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由 坊間五千年 發表于 娛樂2021-05-21

簡介劉邦本想殺蒯通,最終還是赦免了他鼎足三分中的“天地人”合力共舉與王權昭示需求《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汾陰之地得鼎,“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

四足方鼎代表什麼意思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鼎有三足和四足之分,三足為圓鼎、四足為方鼎。由於方鼎的誕生時間較晚一些、製作工藝也更為複雜一些,於是“三足圓鼎”就成了我國古鼎的核心代表,在烹煮用途之外、更衍生出昭示王權的禮器用意。

1995年慶祝聯合國五十華誕的時候,我國向聯合國贈予的“世紀寶鼎”就是這種基於禮器形制的三足圓鼎。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由於三足圓鼎象徵王權,“鼎足三分”也成了古代謀士們論及天下大勢時的常見字眼;然而終我國上下兩千年、歷史程序中的歷代王朝始終不是處於大一統、就是在邁向大一統的路上,“鼎足”中的“三分或歸一”成了個並不簡單的數學問題。

我小學時的歷史老師是由數學老師兼任的(數十年前這並不罕見),大家還真別指責“我的歷史知識由數學老師所教”,因為他僅用幾個數字就生動概述了幾千年的天下大勢,直到如今,這樣的描述依舊沒有過時。

在數學老師的“歷史描述”中,鼎的“三足”有三分對峙、合力共舉之意,隨之就產生了“一分三、三分九、九九再歸一”,天下終歸於大一統。那麼,什麼時候是一、什麼時候是三或九呢?這就需要歷代統治者權衡一切、仔細合計了!

一分三、三分九、九九再歸一,往復不斷

我國曆史上最早期的”一“體現在周王朝的一統中原,出於統治需要,周王朝再將疆域分封給各諸侯,就呈現出了”一分三、三分九“的局面。如果以”一分三“來表述春秋時期的狀態、”三分九“則是自戰國邁向秦的大一統過程,秦始皇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九九歸一“。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秦始皇“天下一統、九九歸一”

為了不重走歷史覆轍,秦始皇的”一“與周王朝明顯有別,它是帝國制的集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百官均是皇帝的奴僕、萬民均是皇帝的子民,地方與中央之間存在著直接隸屬關係。相對來說,周王朝的“一”僅是禮制名義上的統一,由於分封制的存在,周天子那樣的“天下共主”是無法直接駕馭八方的,一旦諸侯中生有異心,周天子能做的也只是斥責而已。

《左傳·宣公三年》裡載:“楚王問鼎,有取而代周之意”,約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討伐外族之機到了周定王所在的洛陽。在周使王孫滿慰勞楚軍的時候,楚莊王趁機向他打聽“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答道:“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此舉,就相當於你向老闆的秘書打聽“老闆家有多大、老闆的家產有多少”,如果你是老闆,你會如何處置這樣的下屬呢?不過,那時候周定王與楚莊王之間關係就好比董事長與大股東,在不清楚其他股東怎麼想的時候,董事長也只得謹慎而為、無法對當中的某人直接付諸懲處。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楚莊王問鼎

楚王問鼎實際上拉開了周王朝“三分九”的序幕,心懷各異的眾諸侯一看情勢,紛紛開始自立門戶,周天子這”董事長“就相當於被架空了。從此,我國就陷入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往復迴圈當中,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晉高祖(司馬懿)、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極)等人就成了“九九歸一”的重要角色、彪炳於青史之上。

鼎足中的“三分對峙”:對峙只是過程、天下歸一才是目的

最早的“鼎足三分”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說這話的人是韓信的謀士蒯通。蒯通是站在韓信的角度、基於當時的天下大勢建議韓信在楚漢之外“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當時的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確實具備“楚漢齊”三分天下的實力,可惜韓信以“漢王遇我甚厚”婉拒了。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為報劉邦之恩,韓信放棄了鼎足而立的機會

韓信後來所遭遇的悲劇一直為後世士人所嘆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謀士們紛紛效仿蒯通、再以“鼎足三分”談論天下大勢。最先有此預見的是魯肅,建安二年(197年),魯肅初見孫權時就提出:“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三國志》);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與孫權會晤時也提出:“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由此可見,三國時期的鼎足之勢實際上是孫劉聯盟下的產物;曹操那邊呢,自始至終都是為了天下歸一,司馬懿同樣如此。三國歸晉之後,“鼎足三分”就成了步向大一統程序中的一個歷史片段,左右歷史主流的始終還是大一統,後世千年均是如此規律。

