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由 文城歷史紀實觀 發表于 娛樂2023-01-19

簡介而推恩令保證了西漢不會亡於內部的“分封瓦解”,但也僅此而已了,一旦皇帝自己做得不好,仍然是會被人改朝換代,所以西漢的戲劇性在於,漢景帝削藩,花了大代價鎮壓諸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自認為萬無一失然後征戰匈奴,可漢室的江山竟然被人篡奪了,既不是

嗣的古義是指諸侯的繼承人嗎

像推恩令這種政令除非一開始就不給朝廷機會實施,一旦實施了,那麼推恩令就會勾起諸侯子嗣們心中的“自私”,自覺成為漢武帝政令的推動者。

推恩令的魅力就是在於其本身的施行,就是對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一種另類的修正,之所以說是“修正”,那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本質上也是有些扭曲的。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嫡長子繼承製具體出現的時間不可追溯,但基於原始社會的上層統治者“子嗣”過多,會導致日後產生

“繼承糾紛”

,因此便有人制定了一種基本秩序,比如只能由誰繼承父親的財產,有了秩序才會有相應的規則和思想,這便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誕生環境。

從制度上看,嫡長子繼承製確實非常不錯,規定了只有嫡妻的長子才能繼承所有遺產,但問題是,人類不僅僅是有理性的生物,也同樣是感性的生物,人不僅是可以只寵愛一個孩子,還可以寵愛多個孩子,甚至有的人不寵愛嫡長子,只寵愛庶子,這種情況都不是罕見,那麼這種情況下問題就來了,全部遺產有嫡長子繼承,這真的合適嗎?

所以制度永遠只是制度,繼承權的不公平,本身就形成了矛盾。

最重要的一點是,“嫡長子繼承製”放在以前部落社會的時候,那是指部落首領的領地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孩子需要外出“開拓”領地,而不是在首領去世後兄弟們同室操戈,本質上是一種積極意義的“擴張”方式,這才形成了三皇五帝時期各種“氏”的局面。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後來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國家繼承的嫡長子繼承製因為不可能“擴張”了,所以顯得有些刻板性,雖然對於統治者的子嗣來說,即便其他的庶子都沒有資格繼承遺產,統治者也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

“贈送”、“賜予”

他們未來過日子的財富,但這種賞賜終究不是律法上的,非常不穩定。

這便是“嫡長子繼承製”本身的一種扭曲,光從制度上是無可挑剔的,但加入人性的東西,卻是問題很大。

比如最經典的一個問題:

那既然嫡長子繼承一切,那麼父親的養老就不需要其他孩子來管了吧,不可能說養老的時候全部兒子都有份,但是劃分家產的時候只有嫡長子有份,如此離譜的情況,誰都接受不了吧。

但如果真的不給父親養老,那麼就會“不孝”,這個可是大罪名。

所以每朝每代的“嫡長子繼承製”,都不是絕對的,包括西漢也是一樣,即便沒有推恩令,都還是有在用其他的辦法來“修正”這種制度和人性的衝突。

就拿西漢初期來說,在推恩令“頒佈”之前,其實諸侯王的兒子們,都一樣是有“封侯”甚至“封王”(郡王)的,而封侯和封王,也意味著有一份領地。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在很多人的心裡,覺得“推恩令”在出現以前,諸侯王的一切只能是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只能帶著一點點以前攢下的財富成為庶人。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他們也是有相應的宗室福利的,就拿漢高祖劉邦的小兒子劉長來說,他的長子劉安繼承了“淮南王”的位置,另外的三個兒子也一樣有王侯封地:

次子劉勃在劉長去世後,被封為“安陽侯”。

三子劉賜被封為“陽周侯”。

四子劉良被封為“東成侯”。

根據劉長的子嗣例子,嚴格來說,西漢的宗室制度還算是可以的。

但問題也來了,這些新封的宗室,他們的領地並不是從父親的手中“拆”出來的,而是“郡縣”中劃分出來的,再說簡單點,他們的封地並不是父親的“遺產”,乃是皇帝的遺產。

眾所周知,西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也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但不管怎麼分封,國家都還是有一大部分的土地是“非封地”的,這些地方乃是歸漢朝廷,而後來新分封的宗室,也就是利用這部分土地。

