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由 新集舊事 發表于 美食2023-01-19

簡介兒時的過年包餃子,真是全家出動,母親負責和餡,父親負責和麵,就連我們幾個小傢伙,也都在一旁躍躍欲試,一個個有模有樣地,學著父母一起包餃子

剁椒魚頭適合用什麼魚

固執地以為,年是有味道的。這味道,或許是酒菜飯香,或許是灶前忙碌,或許是全家團圓喜笑顏開,或許是鞭炮喧囂,或許是歡呼雀躍的走親訪友……說到底,年味不止是飯菜香,更是氛圍濃。

過年,最熱鬧的地方莫過於廚房,莫過於土灶大鍋。過年那段時間,親友走動頻繁,過年更是客來客往,廚房時時生炊煙。除去一日三餐之正餐外,很多時候還有上午的“過中”,那時的走親戚,多半靠走,到達親戚家,多半已經10點多鐘,此時,主人家定會煮上一餐“過中”,讓親友在一兩個小時的行走後,補充能量。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母親在灶臺忙碌,小傢伙們在灶前生火,火苗飄搖,舔舐鍋底,柴禾不斷髮出噼啪聲。大鍋早已滾燙,先炒上一點肉絲,煎上幾個雞蛋,再煮上幾根麵條,簡單快捷,很多時候,不是白水面,而是雞湯麵或排骨湯麵。水沸煙濃,就連空氣中,都彌散著濃濃的肉香,農家人的“過中”,就此而成。不在多,在精。

過年,自然少不了餃子。兒時的過年包餃子,真是全家出動,母親負責和餡,父親負責和麵,就連我們幾個小傢伙,也都在一旁躍躍欲試,一個個有模有樣地,學著父母一起包餃子。餃子的美或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家齊動手,同享新春味。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每每過年,父親總會買回兩掛鞭炮,一掛用在吃年夜飯時,一掛用在年三十的送年。鞭炮擺在堂前,我們幾個小傢伙打起了小心思。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拆下一把,而後就點燃一根香,跑出門找小夥伴。大家都一樣,不約而同地從家裡偷了鞭炮出來,聚在一起放鞭炮。

那時的鄉村,雖然清貧,但在過年的時候,也有些小商販挑著擔子,走鄉串戶,販賣商品,比如甘蔗、荸薺,

荸薺不是什麼稀罕物,那時的農家基本上都會種一點,以備過年之需,但甘蔗就是個稀罕了。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小傢伙們跟在賣甘蔗的後面,實在抵擋不了誘惑,就跑回家叫父母買上一根,過年嘛,如此小要求基本能得到滿足。甘蔗入手,也顧不得斯文,拿起就啃,啃著啃著,突然發現甘蔗上一絲血紅,再看,原來是該換的乳牙給嗑掉了,頓時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灶臺依舊飄著香,過年的日子,好像嘴巴一刻也不得閒,上一餐才吃沒多久,下一餐就要開始了。孩子們圍在灶臺,看母親做飯,這個菜熟了,打著“嘗試一下”的幌子,先吃上兩口,那個菜快好了,又說“試試熟了沒有”。每個菜,都會提前品上一番,魚肉之類的,平時吃不上,這下可以吃個舒服。父母哪有不知的道理,但他們只是笑著滿足小傢伙,從不說破。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過年,人客來往,大人們總坐在電視前,一邊吃著瓜子、花生,一邊閒聊著生活日常。我們小傢伙,自然是坐不住,往口袋裡裝些零食,就往外跑,村裡的小傢伙們也都出了門,相互比較著各家的零食,相互分享著別人家的味道,開開心心地過著大年。

過年,除了吃,除了玩,最期盼的就是走親戚。那時天寒,過年期間基本都是大雪封地,天寒地凍,但這阻擋不了人們走親戚的熱情。那時的親戚基本都離得近,走親戚時,全家出動,步行而往。最開始孩子們太小,父親就挑上一擔籮筐,一邊一個小傢伙,或者一邊是孩子,一邊是拜年的禮物。

鄉土散文:兒時的年味

鄉村小路,加上冰滑難行,往往走著走著,挑著擔子的父親就摔了,籮筐滿地滾,孩子和禮物也散落一地。那時,孩子們也不哭,估計是習以為常,總之家家如此,年年如此。再到後來,條件好了,有些家庭就用上了腳踏車,前面橫槓上坐一個,後面再帶上一兩個,別提有多威武。

到了親戚家,照例是好吃好喝好玩,印象中,那時過年到親戚家拜年,基本都會在親戚家住宿一晚,到了第二天午飯後,父親又挑上籮筐,依舊一頭是孩子,另一頭是親戚給的一些土特產等禮物。

時過境遷,一去幾十年,如今的過年,人們好像都不太願意出門,都窩在家裡,吃喝更沒什麼講究,畢竟條件好了,平日想吃什麼隨時能吃,過年的吃喝,早已沒有什麼誘惑,漸漸地,過年,跟平日沒什麼區別,無非是多了幾天假,至於年味,也越來越淡。

Tags:過年小傢伙那時走親戚親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