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由 雜史譚 發表于 遊戲2021-07-03

簡介在清軍征服中原的最為艱難的戰鬥之一的潼關戰役中,清軍利用“鐵子大如鬥”的紅衣大炮攻破了地勢險要,且是“鑿重壕,立堅壁”的潼關,迫使李自成農民軍退出西北根據地以致最後敗亡

火炮為什麼叫神威大將軍

在寧遠城下吃到苦頭的後金方面意識到擁有“紅夷大炮”的重要性。1631年正月,後金成功仿鑄西洋大炮,“造炮自此始”。皇太極將其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

由於後金(清)統治者忌諱“夷”字,故將名稱改成了“紅衣大炮”,並沿用了下去。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同年八月,後金軍隊在大淩河之戰中首次使用“紅衣大炮”。在圍攻明軍堅固要塞於子章臺時,六門紅衣大炮“擊壞臺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後金大獲全勝。“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以騎射起家的後金軍一時竟有了“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猶少”的感慨。到了十年之後的明清松錦決戰時,清軍用數十門“紅衣大炮”連續轟擊錦州、塔山等明軍在松錦防線上的要塞城堡。在轟擊塔山城時,清軍的炮火“直透堅城,如摧朽物”,將城牆轟塌二十餘丈,步兵趁勢從缺口殺入,塔山就此失陷。在清軍先用重炮掃蕩城外的堠臺等城防設施,繼轟塌城垣,為騎兵強攻開闢通道的戰法面前,明軍一籌莫展,關外重鎮相繼失陷,寧錦防線徹底崩潰。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松錦戰後,山海關外的明軍只剩下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還存有十幾門“紅衣大炮”。反觀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衣大炮”,甚至在很短時間內就鑄造出堪稱35門當時世界最高品質的鐵心銅體的“神威大將軍”炮。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安裝在四輪炮車上,乃是攻摧堅城的利器。當時尚為明朝服務的著名西洋傳教士兼軍火專家湯若望為此驚呼: “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銃,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之矣!”清軍從此掌握了在逐鹿中原時“孰與爭鋒”的火炮部隊。

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1644年,清軍入關,作戰的主要物件變成了農民軍。李自成農民軍非常重視騎兵的機動性,共有騎兵五營,每營精騎五千,計2。5萬人。騎兵也就成為軍隊的核心力量。但相形之下農民軍的火器主要來自繳獲的明軍火器,自己從未製造過,故對火器的應用,始終不及明軍,更落後於清軍,故不能阻擋以先進的紅衣炮群裝備為主的清軍統一全國之勢。在清軍征服中原的最為艱難的戰鬥之一的潼關戰役中,清軍利用“鐵子大如鬥”的紅衣大炮攻破了地勢險要,且是“鑿重壕,立堅壁”的潼關,迫使李自成農民軍退出西北根據地以致最後敗亡。正因為紅衣大炮在攻城略地的巨大作用,清廷不僅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更在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福臨遣官祭奠了紅衣炮神。

Tags:紅衣大炮清軍後金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