就按照這種分封法來說,皇帝遲早完蛋,就連長安周圍的地方都有可能封出去,大漢皇帝遲早變成周天子,所以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削藩成為了重中之重。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在漢景帝之前,漢文帝都還在一個勁兒地“分封”,比如劉長那幾個兒子,就都是漢文帝封的,漢文帝也許是出於親情,也許是出於籠絡宗室,這種事情做了就是做了,而產生的負擔,就是漢景帝的。

漢景帝一看地圖,頭皮發麻,如果再繼續分封,又有一批姓劉的孩子要拿走他的土地,更嚴重的是,他們還會繼續繁衍,如果再不改變這種“約定俗成”的分封模式,那麼真的就變成“家天下”了,和周代的“春秋戰國”相比,區別只在於這些諸侯們,都姓劉。

因此漢景帝開始救贖,他去思索分封,和大臣們開始討論該怎麼辦,大臣裡面也有侯爵,也有封國,但他們的庶子是沒有朝廷這種養老待遇的,所以給解決辦法那是非常熱情,把宗室們拉到和他們同一水平,他們樂意至極。

這個時候,一個叫做“晁錯”的御史大夫就提出了“削藩”計劃,他的削藩計劃很有特色,那就是把“封國”當成“郡縣”管理,以郡縣之法,代入封國之規,說句簡單點的,就是把諸侯王當成官員來看待,犯了漢法的,就要受懲罰,懲罰就是“削”封地。

晁錯這一招很有效果,第一個撞到槍口上的是楚王劉戊,他因為犯了一個“逾越禮制”的罪名,被漢景帝下令削去一個“東海郡”,此事一出,天下諸劉皆震驚了,這皇帝是瘋了啊,你爹漢文帝給我們分封的土地,你一招就拿回去了。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這還不算完,嚐到甜頭的漢景帝繼續“開削”,不久之後盯上了趙王劉遂,倒黴的劉遂犯了什麼錯已經追溯不了了,反正史書就說“趙王有罪”,然後漢景帝又削去一個“河間郡”,緊跟著趙王一起倒黴的是膠西王劉昂,他因為賣官鬻爵被削去“六個縣”。

漢景帝越削越開心,感覺人生達到了巔峰,因為漢景帝找到了一個“迴圈”的辦法,那就是把這些諸侯王被“削”掉的土地,繼續分封給其他新封的時候,如此一來,自己就不用給土地了,其實嚴格來講,晁錯這一招是真的很“可持續發展”,但問題是,漢景帝這樣做,是把諸侯王逼成一個“整體”。

因為如此削爵,只會導致這些被削的諸侯王及其子嗣感到不安,漢景帝是

“解他們之地慷他人之慨”

,行為十分過分,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只會支援父親造反,不造反的話,影響的是他們的實際利益。

於是乎,七國之亂爆發。

漢景帝匆匆忙忙把人才晁錯給腰斬了,但發現親戚們還是不肯停手,那就只能平亂了,所幸漢朝廷還是佔優的,還有周亞夫這種拿梁王劉武當成“誘餌”的狠人,最終七國之亂還是失敗,未來只能任漢景帝宰割。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不過漢景帝怕了,也停止了削藩,這件事就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才拾起來。

漢武帝登基,審視父親削藩一事,其實漢武帝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漢景帝的辦法是對的,不拿諸侯的地補貼諸侯,那就是拿皇帝的地補貼諸侯,這種分封漢武帝接受不了,天下的土地矛盾永遠存在,不在乎大小的問題,反正誰愛出誰出,但不能是我出。

這是人性矛盾。

但晁錯的削藩太遭人恨了,漢武帝也不想在家族裡名聲太差,於是他採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

其實“推恩令”和晁錯的“削藩策”,核心是沒多少區別的,都是用諸侯的地補貼諸侯,但是漢武帝採用了一種新的邏輯:

那就是諸侯的土地,法定不“僅有”嫡長子可以繼承,次子、三子,也可以繼承。

這便是推恩令的核心所在,這一點很重要。

以前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其他的兒子要想過得好一點,都得父親提前補貼,如果嫡長子未來重視兄弟感情,那或許還能繼續補貼,要是嫡長子是個自私的人,便是想都別想,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大家早就不爽了。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這個時候,漢武帝帶著新的制度來了,全新版本,我們也可以把推恩令稱之為:

“三子繼承製”

把推恩令和削藩策對比一下:

削藩策:先削諸侯的地,變成朝廷的地,然後朝廷日後再將這塊地分封給新的諸侯,缺點就是,會把諸侯一家子都推到皇帝的對立面。

推恩令:不主動削諸侯的地,直接改變繼承製,在內部分化諸侯一家子,讓次子和三子跟嫡長子鬥。

看看,漢武帝把人心玩得多明白。

但問題是,推恩令再厲害,諸侯們一下子就能看出皇帝的意圖,只要是有腦子的諸侯,都知道不出五代,全家人就可能混到“分村”的地步,所以真正有遠見的諸侯,肯定是要造反的,可惜的是,他們有心無力啊,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早已經把諸侯打廢了。

所以事實上,就算漢武帝繼續實行晁錯的“削藩策”,一樣是沒人反抗,推恩令和削藩策只是換了一些不太核心的東西,而漢武帝的推恩令無人造反,本質上是因為沒人有力造反。

無力反抗,讓推恩令成為無解陽謀,或者說,正是因為他們無力反抗,漢武帝才這樣做。

推恩令到這還不算完,漢武帝又給推恩令賦予了新的生命,那就是次子和三子的“封地”,開始轉為“郡縣制度管轄”。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漢武帝不僅自己“一地不拔”,還要薅點回來,堪稱是古代最狠的“族長”。

推恩令規定嫡長子繼承原有的爵位,而次子、三子可以各自在原本父親的封地裡選一塊地成為新的諸侯,比如父親是某郡王,那麼封地就是“某郡”,郡下面還有縣,那麼次子和三子就可以選幾個縣作為封地,但這些縣,要讓郡守來管轄。

漢武帝給出的理由是,怕他們兄弟幾人打架。

這理由顯然是不夠走心,但大夥沒辦法,而次子、三子更不可能有意見,他倆能在嫡長子手裡薅兩塊地就已經感天謝地了,不可能還和嫡長子一起來對抗漢武帝,腦子得進多少水才會那樣做。

不過明眼人也看出來了,漢武帝這一招很絕,是典型的“分化瓦解”,除此之外,瓦解了還要回收。

可以想象的是,郡守管理這些封地,這些封地再分封個三代,可能就封到村了,那時候一個只擁有一個村這麼大領地的諸侯,有什麼資格和郡守鬥,別說是郡守了,可能連縣令、鄉長都鬥不過,所以這種封地本質上就是迴歸朝廷,回到皇帝手裡。

一條村如此,條條村都是如此,那麼皇帝又有什麼後顧之憂呢。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至於“破解”推恩令,說什麼如果只生一個兒子甚至是代代都只生一個兒子就能夠破解,事實上這種邏輯的本身就不是破解推恩令,而是為了“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理想邏輯。

要知道最完美的嫡長子繼承製,那就是隻生一個兒子,契合這個制度,反過來想,如果代代都只生一個兒子,那麼嫡長子這個概念是不是不存在了,後來的繼承製度,不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嫡長子繼承嗎,畢竟只有嫡長子,也沒有其他兒子了。

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首先國家就發展不起來了,前文也說了,最早的“嫡長子繼承製”,那是為了鼓勵其他子嗣外出拓展領土才誕生的,是有積極意義的,而為了破推恩令又變成了消極的“獨生子”制度,那不就是固步自封了嗎。

所以推恩令不僅是宗室內部的陽謀,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陽謀,這個制度意味著即便是宗室,後代也要開始努力了,努力就能成為“第一任諸侯”,享受最大的土地,而不是混吃等死,混吃等死的人,不管是庶人還是宗室,終究會被朝廷和時代淘汰。

一紙詔書能削藩,推恩令號稱史上第一陽謀,真的沒辦法破解嗎?

這個道理,放到皇帝身上都是一樣的,更遑論這些宗室們。

而推恩令保證了西漢不會亡於內部的“分封瓦解”,但也僅此而已了,一旦皇帝自己做得不好,仍然是會被人改朝換代,所以西漢的戲劇性在於,漢景帝削藩,花了大代價鎮壓諸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自認為萬無一失然後征戰匈奴,可漢室的江山竟然被人篡奪了,既不是宗室,也不是匈奴,更不是戰爭手段。

所以說,實行那麼多陽謀,有一件事沒做好也是不行的,正如磚和大廈的道理,一個大廈需要很多塊優質的磚才能建成,但只要在底下有一塊劣質的磚,那麼大廈就會倒塌。

所以當陽謀不能解決一切,其本身就已經不是陽謀了。

Tags:嫡長子推恩繼承漢景帝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