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北京仿膳飯莊是怎麼來的

由 傅二爺講故事 發表于 美食2021-06-30

簡介在北海公園正式開放的當年,曾在御膳房萊庫當差的趙潤齋,約了御廚孫紹然、王玉山、趙承壽等在北海的北岸,合夥開設“仿膳茶莊”

松樹能做猴頭嗎

北京仿膳飯莊是怎麼來的

如今,人們一談到有“鳳髓龍肝”之稱的宮廷菜餚,就會想到北海漪瀾堂的仿膳和頤和園的聽鸝館飯莊。這兩座飯莊一南一北,遙遙相望,又都開設在昔日的皇家園林之中。這裡經營的宮廷風味菜點,稱得上是清代御膳龍筵的活化石,生動地展示著帝后飲食生活的皇家氣派。老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在紫禁城之外,另開一座“御膳房”招待世人,絕對是犯了欺君掉頭之罪。

那麼,仿膳開辦於何時呢?顯然是在清帝退位之後的民國年間。帝制宣告結束,皇家的園林苑囿也理應歸國民大眾所有。所以從民國六年(1917年)以來,民間人士和政府官員中就有把北海改為公園之議,後來經北洋政府內務部長朱啟鈐批准,決定把北海闢為公園,並由鄭鹹、呂鑄、吳承湜等主持負責維修整飭。自庚子之亂後,北海業已變得亭臺破敗,草盛花疏。

古老的北海作為皇家園林,至清末已歷經800年的歲月滄桑。“瓊花島在禁城西北,太液池之陽,當蒙古初起時,臣服於金,其境內有一山,石皆玲瓏,勢甚秀峭。金人望氣者謂此地‘山’有王氣,謀欲厭勝,使人言欲得此山以鎮壓我土,蒙古許之。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輦運至幽州城北,積累成山,因開挖海子,栽植花木,營構宮殿,以為遊幸之所。”(詳見《春明夢餘錄》)

北京仿膳飯莊是怎麼來的

由此可見北海的“原籍”尚不在北京,而且還被塗上了一層神秘的政治色彩。歷經數年修繕,1925年北海終於得以竣工,同年正式對外開放。而在此之前的1924年11月初,馮玉祥命令手下大將鹿鍾麟將北海的舊主人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這個當年的宣統小皇帝只好暫時居住在其父醇親王載灃的府第,昔日的“潛龍邸”今番卻成了“落鳳坡”。家都丟了,遜清皇室自然更顧不上已是平民樂園的北海公園了。隨著清官御膳房的鍋冷灶涼,御廚們也紛紛走出富門,另覓謀生之路,“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北海公園正式開放的當年,曾在御膳房萊庫當差的趙潤齋,約了御廚孫紹然、王玉山、趙承壽等在北海的北岸,合夥開設“仿膳茶莊”。開仿膳的念頭在趙潤齋的腦子裡轉了很久,因為皇宮作為禁城,始終對於民間保持著巨大的神秘感。帝后們吃什麼?穿什麼?怎麼過日子?外界人士無從得見,卻又充滿了好奇心,所以開仿膳絕對在經營上是個好點子。

只是因為時局不穩,1917年“辮帥”張勳又在北京搞了12天的復辟活動,在官外開仿膳可能有生命危險。直到溥儀被驅出官,後逃往天津,北海定為公園開放,趙潤齋這才把多年的想法付諸實施。據《燕都叢考》記載,北海公園建立之初,“園中除畫舫齋為公園董事辦事之所,靜心齋為政府留待賓客之地,快雪堂為松坡圖書館外,餘若漪瀾堂、五龍亭、濠濮澗各處,俱闢為品茗設肆之區”。當時在北海公園內開茶肆的並不獨仿膳一家,而仿膳以宮廷茶點為號召,獨樹一幟。

