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南方大豆”為粵北農村“點金”

由 讀創 發表于 娛樂2022-12-29

簡介今年8月,由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聯合共建的首期清遠千畝大豆繁育基地在英德市九龍鎮啟動

紫皮獨頭大蒜如何種植

收穫的大豆

千畝大豆迎豐收。

大豆收穫機在田裡作業。

金秋時節,由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廣東分中心、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聯合共建的首期清遠千畝大豆繁育基地迎來了大豆收穫的季節。位於英德九龍鎮石角村的大豆繁育基地內,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片繁忙景象。示範田裡的“華夏22”大豆進入了收獲期,經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及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測產驗收,估計其畝產約為210公斤。

據測算,基地內1200畝大豆田預計將產出15萬公斤優質豆種,這批豆種將供應廣西、湖南、海南等南方6省(區)。據悉,該基地將為以上6省(區)的二級繁種基地、示範生產基地等核心片區供種,而後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梯度擴增5到8個同類繁育基地,發揮大灣區種業、工業、商業的核心動力,聯動華南地區南方大豆的育、繁、推、產、加、銷“六位一體”閉環體系。

“南方大豆”有淵源

大豆起源於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重要的糧、油、飼兼用型作物。

專家介紹,廣東是大豆主銷區,每年飼、食兩類就要消耗全國四分之一的大豆。英德則是中國大陸野生大豆的最南端界址,保留了一批低緯度帶的野生種質資源,傳承了上千年的大豆栽培傳統。早在1994年,華南農業大學就開始佈局大豆種業體系,組建了大豆課題組,重點從事熱帶亞熱帶的大豆種質資源收集和育種工作。為了與北方大豆區別,被業內稱為“南方大豆”。28年來,該課題組已匯聚起全球1萬多份大豆種質資源,育成5000多個核心種質材料,已獲得30多個國家、省審定品種,可在中國華南數省逾億畝的酸性土壤區推廣應用。今年8月,由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聯合共建的首期清遠千畝大豆繁育基地在英德市九龍鎮啟動。

助力粵北撂荒地復墾

選擇發展主導產業並解決產業發展難題,是解決粵北撂荒地復墾的關鍵所在。據瞭解,廣東雖然不是大豆主產區,但是全球的大豆主要消費區,本地種植的大豆品質優良,深受加工企業的歡迎,一般每公斤大豆經加工至少可以產生20元的產值。

由於粵北大部分撂荒地缺少水源,土壤貧瘠、肥水供應無保障,普遍存在耕種難、產量低、效益差的問題。為提高當地種植戶復耕複種積極性,提高大豆種植效益,省農技推廣中心組織省大豆產業技術“輕騎兵”隊伍,全面深入實施大豆產業擴面積提產能工程,組織農業農村部綠色高產高效建立專案實施。

記者瞭解到,首期千畝大豆繁育基地內開闢了1200畝撂荒地作為大豆繁制種基地,複種“華夏9號”和“華夏22號”,其中“華夏22號”為中熟品種且產量高,蛋白質含量為41。47%,脂肪含量為20。43%。新品種抗炸莢,適應機械化收穫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將大幅度提高大豆產量,減少人工投入。

首個繁殖基地為何落戶於此?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廣東分中心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年海表示,技術團隊已在九龍鎮做了多年的試驗,試產大豆產量高,質量和價格有保障,深受消費者喜愛。結合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的“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與清遠市攜手,最終決定在英德市九龍鎮設立首個“南方大豆”千畝繁育基地,由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九龍鎮人民政府等單位分工協作聯合實施。

大豆產業幫鄉親致富

大豆的種植管理投入成本低、管理較水稻簡單,可以機播機收及全程機械化,是粵北山區大面積撂荒地復耕複種的理想產業。推廣高蛋白、高油脂、高異黃酮含量大豆品種,利用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減少化肥使用,提升地力水平;採用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技術,推廣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抓住病蟲防治關鍵環節指導企業與合作農戶精準施藥,完成綠色高效、降本增效的目標。此外,清遠還有許多從事大豆原料加工業務的企業,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粵北撂荒地復耕複種找到了長效解決方案。

英德九龍鎮黨委、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九龍鎮大豆種植面積逐年上升,豆製品加工企業超百家,“九龍豆腐”大系列中的黃金豆腐、山水腐竹、鹽水豆乾等很多產品早已名聲在外,全鎮豆腐產業年產值約4500萬元。

“透過加入科研力量,能讓當地大豆以及豆製品產業得到飛躍性質的發展,成為九龍又一興農富農產業。”英德九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九龍鎮大豆種植面積約2000畝,未來將與科研機構進一步深度合作,帶動農民擴種,力爭將大豆種植面積發展至萬畝以上。

審讀:王葉林

Tags:大豆九龍撂荒地華南農業大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