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由 小陳茶事 發表于 美食2021-12-09

簡介無論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有多少好茶,折在了紫砂壺裡用紫砂壺沖泡正巖肉桂,為什麼會沒有巖韻

普洱茶屬於紅茶嗎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某次,身邊一位學茶藝的朋友,發來一道難題考我。

據朋友介紹,這是她們學習茶藝培訓時,要做的定期考核。

問題不長,大致附如下。

在我國民間,有“老茶壺泡,嫩茶杯衝”之說,這是為什麼?

A、粗老茶葉用壺沖泡,可保持熱量,利於茶味溶解於茶湯。

B、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雅觀。

C、細嫩好茶用杯沖泡,一目瞭然,能讓人賞心悅目。

D、以上三點都是正確的。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大略看過後,村姑陳轉念沉思,沒有急於給朋友答覆。

顯而易見,出題人的潛臺詞是默認了芽葉細嫩才是好茶。

諸君細想下,這個問題的立意,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凡是葉片大的,外形看起來不細嫩,統統被歸類為“原料粗老”、“劣質茶”、“次等茶”範疇。

那麼說真的,這實在有失偏頗!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2》

第一,細芽嫩葉不是好茶的代名詞。

六大茶類裡,採嫩芽做成高檔好茶的,有。

但是用略老略大一些原料做成高階茶的,同樣很多。

比如,綠茶裡大多數的名優綠茶,都是芽葉極細嫩的。

但在綠茶裡,也存在太平猴魁這樣的異類,不侷限於芽頭與嫩葉,而是用二葉抱一芽這樣略老一些,粗獷一些的原料。

又比如,紅茶裡,有金駿眉這樣以數萬顆茶芽才能製成一斤成品的佼佼者。

也有包括大赤甘、老叢紅茶在內,葉片相對大一些、老一些,但風味可圈可點的另類群體。

再加上提到紅茶,走出國門一看,外國人愛喝的紅碎茶就壓根不拘泥於原料細嫩與否。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因工藝特殊,決定紅碎茶的原料,勢必要用略大一些的葉片,才能順利完成製作。

不可能會用細芽與嫩葉,因為嫩芽們本身就小,再切碎下去,估計就成芝麻粒了!

至於說,武夷巖茶(屬青茶)裡的大紅袍、水仙、肉桂,它們清一色講究開面採,以一身老葉走江湖。

比起緯度相近的綠茶、白茶產區,巖茶的採摘時間要晚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

開面採的武夷巖茶,與傳統認知裡的細芽嫩芽形象相差甚遠,看起來多數是大葉片。

這背後由巖茶的複雜工藝決定。

巖茶的後期精製時,離不開焙火。要是唯嫩葉是舉,根本焙不成茶!

可見,高檔好茶的原料,並不全都是細芽嫩葉。

如果對一款茶的認知,僅停留在外在層面的“以貌取茶”,那未免太膚淺。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3》

第二,“老茶壺泡,嫩茶杯衝”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種民間說法,來源難以考證。

老茶用壺泡,究竟是指原料粗老?還是指存茶年份老?暫且不可知。

不過將這八個字的順口溜,放到網上一搜,不消片刻就跳出了一籮筐的相關連線。

其中,有一版被洗稿抄襲無數遍,全網鋪天蓋地的內容,值得玩味。

“老茶壺泡,嫩茶杯衝。這老茶,指的是烏龍茶、黑茶、茯磚茶等,最好用比較嫩的器物,比如紫砂壺。”

“而原料細嫩的名優綠茶,選用玻璃杯等比較硬的器物沖泡,不會把細嫩的芽葉燜熟,產生熟湯味,使茶的湯色、葉底、香氣、滋味都能得到較好的保持和展現。”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這番話的內容,真真假假,真假摻半,迷惑性很大。

誠然,沖泡綠茶時,茶界主流泡法是用玻璃杯泡。而沖泡黑茶、茯磚茶時,用壺沖泡的情況比較常見。

但較真來看,紫砂壺屬於較嫩的器物,而玻璃杯屬於較硬的器物等說法,實在太奇怪。

很顯然,這種生硬詞彙出於個人或小範圍之口,不具備廣泛流通性。

再加上,拋開黑茶不說,沖泡烏龍茶最好用的茶具,肯定不是紫砂壺。

因為,包括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在內的一眾烏龍茶,它們的風味注重有香、有水、有韻。

而紫砂壺聞名於世的,恰恰是它的雙氣孔結構,外表沒有釉面,內裡的氣孔在受到熱水熱氣影響後,會舒張開來,不斷吸附四周的氣味。

在泡茶時,紫砂壺會吸掉部分茶香,影響好茶的完整風味。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正是因為吸香的影響,一把用久之後的紫砂壺,才能做到不放茶,單放清水進去也能帶出茶香。

然而,在這茶香的吸附與吐露之間,泡出來的茶湯肯定會串味。

即便是專壺專用,第一衝、第二衝、第三衝、第四衝……在不同沖泡次數下,呈現出來的香氣層次,亦會受到干擾!

