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白屋|格調論

由 陝西法制網 發表于 遊戲2021-10-03

簡介他們是一些有格調的人

白格調多少錢一包

白屋

白屋|格調論

1

格調本是個詩學名詞,專指格律再加音調。

格:指的是格律,是詩詞創作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形式。中國語言是有聲調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陰陽上去四聲,古代還有入聲字。只有將平仄不同的字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才能充分體現漢語的音韻之美。

調:指音調,因為詩詞是要唱的,因此上要依照一定的音程結構和音高位置。中國人很早就總結出了宮商角徵羽之五音,這是傳統樂學理論的“音階”概念。歌唱者如果只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音,肯定唱得比殺豬還難聽。

每一種藝術創造雖然都是發自個人內心,但必須要反映人間共情,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藝術規律。否則就不會引發共鳴,不會有讀者。此正為《金瓶梅》所言:“高低緊慢按宮商,吐玉噴珠;輕重疾徐依格調,鏗金戛玉。”沒有了格調,誰也不願意再陪你玩。

後來,引申到做人方面,專指一個人的風範、品格、情貌,氣度。具體體現在一個人的外表、談吐、舉止上來,當然,更體現在一個人的作品當中。格有體格、氣格、品格、風格、神格之分,指人的精神、思想、境界。調則有聲調、曲調、情調、語調、腔調、論調、風調之別,指人的外在表現。

人的言談舉止其實就是人的內心映現,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寫什麼文、唱什麼歌,關乎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王國維說:“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內外一致,方為大乘。

簡言之,一個人的格調與他的教養有關。

白屋|格調論

1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總會遇見許多人。而這些人,格調也有高下之分。

有人鮮衣怒馬、極盡豪奢;有人蔬食瓢飲、樸素平實。有人扒高踩低,宏闊無邊;有人風輕月淡、俯仰窮通;有人聒噪喧譁、沸反盈天;有人安靜沉寂、如若處子。從這些人的表現上,格調就顯現了出來。

我反覆愛引的一句話,即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人都是由禽獸向上帝的過渡”。人是從動物變過來的,卻朝著上帝的方向邁進。人是追求神性的。神無所不能,如《莊子·逍遙遊》中講的:

2

人達不到這等境地,人得吃、得拉、得愛恨、得死。因此史鐵生先生曾感悟道:

2

因為有了這三重困境,所以人就想盡一切辦法折騰,一是要得到他人的認可,二是要力圖實現慾望,三則是想透過努力達到永恆。

而這折騰的路途上,是最見格調的。

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我們固然無法擺脫生活的制約,但我們卻不能完全拘困於生活。這大約就是古人所講的“器”與“道”的關係吧。

子曰:君子不器。我們當作如下理解。

其一,君子不應拘泥於世界的表象、謀生的手段而不思考其世界背後的邏輯和生活的目的。相傳是孔子所作的《易經繫辭》中有這樣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道的本體,是萬物更替的規律,是思想;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成像,是現實中的具體,是器物。一個人若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迴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就只能一葉障目。人活著是要吃喝住行的,是要藉助於外物的。但人之所以為人,又是一個精神的載體,人不能泥於物質,而應該有卓越的精神追求和理想情懷。否則,人與獸就沒有了本質區別。

其二,君子心懷天下,不應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侷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天之高遠,故望不到邊;海之遼闊,故能納百川。故君子之思不器、行不器,量不器。這裡的不器,是滿足的意思,人類要永遠向上、向前、向未來。社會之所以會有進步,會發展到今天的繁榮,就是因為人不斷探索,虛懷若谷,就是要追求大道。凡所器物,都是有形的物質,內涵都是有限的;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是那個大根本。但是,道器並不背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當然,器與道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存在。沒有器,則不能盛放;沒有道,則只有盛放。孔子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更不能趨一時之利,而當“志”於“道”,就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白屋|格調論