在這裡,“鼎足三分”成了“天下歸一”的一個過程;在我國曆史中,天下大勢的大一統程序是亙古不變的,蒯通雖首提“鼎足三分”之策,難怪劉邦在理解到當中的“歸一”理念後,最終還是把他給放了!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劉邦本想殺蒯通,最終還是赦免了他

鼎足三分中的“天地人”合力共舉與王權昭示需求

《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汾陰之地得鼎,“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有司對此解釋說:“昔大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所鑄的九鼎在周亡時早已淪伏不見,漢武帝所獲的該鼎顯然不屬“九鼎”之列,因為它“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

為了讓寶鼎名正言順地“見於祖禰,藏於帝廷”,漢武帝合什一番後、於是鼎上的三足就被賦予了“天、地、人”之意;除改元“元鼎”之外,漢武帝還得意洋洋地專為此寫了首《寶鼎歌》:“參侔開闔,爰推本紀,汾藌出鼎,皇祜元始”,以此昭示自己天地人合一、承休無疆的天地正統。漢武帝當然想尋回失落的周之九鼎,奈何找不到呀!難得發現了這麼只古鼎,還不得要在上面好好做一番文章?

禪禮中祭鼎、祭的就是“天地人”,這三者穩固了,江山才會一統永續;由此再往外延伸,這當中的每一項同樣有鼎足共舉之意,如天下有“巴蜀、江南、廣南”即國用富饒、可鼎足天下(趙匡胤語);朝臣中“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美實”(《漢書·彭宣傳》)……以上“鼎足”都屬“天地人”的延伸。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汾藌出鼎,皇祜元始

由此可見,鼎的三足是“共舉”還是“對峙”,只要天下一統,如何圓說都是皇家自己的事,只要有利於王權昭示就行。在這裡,“鼎足三分”就成了“天下歸一”的完美註腳!

“一言九鼎”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歸一”理念

在古代社會中,“君王與太子、父輩與長子”都是主和次、一和二的從屬關係,這當中的“二”可有可無、“一”則是重中之重的基礎。成語“一言九鼎”除了表示言語極有分量,當中更有著“歸一”的決定性含義,無論是“一鼎”還是“九鼎”,無論如何合計,基於的都必須是皇家的大一統。

有史學家認為,鼎的王權昭示在秦之後就逐漸失去,其實此說值得商榷。因為除漢武帝作《寶鼎歌》之外,公元697年時武則天也曾重鑄九鼎置於通天宮(《新唐書·則天本紀》),宋朝時也“鑄九鼎……取九州水土內鼎中”(《宋史卷66·五行志》),如此看來,鼎的王權寓意千多年來均是如此,何曾逐漸失去呢?

鼎之三足本身就寓意“天地人”、“九鼎”則寓意九州之下的天地人均為皇家所屬,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不變昭示,在這點上,沒有哪位封建帝王願去排斥。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三個和尚攪在一起,誰聽誰的好?

皇家是如此,民間當中的”歸一“情結同樣不甘落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寓言故事很多人都聽過;無論是挑水還是抬水,至少還會有水,但”三個和尚“的狀況就一直為朝廷內外所忌憚,因而必須”國有國主、家有家長“,任一宗法體系中都必須有絕對唯一的話事人。為了分擔一個人”挑水“的重擔,”二人抬水“也被允許,不過當中就必須主次有序,否則整個社會就亂套了!

當代人創業,一人可憑扛鼎之力白手起家、二人合夥則須主次有序、三人合夥就多是散夥收場的結局。電影《中國合夥人》、《投名狀》等其實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另一表述形式。在數千年的”歸一“理念下,這個“三”可不是什麼好數字:缺乏歸一基礎的“三家分晉”和“三國分東漢”,家庭中打破婚姻和諧的“第三者“……就連我們人類本身也是兩隻手兩條腿,或單用或相輔而用。你能想象,多一條腿或多一隻手會何等尷尬麼?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一手畫圓一手畫方,這都是“一”在主宰著這一切。

古人論及天下大勢必談“鼎足”,為何左右歷史主流的終是大一統?

晚清民初時的我國也有過政體上的”歸一“與”分立“之爭,封建集權時期那種世襲的“家天下”已成歷史,“三權分立”又跟我們的“歸一”理念格格不入;最終,新中國採取的是“以我黨為主導、以政治協商會議為輔”的形式,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時確保了統一戰線的存在,這也是新時期的一種“歸一”。

今人都說“過程不重要,結果才重要“,古人們所熱論的“鼎足三分”從來都只是過程,九九歸一的“大一統”才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個碩果。這過程中的“三分九、九歸一”數學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過程中複雜著呢!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路,若存疑義聯絡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對映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Tags:歸一鼎足三分天下三足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