沖泡烏龍茶時,比起紫砂壺,更推薦使用的茶具是蓋碗。

白瓷材質,簡單耐看,基礎款的入門級蓋碗,成本低,即便是新手小白,也不用擔心“化工壺”的問題。

更關鍵是,釉面光滑的白瓷,不吸香,不吸味,能泡出好茶的原汁原味。

最後,蓋碗的蓋與碗是分離的,不存在衛生死角,不易留茶漬茶垢,容易清洗,使用起來會更加省心!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4》

第三,粗老茶葉用壺沖泡,可保持熱量,利於茶味浸出?

回到開頭的問題,這個答案選項顯然是錯的。

內質豐沛的好茶,不建議用壺沖泡。

不論紫砂壺,還是陶瓷壺、柴燒壺、玻璃壺,或者其他材質製成的茶壺。

因為壺的造型,用簡筆畫的形式,最能直觀說明。

由壺身、壺嘴、壺蓋、把手等四大部分構成。

壺身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容量太大的壺,不聚香。而不論高矮,但凡器型設計有一絲不合理處,茶壺底部的茶湯都難以徹底瀝乾。

壺嘴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泡茶時,遇到一把帶有天鵝頸的茶壺,出湯過程會很不順暢,壺嘴容易被泡開的茶葉堵塞,成了茶壺裡煮餃子——有口倒不出!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壺蓋大小由壺口的寬窄決定,兩者是配套的。但個別窄口的壺,不方便投茶。

尤其是遇上體積蓬鬆的幹茶時,根本放不進去,而即便是顆粒緊實細巧的茶葉,在投茶入壺時,也容易灑出在桌上。

最後,茶壺的把手可以防燙隔熱,這點被害怕泡茶燙手的茶客視為福音。

其實在用蓋碗泡茶時,只要選碗沿寬一些的蓋碗,同樣能勝任“把手”的防燙隔熱功能。

相比起來,茶壺泡茶的優勢,根本不明顯。

因為,內質豐沛的好茶,茶味物質含量豐富,幹茶稍微沾到熱水就會浸出大量茶味。

所以在前五衝、六沖時,講究快出水,浸泡時間僅需數秒。

從注水到倒出大部分茶湯,7秒8秒之間便足夠泡出濃淡適中、鮮香醇爽的好茶味。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一味長時間浸泡,反而會提前浸出大量滋味。

導致原本可以泡出十來衝的好茶,被悶成四、五道濃湯後,滋味便難以為繼。

這樣既浪費,又會讓泡出來的茶味太濃不好喝。

泡好茶,為了實現短短數秒的沖泡出湯,離不開蓋碗。

因為蓋碗出湯時,茶湯可以順著開口,呈現飛瀑狀,傾瀉而下。

換成茶壺沖泡後,即便壺嘴再寬的茶壺,茶湯在流經壺嘴後,勢必會變成柱狀流出。

出湯速度慢,不可能比上蓋碗的快速傾瀉速度。

為此從實用性考慮,用壺沖泡更利於茶味浸出的說法,顯然不靠譜!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5》

如果說,葉片大一些的茶葉,看起來不細嫩,不高階,沒有觀賞性,用來敬客不雅觀。

那麼,單以巖茶為例。

現如今,備受茶客追捧的牛欄坑肉桂,用的是略大一些的葉片為原料,開面採摘,連梗帶葉一齊採下,後期精製時再剔除茶梗焙火。

而在水仙裡,也是樹齡老一些的,葉片略大一些的老叢水仙,木質叢香更突出,更受老茶客追捧。

可見,好茶不能只看外在。

而在泡茶時,更不能照搬他人經驗。

綠茶、紅茶、白茶、普洱茶,都是老茶壺泡,嫩茶杯衝?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習與茶相關的知識,一味看書、刷題目,紙上談兵,其實不妥。

更重要的,是理論結合實踐。

親自多泡幾次茶,分別用壺、用蓋碗、用玻璃杯,嘗試一遍。

最終得出來的感觸,才會令人印象深刻。

不然,直接照搬培訓課程上的生硬內容,只會鬧出笑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更多關於喝茶的知識

答疑解惑,沖泡白茶時,玻璃蓋碗和白瓷蓋碗有什麼區別?

沖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是素燒蓋碗好,還是白瓷蓋碗好?

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蓋碗如何控制白茶的投茶量?

無論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有多少好茶,折在了紫砂壺裡

用紫砂壺沖泡正巖肉桂,為什麼會沒有巖韻?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Tags:沖泡蓋碗巖茶紫砂壺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