仿膳選擇了曾為皇家禁苑的北海為經營地點,又延聘了幾位名副其實的御廚掌灶,自然令遊人們紛至沓來,一品西太后、光緒帝吃過的美味。仿膳建立伊始,底子很薄,真正的宮廷大菜是無力為之的,況且仿膳的招牌尚未叫響,遊人至此多是用點兒茶點而已,所以趙潤齋他們就從精製的宮廷小吃和一般的炒菜做起。這裡的茶點用料遠比他處考究,手藝也好,做得小巧玲瓏。比方做豌豆黃,必得用京東四眼井的白豌豆才夠味兒,豌豆煮麵了以後,要用馬尾編的細籮過篩,這樣做出的豌豆黃口感格外細甜。當年被慈禧太后喚作“抓炒王”的王玉山善做“四大抓”;抓炒大蝦、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的訣竅講究一個“快”字,先把抓炒菜的主料掛糊,然後下油鍋炸透、炸焦,再用旺火快速翻炒,勾芡而成。

王玉山的掛糊講究兩種路效:一是蛋清調澱粉掛糊,一是光用溼澱粉抓糊。主料下鍋炸,最忌諱用滾油,否則就會團成疙瘩,外面炸糊了裡邊也炸不透。另外,抓炒菜的另一個技術活兒是勾汁兒,汁兒多得快成湯菜了,便喧賓奪主;汁兒少了又包不住菜。王玉山卻能駕輕就熟,火候功夫掌握得恰到好處,堪稱當時京城的“抓炒狀元”。仿膳有他的加盟,可謂如虎添翼。隨著仿膳的羽翼日漸豐滿,慈禧當初常吃的清燉鴨舌、清燉肥鴨、櫻桃肉、溜雞脯、響鈴以及夏景天的美味——西瓜盅等清官名荷,也逐漸登上了仿膳茶莊的檯面,總想嚐嚐皇家美味的遊客們,都不惜多花倆錢一快朵頤。仿膳的菜不僅從口感上軟嫩鮮香,而且在菜名上也盡顯富麗堂皇。

北京仿膳飯莊是怎麼來的

像“烏龍吐珠”一菜是用東海大烏參做成游龍狀,再配以圓潤如珠的鵪鶉蛋,動感強烈,黑白鮮明,此外還有一些以龍鳳冠名,傈扒鮑魚龍鬚,扒龍鬚香菇、鳳凰魚肚、鳳凰大蝦等,無不顯示出民間無可比擬的風範與威儀。仿膳茶莊的左近是著名的五龍亭,當年乾隆皇帝常在五龍亭前太液垂綸。到了民國時候,“時屆嚴冬,萬籟蕭瑟,遊人既多斂足,而近年漪瀾堂、五龍亭左右,各設冰場,以為滑冰之戲,事實沿舊,不知者乃以為歐美高風,青年之人,趨之若蟻。化裝競走,亦足以傾動一時,較之他處人造之冰場,敻乎勝矣。”(詳見《燕都叢考》)

仿膳茶莊與五龍亭前的冰場相去不遠,隆冬時節,冰上嬉戲之後,捎帶腳兒到仿膳叫幾樣炒菜、幾盤宮廷細點暖暖身子,也平添一層冬趣。直到解放初期,仿膳的經營才從茶點轉向烹調菜餚。1956年,仿膳茶莊更名為仿膳飯莊,實現國有制經營,並延聘了5位當年的御廚,以經營宮廷飲饌為主。原料充足,菜品也增添了很多花色,買賣日益興隆。

1959年,仿膳飯莊為了進一步發展,從五龍亭側遷至瓊華島北面,佔據了島上的漪瀾堂、道寧齋、倚晴樓、分涼閣、碧照樓、遠帆閣六處古建築。開闢出大小餐廳11個,可同時承辦宴席25桌,使用面積1000多平米,成為接待國賓和旅遊觀光者的重要宴會場所。漪瀾堂其實早在乾隆年間就已是一處飲饌之所,當時負責編纂《三通續編》(即《通志》、《通典》、《通考》三書的續編)的翰林院學士們,就曾被乾隆帝召至漪瀾堂賜宴賞功;在內廷供職的歐洲畫師、傳教士郎士寧、蔣友仁等人,也曾被乾隆召至此處赴宴。

