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由 七月仟情 發表于 娛樂2023-01-11

簡介01、【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女巫”,備受爭議的女子真性情表露,膨脹的女權佔據著愛情與主導權,是傳統vs新時代的衝擊,先來談談《女巫的麵包》裡的瑪莎人設:小說一開頭是這樣子寫道,四十歲的瑪莎·米查姆小姐,她不僅擁有這家店,還擁有兩千元的存款

人是感官動物是誰說的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他慢慢地放下筆,準備吃些東西再繼續作畫。當他切開面包的那一刻,他會很驚訝。想到這裡,瑪莎小姐的臉有些紅了,因為她猜想著這位男士在品嚐美味的同時,會不會想起她呢?他會不會。————歐·亨利

歐·亨利曾因工作而入獄,在監獄中的他就以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大量的短篇小說,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父”和“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

他的短篇小說內容總是令人啼笑皆非但又富有哲理,極具代表性,結尾是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帶給讀者很深的觸動。

《女巫的麵包》簡單的說,中年女主人公瑪莎經營著麵包店,偶然愛上了每天都在店裡買隔夜麵包的中年人,誤以為是個貧困落魄的“藝術家”的她,在一次善心與愛的作用下,給麵包偷偷加了奶油,她“愛的善舉”導致一副參賽作品變為廢紙。

本以為是段美好愛情的結局,但歐·亨利還是以意料之外的結局讓讀者無法措手不及,但小說的劇情都是情理之中,並沒有存在著荒誕的含義。

小說以“瑪莎所謂的愛情”為切入點,並透過一廂情願與自以為是來推動劇情,那我將從人物“瑪莎”進行簡單的分析,再以“女性真性情”為角度來解讀《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01、【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女巫”,備受爭議的女子真性情表露,膨脹的女權佔據著愛情與主導權,是傳統vs新時代的衝擊,

先來談談《女巫的麵包》裡的瑪莎人設:小說一開頭是這樣子寫道,四十歲的瑪莎·米查姆小姐,她不僅擁有這家店,還擁有兩千元的存款,以及兩顆假牙和一顆多情的心。

年齡大、富有、多情心的瑪莎,每天都可以遇見一位帶著眼鏡、斯文、外表端莊整潔的中年人來買隔夜麵包,這讓未婚又有同情心的她暗生情愫,也為小說埋下伏筆。與此同時,年齡偏大的瑪莎之所以會有一廂情願的念頭,是因為著急婚姻,再加上富裕的她比同齡人過得優越,無形擁有了“女性的真性情”,想要主動追求中年人。

所謂的“女性的真性情”指的是特有的外在因素,如家庭富裕、國情政策、樣貌等,造成優越感高於別人,從而形成活得真實自我、處世不拘小節,自在灑脫的情感真實表露。

事實上,現實生活有著真性情表露女性是真的不少,也隱約指向中性女性,素有“巾幗鬚眉”之稱,性情的表露分為優良品格與不良品格。

優良的真性情:來自家庭教育,女性優良性格如賢惠持家、溫柔等中式傳統女性;不良的真性情:同樣也可來自原生家庭教育以及不良環境、經歷,逐漸形別人眼裡的“敢作敢為”的性格,它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對比這兩種真性情,都有著好與壞的本質區別。尤其國情政策關係,造成女少男多,也導致越多的女性在愛情裡透露出自己真實的性情,其中夾雜著不少的爭議:任性、多情、彪悍…

最為有趣的是人在偽裝的社會體系下,往往被不良的真性情所吸引,從而快速形成愛情與婚姻。然而過度與過多的真性情,就會形成膨脹的女性意識權,讓男性在愛情或婚姻失去主導權地位,一味地被動承受。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杭州某大學宿舍樓下,男生為得到女友的原諒,在女寢門口跪兩個小時。此事引發網友熱議:說男兒膝下有黃金,男人上跪天下跪父母,就不應該去跪一個女人。

這就是膨脹的女權意識權所導致的,它有著很大的爭議,也是對這個社會的拷問:膨脹的女權意識權,是誰之過?顯然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說不清,有著模稜兩可的答案。

就好像《女巫的麵包》裡的瑪莎是富有、同情心的真性情,再加上有著優越感的她在【自以為是】覺得這個中年人是藝術家,並且【一廂情願】愛上這個“落魄無比”的人,就這樣開始主動追求有意無意的接近他。

歐·亨利用“自以為是”和“一廂情願”的單方面系列描寫,解釋了《女巫的麵包》書名“女巫”兩個字是有著很深刻的含義:

女巫,西方傳說中具有操縱超自然力量的老婦人,但通常實際身份是女巫、仙女或女神等美麗外表,出現在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中出現。她們的性格是兩極化,要麼是仁慈,要麼是惡意,變得模稜兩可的模糊。

很多讀者不解為何要用“女巫”來形容美麗善良的瑪莎,但歐·亨利的真正意義是透過“女巫”這個詞,來隱約表達瑪莎的性格會有兩面性結果,可造成惡意或仁慈。

事實上,源於女性過度真性情,導致膨脹的女性意識權,有著愛情控制權的對錯思考:女性在婚姻負責財政以及小事的決策權,男性的婚姻權越來越薄弱,是惡還是善呢?