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

格調說起來很玄,卻就在生活中,就在你平日裡的每一個細節裡。

它就在你說的一句話、飲的一盞茶、品的一鍾酒、吸的一支菸裡;也在你喝的一杯豆漿、做的一盤料理、穿的一件衣服裡;還在你聽的一曲歌、讀的一本書、寫的一首詩裡。這些東西,可以是不貴的,卻一定是要有講究的;可以是普通的,卻一定是高邁的。

這讓我想起了巴爾扎克小說裡的老貴族們,窮得叮噹響,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上,卻每餐必然要給地板打蠟,要擦亮銀餐具和銀燭臺,要給桌子上鋪上乾淨的桌布,要擺上中國瓷器。在他們看來,馬是可以死的,但架子一定不能倒。

這讓我又想起了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是站著喝酒,卻一定得穿長衫,一定要和那些短衣幫區分開來。沒了這件長衫,我讀書人的身份從哪裡找?後來他開始偷書,卻信誓旦旦地放言:竊書不能算偷。這書放在貴族人家沒什麼用,還不如讓我換了飯錢,不如讓有需要的人讀。這即所謂物盡其用麼。

舉了這樣兩個例子,有人會說我世界觀出了問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沒有問題。一個人是什麼人就說什麼話幹什麼事。他們這些人,也是社會發展的犧牲品,但他們卻能堅持著自己。他們是一些有格調的人。

前兩天與幾個朋友吃飯,我只扯了一張餐巾紙,反覆地用。朋友看不下去了,就遞過一張新的來。我說,我只用這張,一餐一紙。雖然這紙巾不用我買,雖然整頓飯都是吃別人,但我必得節約,懂得紙漿來自於木材。一張用過的紙再用,別人也許看著格調不高吧。我卻以為它是超境界的。

看看你的朋友圈,讀一讀你轉的文章,發的影片和抖音,你的格調就展示於前。膚淺與深刻、遠邁與趨近、高蹈與屈附、持節與畢恭、超然與下作,都能盡顯。

白屋|格調論

3

除了吃穿用度之外,對世界和人生的態度,尤其是錢權利用時,我們的作法就很能見出格調的高下。

劉邦和項羽同樣見到秦始皇出巡,兩個人的表現卻大不一樣。劉邦面對秦始皇的體面威風,不由地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而項羽面對這一盛大壯觀,則堅定地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劉邦出身賤民,臉上寫滿的都是羨慕;項羽卻是貴族世胄,這樣的豪華見得多了,他只想擁有這絕對的權力。劉邦為人謹慎,有城府,胸有大志而不外露,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項羽年少輕狂,胸懷大志卻剛愎自用,並不善於處理與人的關係。那個時代,要說要取代皇帝的話是造反,要殺頭的。從這句話裡,可以感受到劉邦的謹慎,項羽的耿直。

這要是讓老王我穿越到二千年前,會說:此等受罪之事,老子不屑。老王真的是人微言輕,說什麼都是不算的。而且,你也不會相信。你或可能還會反過來說,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那就引用莊子的話來說吧:

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並對他說:“楚王願將國內政事委託給您,您就辛苦辛苦吧。”

莊子手把釣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現在用竹箱裝著它,用巾飾蓋著它,供奉在廟堂之上。你們說說,對這隻烏龜來說,是寧可死去,留下骨頭來顯示尊貴好呢?還是活著,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好呢?”

兩位大臣說:“雖然是拖著個尾巴在爛泥裡爬,當然也是活著好。”

莊子說:“那你們回去吧,我就想拖著大尾巴在爛泥裡爬。”

三個人的格調,是不是高下立判了呢?

