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為什麼人到了35歲之後會有恐慌感?

由 口哨愛好者 發表于 遊戲2021-10-09

簡介認識到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並且正確看待人生的“未知”和“失去”的含義,是戰勝年齡恐慌、擺脫中年危機的關鍵所在

恐慌感什麼意思

當青春和激情漸漸遠去,當眼角出現第一道魚尾紋、雙鬢出現第一縷白髮、腹肌漸漸變成肚腩,很多人會緊張、焦慮,甚至害怕、恐慌。

心理諮詢師指出,這些現象通常會在35至60歲年齡段出現,從心理學上分析,是中年心理危機的表現之一。認識到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並且正確看待人生的“未知”和“失去”的含義,是戰勝年齡恐慌、擺脫中年危機的關鍵

為什麼人到了35歲之後會有恐慌感?

所在。

1、“年齡恐慌”源於對“未知”和“失去”的恐懼

霍素霞指出,中年人的“年齡恐慌”是對青春韶華易逝、紅顏不再以及更年期到來感到的擔憂。

中年期是人生歷程中的中間階段,一般指35-60歲的年齡區間。從生理上看,中年期是生理成熟的延續階段,又是生理功能從旺盛逐漸走向退化的轉變期,表現在體重增加,身體發胖,頭髮逐漸變白並變得稀疏,面部、頸部、手臂等處的面板日漸粗糙,各種感覺器官及其功能發生變化,腦和內臟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從心理上看,感知覺開始衰退,以神經生理為基礎的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緩慢下降,透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晶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繼續上升。更年期是個體由中年向老年過渡過程中生理變化和心理狀態明顯改變的時期,年齡在50歲左右,是人生進入衰老過程的起點。它的到來會給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帶來一些障礙和適應上的困難。因此,這個階段中年人發生各種擔憂也是在情理之中。

霍素霞認為,“年齡恐慌”實質一是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當我們從一個人生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時,有許多的變化,變化後的人生將迎來嶄新的面貌,而人類對未知的事物有天然的恐懼,同樣對未知的新的人生階段也充滿恐懼。

“年齡恐慌”第二個來源是失去上一階段所擁有的那些事物或特質(諸如青春、美貌、激情等等)帶來的心理衝擊——即“喪失”帶來的心理應激。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喪失”,如失去親近的人、失去未來各種可能性以及身體老化等。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經歷各個人生階段的變化,必然有對未知的恐懼、完成某階段任務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對“喪失”的焦慮。

2、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壓力大

霍素霞指出,“年齡恐慌”可以看做“中年心理危機”的表現之一。中年期的發展任務包括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責任與社會責任、建立與維持生活的經濟標準、承受並適應中年期生理上的變化、同配偶保持和諧的關係、幫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們的發展任務、與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適應關係等。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穩定期,又是從青年期向老年期轉化的過渡時期,面臨著各種人生任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壓力大。

除了“年齡恐慌”方面的擔憂,人到中年可能面對的喪失及新階段任務所帶來的挑戰還包括:

成就恐慌及職業焦慮、倦怠。相比起年輕人的職業焦慮,中年人呈現更多的是職業倦怠,有拔尖的慾望,卻充斥著強烈的無力感。不少30歲以上的人因為事業無成而產生消極心理,一方面認為30歲仍未做出任何成績,失去了年齡優勢,同時也失去另外擇業的勇氣,大大地減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職場競爭激烈,以及職業自身的可替代性,即使只是希望能“死扛”到退休,仍然不可避免面對年輕人的挑戰,面對被辭退的可能。企業本身的市場性質,追求最少投入最大利潤的目的,更是讓許多30多歲的白領階層,有退一步萬丈深淵,進一步懸崖峭壁的錯覺,影響了工作本身。

婚育焦慮。正由於過多精力投入在事業成就上,許多職場人士很容易忽視了家庭的重要性。特別對於女性而言,容貌、身材都失去往日的光彩,卻發現自己還是孑然一身,在黑色朦朧的大城市裡,孤獨地堅強著,猜想著或許明天就可以遇到愛情;或許在無盡的等待中,放棄了期待,也習慣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也有那麼一部分人會徘徊在“要事業還是要孩子”的抉擇中,猶豫不決,害怕有了孩子以後,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和責任,終於等到功成名就、鼓起勇氣做出決定,去接受另外一種生活的時候,卻又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婚育時期。

婚姻危機。中年的離婚率是所有年齡段比率最高的。人到中年,彼此都對對方有很多期望,希望可以從對方身上獲取更多的依賴。與其他年齡段的離婚相比,中年離婚代價可能最為慘重,因為它是人在最需要婚姻的階段喪失的。它還影響到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和已經步入晚年的雙方老人。除了離婚以外,“無性婚姻”的現象,也是另外一種壓抑的表現。

3、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

人生是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學習更好地應對這些變化,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心理諮詢師霍素霞認為,戰勝年齡恐懼和中年危機,要從幾方面做努力。

首先要認識到不同階段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與青年的青春激揚相比,中年自有中年的成熟美。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35歲以上的中年人士,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都遠超過年輕人。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會化過程要求個體適應外界社會環境,從而也要求他們的心理活動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們的意識傾向也更多地表現為外傾性。中年後期需要尋找自我意識的平衡,再加上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變得老練持重,遭遇挫折時能夠反思,對待成績能夠依據確定的目標進行適當的評價,也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和期望調整自己的奮鬥目標,或許隨著歲月逝去了青春和激情,卻獲得了另一份成熟和韻味。

二是對“未知”和“喪失”抱有平常心。人生是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失去與得到的過程中發展,是每個人的必然,無論怎樣的變化和困難都需要面對和克服。面對不可避免的“喪失”現實,與其一味自怨自艾地顧著如何逃避,還不如做出調整,讓自己活得從容。

三是要發展人生階段的新追求,獲得創生感,避免停滯感。長期持續拼搏的中年人,往往因工作超時而負擔過重,他們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感到自己不能一如既往地競爭與創造時,就逐漸進入停滯狀態。處於停滯狀態的人往往感到精力枯竭、生活無趣、常常過分關注自己。調整工作的預期目標,成功地完成任務,有助於重拾自信、重塑人生的樂觀,從而順利地戰勝中年危機和年齡恐慌。

Tags:中年人生年齡階段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