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一帶一路”日益成為科技合作創新之路(專家解讀)

由 環球網 發表于 美食2023-01-13

簡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持續推進,有力促進了民心相通、理念融通、要素暢通、設施聯通,帶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對接、產能合作,為沿線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注入新動能,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作出重要貢獻

為什麼要堅定走科技強國之路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帶一路”日益成為科技合作創新之路(專家解讀)

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位於肯亞納庫魯郡,是中國科技部審批透過的首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之一。圖為肯亞農業專家、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主任理查德·穆盧瓦在實驗室內檢查培養樣本。

新華社記者 張 宇攝

肯亞《民族日報》網站日前發文稱,“一帶一路”是不折不扣的技術轉讓途徑,除了為肯亞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外,還為當地帶來大量鐵路技術專業知識,培養了一批工程師和司機。

“中國一直在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快技術進步,消除極端貧困,實現高質量發展。”巴基斯坦《國家報》網站近日發文稱,透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希望實現共同進步、共享繁榮和合作共贏。

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4方面展開合作,共同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創新之路。

截至2021年末,中國與8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支援聯合研究專案1118項,累計投入29。9億元,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截至目前,中國啟動的“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建設專案累計吸引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千餘個國別組織參與,涉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實施152個專案,支援建立或籌建30家區域科技組織、36家國際科技組織聯合研究中心、5家國別科技問題研究中心,培養11。9萬多名科技人才。中國主導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員單位達到67家。此外,中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國家、非洲、上合組織、拉美建設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並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

中國日益增強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是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的前提。當前,中國科技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轉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2年第34位提升到2022年第11位。與此同時,中國始終秉持全球視野,深化國際創新交流合作,注重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讓科技進步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的科技創新以人民為中心,以提升人類福祉為目標,讓社會更美好、讓人類更幸福。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持續推進,有力促進了民心相通、理念融通、要素暢通、設施聯通,帶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對接、產能合作,為沿線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注入新動能,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作出重要貢獻。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長0。7%至2。9%。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抓住歷史機遇,透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不論是創新、貿易投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還是網路、外空、極地等新領域,在制定新規則時都要充分聽取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見,反映他們的利益和訴求,確保他們的發展空間。加強宏觀科技政策協調,實現發展戰略深度對接,在相互砥礪中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未來,相信中國將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共同引導創新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推動全球化釋放更多正面效應,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共享科技進步紅利。

(本報記者  林子涵採訪整理)

■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丁明磊

Tags:一路科技一帶共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