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美食|江心寺後鳳尾魚

由 食品與生活 發表于 美食2021-12-13

簡介上海人愛吃的野生鯗魚(鰳魚)肉質細鮮肥美,可與鰣魚媲美

鳳尾魚是不是烤子魚

美食|江心寺後鳳尾魚

楊忠明

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家協會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每年5月,上海人喜歡吃的烤子魚來到長江口江海交匯處產卵,在崇明島形成魚汛。烤子魚又叫“鳳尾魚”,其尾有點像傳說中鳳凰的尾巴,眼睛透亮,嘴粉紅,也有點像小刀魚,刺多極鮮。曾聽老人講,刺越多的魚味越鮮,鯗魚、鰣魚、刀魚、鰻魚都屬於刺多味鮮的。

美食|江心寺後鳳尾魚

圖:baike。baidu。com

我喜歡吃有一肚子魚子的鳳尾魚,魚子嚼之香硬鮮口,這大概是“烤子魚”名稱的由來吧?從前,上海梅林廠出品的瓶裝香辣鳳尾魚是上海特產,開一瓶招待客人是件很體面的事。

“子鱭”是指懷著滿腹魚卵的鳳尾魚雌魚,春夏之交,來自海里的鳳尾魚在溫州江心嶼一帶的甌江中產卵。

浙人烹製鳳尾魚不刮鱗不剖肚,直接從魚口中掏出內臟後油炸成香鮮美味。相傳,南宋狀元王十朋( 樂清人)曾在江心孤嶼讀書,因他勤奮好學,感動了東海龍王,特地送這種叫“子鱭”的魚給他吃。溫州有“雁蕩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後鳳尾魚”之說。

美食|江心寺後鳳尾魚

圖:www。xiaomishu。com

和鳳尾魚一樣討人喜歡的小海魚還有黃鮚,廣東潮汕話叫這魚為“黃只(雀)”“黃跡魚”“黃鯽”,肉質細嫩鮮美,刺多。此魚背絡、胸鰭和尾鰭均為黃色,故又名“黃脊”。

美食家沈嘉祿曾在微信裡曬出一盆煎成幹黃色的黃脊魚引得“吃瓜群眾”口水直流,他寫道:“小時候經常吃黃鮚,此種小海鮮在每年3月份形成汛期,因身板薄而骨刺多被漁人賤之,進入菜場賣得也便宜。上海主婦暴醃油煎,下泡飯一流。

美食|江心寺後鳳尾魚

我家附近菜場多年不見了,日前有朋友送我幾十條,終於又嚐到了老味道!”聽說一位朋友有次在家煎了黃鮚魚,全部煎好,魚不見啦!為什麼?擋不住黃鮚魚酥脆香鮮的誘惑,煎好一條吃一條,煎好正好吃光,我想,這大概是滬人烹製黃鮚的最高境界了!

4月時我去菜場,賣魚攤主指著一盆比較小的魚對我說:“蘇州太湖菜花塘鱧魚剛剛到,500克70元,難得噢!”我一看,此魚有點像塘鱧魚,但比塘鱧魚長些,背後多了兩道高的魚鰭,色斑也偏黃,我便沒買。

中國塘鱧魚科類約有30種,分佈於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常見的屬有烏塘鱧魚屬、塘鱧魚屬、沙塘鱧魚屬。筍殼魚學名叫“雲斑尖塘鱧”,原產東南亞,現已大量養殖。筍殼魚體型比太湖塘鱧魚長大些,肉質硬,但是魚肉鮮度還是不錯的。

現在野生長江鰣魚罕見,酒席上吃的都是海鰣魚。相傳,蘇東坡到東吳不識鰣魚,含恨一生。上海人愛吃的野生鯗魚(鰳魚)肉質細鮮肥美,可與鰣魚媲美。鯗魚亦叫“曹白魚”“白鱗魚”,山東省膠縣三里河古遺址墓葬中多次發現鰳魚骨頭,在廢坑中還有成堆的鰳魚鱗。蘇州觀前街“採芝齋”有售蝦子鯗魚,是滬人過泡飯的佳物。

關於鰣魚,明人袁達《禽蟲述》雲∶“鰣魚掛網以筍、莧、芹、荻之屬,連鱗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其鱗與他魚不同,鍛石水浸過,曬乾層層起之,以作女人花鈿甚良。”老上海名醫陳存仁講:“鰣魚在長江產卵後歸入海里,老瘦變成鯗魚,清腴之味全失,民間有‘來鰣去鯗’之說。”我查資料後發現,鰣魚和鯗魚都是輻鰭魚綱,鯡形目,兩者果然是親戚,“來鰣去鯗”之說是否正確,有待科學考證。

我家有個青花大瓷盤,盤裡畫著一條醬紅色大鯉魚,魚身躍起有點像跳龍門的姿態,這種魚盆老上海人家每家都有,過年用來盛魚,討個“年年有餘”的口彩。古代傳說“鯉魚躍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其實是中華鱘魚到龍門( 山西省河津市禹門口) 產卵前魚群躍出水面,發紅的魚鰭露出水面,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三里”的景象。鱘魚又名“鮪魚”“鱣魚”,由於古代大鯉魚亦名“鱣”,古人將鱘魚與大鯉魚混淆,誤傳為“鯉魚躍龍門”。

Tags:鳳尾魚鰣魚上海烤子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