3

寫到這裡,就又想起了莊子的另一件事。

惠施做了梁惠王的宰相。莊子和惠施是好朋友,就去看望惠施。可是,惠施身邊的人卻提醒他說:“莊子的辯才強過你啊,他來了,你的相位就不保了。”於是,惠施命令手下在全城搜查了三天三夜。結果,莊子登門了,他說:你知道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鶵的鳥嗎?它從南海飛到北海,在遼遠的旅程中,它不見梧桐不棲,不逢澧泉不飲,不遇棟實不食。在它飛過的時候,下面有一隻鴟,口裡銜著一隻死老鼠,早已腐爛發臭。這隻鴟生怕鵷鶵希罕這死鼠,急得仰天大叫“嚇嚇嚇”。現在,難道惠施你也想把你梁國的相位,來對我“嚇”一聲嗎?

人與人的稟賦、修養、人格是不同的,表現在對事物的態度上就很不一樣。蒼蠅請蜜蜂去吃屎,蜜蜂是會感覺噁心的。同樣,蜜蜂請蚯蚓吮花,蚯蚓也會斷然要拒絕。

4

2014年,一組《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看書前自發洗手》的照片,給了我極大的震動。他叫韋思浩,一位拾荒老人。但他卻愛書如命,讀書成痴。後來人們發現,他曾是杭州夏衍中學的語文老師,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中文系,曾參加過《漢語大詞典》的編寫工作。再後來人們又得知,他拾荒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救助那些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他自己,就住在一間80平米的小房間內,家徒四壁,所有的工資和拾荒所得,都捐贈給了需要學費的孩子。

他嗜書如命,家裡最多的,就只有書了。在這樣一個人人只顧自己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窮奢極欲的時代裡,他卻只在追求靈魂的高邁。

在韋思浩先生那裡,我感覺到了自己品位的卑微,感覺到了自己格調的低下。

錢理群先生說,我們當下的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我想說,利己沒什麼不好。中國古訓中不早就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麼?這種利己如果能精緻點兒,也是很美好的。我想說的是,利己必然是要建立在不傷害他人的利益基礎之上,必然是乾淨的利己。如果能在利己的同時,再能利他一點,則就更顯人品的高偉了。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許多人對此不屑,認為苟且是沒有辦法的事。但我以為,苟且中也能見出格調,關鍵看你怎麼苟且。現實人生,除極少數人外,大家都在苟且,但能苟且出詩意的人生,才是好人生。

4

即使是詩意人生,卻也並非一致。

有“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烈,也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孤;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超然,也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悽迷;有鐵板銅琶唱大江的豪闊,也有漁歌泛舟驚飛鷺的輕靈;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放浪,也有“我被聰明誤一生”的自嘲。胸襟不同,情懷各異,寫出來的詩也就別有韻致。

同樣是詩人,卻也差別很大。李白豪邁飄逸、杜甫沉鬱頓挫;高適蒼涼悲壯、蘇軾豪放曠達;王維幽靜諧和、李煜悽婉柔麗。他們用自己不同的眼光與情緒,為中國文學書寫了一幅巨型畫卷。遊走在這條畫廊裡,我們感受到了時代的偉大和生活的美好。

格調與人的氣質、血型、修養、參悟有關,與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能把人生寫成詩的有很多,能留在文學史上的卻很少,而尤其能被人總結出風格的人就更少。更多的人,把生活過成了一鍋粥,白米熬就,沒有一點顏色。

沒有了格調,歷史的長河中你也就寂靜無聲。

苟且著那些該苟且的,追求著那些該追求的,應該就是我們所應有的格調吧。

白屋|格調論

5

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是網路的世界。媒體鋪天蓋地,影片眼花繚亂。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作為人的存在而站立在這世界上的。我們要用眼睛看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用腦子思考世界。吸粉經濟、流量明星,都應當考慮你做人的底線,都要表達人類的共情。如果脫離了這條標準,那你就不單單是一個格調的低,而是良知出了問題,走到了人類的對立面去。

不管怎麼說,格調都是個問題,是個大問題。

有時候我想,如果是格調出了問題,你還配不配做一個人

5

6

Tags:格調苟且人生莊子惠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