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婚姻裡的兩人都想佔據婚姻C位,從大到小事的決定權,都與獨立人格起著很大的衝突。在膨脹女性權,婚姻往往都是呈現女強男弱的狀況,也就有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

女性意識權的覺醒與過度膨脹,是新時代與傳統的衝擊,只不過是能很大程度解放女權的自由。讀過不少關於女權解放的書籍,在舊社會的她們是不幸的。在拋開對錯,新年代賦予的女權是越來越開放,表露在人際、愛情、婚姻:人際是不拘小節的男女朋友關係;愛情是敢愛敢恨;婚姻也可閃婚閃離。這些都具有很大的爭議,在過於真性情表露下,是膨脹女性權佔據著主導權。

歐·亨利的《女巫的麵包》書名以深有含義的“女巫”,影射瑪莎女性真性情的性格有著兩極化結果:是善良或惡意。

於是,她的充滿愛意的善良麵包成為一種惡意,導致中年人的參賽作品成為一紙廢紙。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02、【理智的善良】:“麵包”,善良的雙面性是善也可是惡。

再來談談《女巫的麵包》瑪莎對誤認為是“藝術家”的中年人,看著日益消瘦的他,不忍的他就在麵包裡偷偷加了黃油,讓中年人有更好的營養,小說著重描寫瑪莎的內心幻想:

當他切開面包的那一刻,他會很驚訝。想到這裡,瑪莎小姐的臉有些紅了,因為她猜想著這位男士在品嚐美味的同時,會不會想起她呢?他會不會…

結局的最後是迎來了憤怒的中年人,要不是來同的另外一個人拉著,瑪莎都會把心愛的他給打,原來中年人是建築家,參加新市政廳的平面規劃圖紙比賽,之所以買陳麵包是為了更好擦掉草稿上的鉛筆痕跡,就在要完工時,麵包裡黃油毀了這一切。

其實瑪莎小姐並不是故意的,愛意與善良間接造成這一切,因為她的女性真性情所造成的自我幻想,中年人從頭到尾並沒有太多的表達愛意。歐·亨利以這樣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轉結局,留給讀者無限遐想:善良是什麼?

事實上,這個年代的我們對“善良”說不出感覺:空有著一顆善良之心,但不敢有太多的善良之舉。

河南駐馬店一女子過馬路時,被計程車撞倒在地。事發之後,被撞倒女子橫躺在馬路上一動不動。期間有汽車和路人路過,但無車或人停下來檢視情況。一分鐘後,該女子慘遭另一輛汽車二次碾壓,導致身亡。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不少人在感慨、悲嘆世態的炎涼與路人的冷漠,但確實是這樣子嗎?實際上我們都不敢有太多的善良舉動,南京彭宇案的“你不誤傷她,就不會送她上醫院”的法院判決,也被稱為社會良知的一次毀滅性打擊。於是,支付寶悄然推出“扶老人險”。或許,我們的善良從這些事件的角度來看,就需要理智付出。

之所以寫下這篇書評,是因為歐·亨利在最後傳達對“善良”的深刻含義:善良的背後需要理智,而不是像瑪莎小姐在自我真性情的表露後,去自以為是的幫助了這個中年人,反而毀了他。她的善良從結局來看,是種“惡”。

放任哪個年代,都深信善良的存在,只不過人性的複雜與人心的險惡之下,善良存在雙面性:是善也可是惡。所以,我們在保持善良之心時,理智付出善良,防止善良變惡或是被利用。

善良的本身出發點是沒錯的,但人是視覺感官動物,在看到引起同情的事時,總會用情緒本能帶動行為而去做出善舉。這個過程最先是沒用大腦判斷的,心理學上稱為“本能論”。

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茲提出的”本能論”( instinct theory)指主張人的行為受本能支配,而行為的先天潛能不受環境、經驗、學習或其他後天因素影響的理論。

舉個例子來說,人的手在接觸到開水時,第一反應是來不及大腦判斷,然後不顧一切的鬆開手,從而造成二次燙傷,就是出於“本能”。

所以,我們的“善良”是種本能行為,無法也沒必要去扼制。它的存在是照亮黑暗中的一絲光明,指引我們去走向正確的人性,只需要保持理智化。

歐·亨利的《女巫的麵包》裡瑪莎“麵包”行為,出發點是沒有錯。她的真性情追求愛情時,錯誤判斷才會導致這出悲劇的發生。她的善良不能被否認,只不過需要理智,並及時做出判斷。

那麼,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03、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麵包》是篇簡單的短篇小說,歐·亨利又以出乎意外的結局給讀者一個無法定義對錯的結局。細細想來,瑪莎本身出發點是沒錯的,中年人也沒錯,只不過是瑪莎年代的女性真性情才是誤會以及錯誤的根源。在我看來,真性情之下,就要去除過剩的東西,去保持有趣的靈魂。