不僅如此,乾隆每逢在太液池邊垂釣之後,得魚數尾,皆命內傳送至漪瀾堂內烹鮮而食。為什麼乾隆如此喜愛漪瀾堂呢?因為此堂系仿江南鎮江金山寺而建,落成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南瞻窣堵,北頫滄波,頗具金山江天之概。”(詳見《御製塔山北面記》)乾隆素好風雅,面對玉欄圍岸、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景緻,既可遠觀五龍神亭,又可近覽畫舫蘭舟,再加上魚鮮雜列,把酒臨風,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間妙境了。

把仿膳飯莊開設在漪瀾堂,確是慧眼獨具。此時的仿膳除了前面提到的王玉山的“四大抓”出名外,又挖掘不少宮廷菜餚,比如“四酥”、“四醬”等。“四酥”指酥魚、酥肉、酥海帶、酥雞;“四醬”指炒黃瓜醬、炒胡蘿蔔醬、炒榛子醬、炒豌豆醬。其它一些著名的萊餚如蛤蟆鮑魚、一品豆腐、沙舟踏翠、烏龍吐珠、荷包裡脊、素炒鱔絲等,也都成為招徠食客的拿手好戲。從那時起,“滿漢全席”便作為仿膳的金字招牌,成了他們鼎力推崇的高檔宴席。

(文/周家望)

北京仿膳飯莊是怎麼來的

附仿膳選單一份:

冷菜類:五香魚、鹽水鴨、醬鴨、拌肚絲、叉燒肉、醬牛肉、麻辣牛肉、炸黃瓜皮、酸辣白菜、鹽水蝦、拌鴨掌、頤和藝拼、蟹子冬筍。

山珍海味類:清湯燕菜、芙蓉燕菜、扒燕脯、清湯銀耳、海紅魚翅、扒三絲魚翅、蔥燒海參、烏龍吐珠、白扒魚肚、扒三白、鳳凰魚肚、扒鮑魚龍鬚、蛤蟆鮑魚、黃燜魚翅、佛手魚翅、紅燒熊掌、罐燜魚翅、三絲駝峰、蔥燒駝掌、扒鹿肉。

雞鴨類:鍋燒雞、桃仁雞丁、官保雞丁、香酥雞、象眼鴿蛋、鴛鴦蛋、溜雞脯、芙蓉雞片、金魚鴨掌、三鮮鴨包、鳳凰趴窩、金錢香菇、核桃鴨方、蠔油鴨掌。

魚蝦類:乾燒活魚、糖醋魚、懷胎鱖魚、芙蓉魚角、魚藏劍、蔥油活魚、蟠龍魚、琵琶大蝦、滑溜貝球、杏仁烤魚、羅漢大蝦、風尾大蝦、油燜大蝦、油攢大蝦、炸蝦託、軟炸大蝦、抓炒大蝦、松鼠鱖魚。

肉類:荷包裡脊、宮保裡脊、抓炒裡脊、炸佛手卷、幹炒鹿絲、乾燒牛肉絲、炒肉末、鍋貼裡脊、黃燜豆腐。

素菜類:扒龍鬚香菇、香菇菜心、口蘑扁豆、口蘑菜花、乾貝冬瓜球、一品豆腐、松樹猴頭、棒打猴頭、猴頭雙菜。甜菜類:冰糖蓮子、杏仁豆腐、炸段霄、拔絲蘋果、冰糖三鮮、桂圓黑米粥。

點心類: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千層糕、黃糕、炸酥盒、肉末燒餅。湯菜類:蓮蓬豌豆、香露蘋果、清湯銀耳、砂鍋牛鞭、梅竹山石、豆苗鹿尾湯。

(仿膳飯莊提供)

Tags:仿膳漪瀾大蝦北海裡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