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由 木卯M 發表于 遊戲2021-06-25

簡介雁過留聲,卷珠簾,頻倚欄,女性的感性情緒就蘊藏在這一舉一動中,睿智的女子會將也會將這種情感藏在文字裡,比如王鳳嫻的《臨江仙·秋興》會讓人有“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覺

浮生幾何怎麼打

悲秋,是古代文人尤其是女性詞人常用的題材。雁過留聲,卷珠簾,頻倚欄,女性的感性情緒就蘊藏在這一舉一動中,睿智的女子會將也會將這種情感藏在文字裡,比如王鳳嫻的《臨江仙·秋興》會讓人有“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覺。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珠簾不卷銀蟾透。夜涼獨自憑闌。瑤琴欲整指生寒。鶴歸松露冷,人靜井梧殘。

天際一聲新度雁。翱翔似覓回灘。浮生幾見幾悲歡。三秋今已半,楓葉醉林丹。

上闕描繪出一幅極其幽靜孤寂的畫面。

開篇寫景就透出絲絲寒氣,皎潔如銀的月光(蟾代指月亮)從還沒捲起的珠簾中透射進來。“珠簾不卷”不僅與孤獨落寞的心情有關,更暗含冷清寂寥、無人問津的悲苦。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接下來描寫人,這樣的秋夜,一個人倚著欄杆佇立許久,涼意陣陣襲來。意欲撥弄瑤琴,絃線涼透,手指也已冰冷,不能彈奏。

再寫景,這樣的夜晚,野鶴已歸山林,松葉上的露珠冰冷。

倚欄之人還在靜靜地站著,陪伴她的只有井邊已經凋殘的梧桐。短短五句三十字中就連用了“透”“涼”“獨”“寒”“冷”“靜”殘“等一系列字眼,奠定了全篇壓抑落寞、沉悶寂寥、鬱鬱寡歡的基調,會讓人有點透不過氣,卻正是詩人此刻心緒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上闕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塊沉沉的黑幕,彷彿屏住呼吸,寂靜得沒有一點聲響,下闕首句,就突然打破這一切,出現了生氣和動態:天邊突然傳來一聲雁鳴,那是大雁正準備南飛遷徙。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第二句,詞人隨著這鳴聲看到大雁在空中盤旋,彷彿在尋覓可棲息的河灘。”雁南飛“歷來是悲秋的重要意象。

王實甫《西廂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個意象承載了前人的傷痕記憶,如今則寄託了詞人自己的身世之感,詞人的滿腔情感終於不得不發,於是第三句觸景抒情:”浮生幾見幾悲歡。“

浮生,說的是一種狀態,世事無常,生命短促,人就像大海中微小的灰塵,漂泊不定。浮生若夢,悲歡離合,冷暖自知。藏族詩人倉央嘉措說:”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詞人倍感身世淒涼,夫逝女亡,留下她孤零零一個,嚐遍世間百味,全詞的情感在此達到高潮。最後兩句回到”秋興“上來,以景結尾:光陰荏苒,三秋過半,一片楓林點綴層嶺,人為之醉。

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詞人面對秋景,與其說是陶醉其中,如說是悲到極致,悲無可悲所謂”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

這首詞乍看主要是寫景,其實處處寓意於景,寓情於景。字裡行間情意纏綿,滿腹心事欲說還休,悲傷哀嘆欲言又止,極盡婉曲之能事,頗有韻味。

浮生若夢,三秋過半,悲歡幾何?

你佇立在蕭瑟的秋天裡,有沒有欲語還休的心事想要訴說?

(本文系芸語芸心原創,抄襲必究。歡迎關注,帶你行走在文字間,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Tags:詞人珠簾欲說還休浮生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