具穩固在馬背上。馬項飾懸掛鑾鈴,起裝飾作用。遼代墓葬出土的大量馬具體現了遼代馬具的精湛工藝。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四時捺缽壁畫 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慶陵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四時捺缽壁畫繪製於慶東陵中室四壁,再現遼代皇室四時捺缽地的獨特景色,也體現契丹民族“四時捺缽”的生活習俗。遼代以紙、絹為載體的繪畫藝術存世極少,遼寧法庫葉茂臺遼墓中曾發現兩幅絹質的山水畫和花鳥畫。但遼墓中常以壁畫為飾,所以壁畫成為了解遼代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花瓣形金盞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金盞為盛酒茶用具,外壁鏨刻五組雙雁銜花紋。鵝、雁為遼代重要祭祀物,遼代金銀器頻見鴻雁紋,或與契丹人“春捺缽”捕鵝獵雁的獨特製度有密切關係。

展覽的第二部分“幽幽文明”,透過服飾類文物、文房用具、佛教文物以及著名遼墓出土文物等,展示遼在服飾配飾、文化娛樂、佛教信仰和厚葬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金面具 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喪葬用面具,出土時覆蓋於陳國公主面部。整體用薄金片錘擊成形。面具製作精細,周邊有33個穿孔,用細銀絲沿著穿孔將其與頭部網路連綴起來。契丹貴族死後入葬時,面部覆金屬面具,一般按照墓主人樣貌打造,並區分性別和年齡,身著銀絲或銅絲網路。不同質地的金屬面具和網路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駙馬琥珀瓔珞 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契丹人崇尚琥珀,這套瓔珞出土時位於駙馬頸部,反映出遼代高階貴族對琥珀瓔珞的喜愛。這套瓔珞並不適合日常佩戴,應用於某些神聖和重要場合。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 呼和浩特市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捍腰又稱扞腰,為契丹民族重要佩飾,圍於腰部,起保護腰部的作用。這件捍腰呈扁圭形,通體由一塊金屬錘揲而成。整體浮雕雙鳳戲珠紋,周邊飾如意雲紋。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彩繪貼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 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此塔由塔座、塔身、塔簷、塔剎和幡組成。通體木雕彩繪,塔身浮雕七尊腳踏蓮花的佛像,佛像通體貼金,螺發施藍彩。塔簷仿現實建築的房簷和屋頂施彩繪而制。塔剎施紅、藍、金彩,配藍色幡布。遼代佛教以密宗為主,這座舍利塔的顏色也遵循了密宗中強調的五色,即白、黃、紅、藍、綠。佛教中將放置各類佛教經典的寶塔稱為“法舍利塔”,供養於佛塔內。

第三部分“多元相容”,透過陶瓷茶具、金銀器、玻璃器等,展示宋遼交往,尤其是澶淵之盟後文化互通的歷史,以及遼在草原絲路上留下的深刻印跡。展覽充分利用數量豐富的遼代壁畫營造形象生動的展廳氛圍,同時輔助展示和說明文物,可收“影象和文物互證”之效。展覽有效運用三維技術進行重點文物的輔助互動展示,並結合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手段生動詮釋有關主題。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三彩印花牡丹紋盤 赤峰市寧城縣小劉杖子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遼三彩是沿襲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釉陶,通常用黃、綠、白三色組成,具有明麗的色調。此盤內壁裝飾牡丹花葉紋,色彩豔麗,紋飾清晰,是遼三彩中的精品。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帶把玻璃杯 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杯造型奇特,是採用無模吹製法,杯底留有粘棒痕,通體有虹彩現象。這種造型的玻璃杯在國外屢有發現,在我國境內同時期遺址中也有出土。此杯成分檢測為鈣鈉質玻璃,應為伊斯蘭地區的產品。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嵌寶石鎏金包銀漆盒、銅鏡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吐爾基山遼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妝奩盒,盒內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寶石鏨花銀箔包鑲。整體略呈曲角四方體,與內建銅鏡造型相合。外表以鑲嵌的玉、瑪瑙、松石以及金銀器鏨花、錘揲等技術組成各式精美、華麗的圖案紋飾。蓋表圖案寓意銅鏡的鏡鈕、鈕座以及鏡面紋飾,構思精巧,裝飾繁複。盒蓋內鑲有一層銀箔,其上鎏金鏨刻“庭院賞樂圖”,描繪墓主人生前場景。盒內放置飛鳳紋四曲銅鏡一枚,鏡面分別陽鑄“李家”“供奉”銘文。

一座未被盜掘的遼代貴族大墓: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鎏金高士圖銀盃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盛茶酒用具。開光內高士作書寫、把酒、執扇、飲酒、捧缽、撫琴、閱書狀。杯沿、折稜、足沿及開光邊框均為聯珠紋飾,為薩珊王朝常用紋飾,而金銀器上裝飾顆粒狀聯珠則為粟特風格。

- END -

原標題:《一大波遼代大墓空降:快來重新整理“契丹印象”》

Tags:遼代契丹文物陳國公主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