①、真性情,去除過剩的東西,保持有趣的靈魂。

《女巫的麵包》的因果都是源於富有的瑪莎才會真性情外露,這也是歐·亨利在小說一開頭為何點明她的富有真實原因,同時也埋下伏筆。她去主動靠近中年人,還誤認為是藝術家,本想邂逅一段美好愛情的她也因此毀了中年人的作品。在我看來,真性情不單單是基於財富,保持靈魂所需的才是種魅力。

著名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中說過:“過剩的財富只能買過剩的東西。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

我在讀到小說時,並不瞭解歐·亨利一開始點瑪莎財富的真實作用性,除了伏筆,還有一層更深刻的含義:金錢的作用。

小說開頭與結局,都隱約明點明瑪莎的真性情,源於金錢的基礎。縱觀現實世界,其實很多人的被金錢所左右,“財大氣粗”說明表達真性情的表露度。

事實上,人在有足夠金錢,自己的真實性情也會有勇氣表露出來,反之是卑微心理。我們並不能否認金錢的作用性,但靈魂也需要保持有趣性,這並不是金錢能買來的。

讀書、個人修養、思想都是靈魂內在的有趣性,是更好的人與人之間交際以及自身事業。放到愛情裡,有趣的真性情以及足夠優秀,那麼愛情如期而來。

《女巫的麵包》裡富裕的瑪莎有著麵包店,還擁有兩千元的存款,歐·亨利又在她的富裕後面加了“兩顆假牙”,隱約點明她的真性情只不過建立在金錢之上,有著過剩的性格,才會單身到40歲。

如果她能劃分出情感的高低階,保持好理智的善良,她或許真的可以和這位中年人終成眷屬,因為兩人相處過程很是愉快。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②、善良與理智,去劃分感情的高低階。

在《女巫的麵包》裡,我們可以看到瑪莎如“女巫”般鬼使神差往她的“麵包”加黃油,隱約折射出結局的反轉性。兩人的相處都非常愉快的。瑪莎為了迎合中年,還特地擺放一幅畫引起交談。

歐·亨利在她這樣的行為寫道“這一切不過是瑪莎小姐的幻想而已。”倘若瑪莎小姐劃分出情感的高低,就可以保持好理智的善良。

安妮寶貝在《春宴》中說道:“高階的感情,最終淪為精神和意識。低階的感情,只能淪為脾氣和情緒。”

人的大腦分為理智模組與情緒模組,放到平常是理智壓制著情緒,才有理性的行為。只不過在遇到情感時,總會情緒所壓抑理智,做出附帶情緒的行為,比如善良、衝動、激動。

情緒總難以自控,但可以去劃分引發情緒的高低階:高階的情感,去成長為精神信仰與自我意識;低階的情感,長時間就會讓人滋生脾氣與情緒化行為。

事實上,人在低階情感裡,總是會累計不良情緒,到達爆發點,只需要導火線。就拿善良來說,人受到欺騙時,就也總能控制不住內心憤怒的情感,從而淪陷為情緒的奴隸。反觀來說,人心的冷漠也是過度的善良欺騙才會如此。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九品芝麻官》裡包龍星老爹臨終時,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這樣說道:“你鬥不過他們的,他們太狡猾,你要知道,做貪官奸,做清官要更奸。”這何嘗不是最理智的善良呢?慎用自己的善良,去劃分其中的情感高低,成為精神或是情緒都是取決自己。

《女巫的麵包》裡的瑪莎是善良的,她有著時代的女性真性情,想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可惜,善良用錯地方,最後毀了中年人和自己的愛情。

或許,瑪莎要去明白生活的法則:保持獨立與能力。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③、生活的法則:保持獨立與學習能力。

有個朋友從看到路邊的乞丐從不給錢,她是這樣子說道:“既然有時間躺在那裡等著別人施捨,幹嘛不去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去學習能力呢?”我感覺她是對的,這就是生活殘酷的法則。

保持獨立與學習能力,才不會被淘汰。真性情與善良的平衡背後,是需要學會能力,去學會獨立和調整、妥協。生活就是如此,沒有任何的原則是正確的,去跟上法則才不會落下或是淘汰。

一直提倡去學習的態度,或許不能改變一時的困境,但歲月沉澱的能力、成熟以及思想都是能很好的保持長遠的眼光,改變生活現狀與自己。

《女巫的麵包》|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學會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麵包》是本讀起來很簡單的小說,作者歐·亨利加入了很多不起眼的細節,內心的獨白,甚至最後換上了老舊的棕色衣服,倒掉美容養顏的汁液,都意味著瑪莎小姐是新生或是毀滅的後續。

一直都很喜歡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小說劇情總是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熟悉與戲劇性場景,每個細節都值得品讀。

《女巫的麵包》短短几千個字,看到的是新時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勇敢追求愛情,但善良的行為還是需要理智。

換個角度,我們的善良有時也會變成“惡意”的行為,讓我們從中看到人性的真善美和溫暖的力量。

Tags:真性情瑪莎善良女巫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