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由 黃老師評歷史 發表于 娛樂2022-12-05

簡介極力推崇印度教的莫迪總理屬於吠舍種姓,按規矩戴的是黑色梵線然而,雖然蘇納克長相和信仰都很“印度”,但他的英語腔調,卻跟那些保守黨的託尼老爺們並無區別,沒有一絲人們熟悉的“三哥咖哩味”

以什麼為傲英文

英國首相輪流做,如今落到了三哥家。

雖然裡希·蘇納克是個典型的印度人長相,而且還屬於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

這方面,從蘇納克吃素(不食用動物製品甚至連很多調料都屬於他的禁食範圍),以及手上佩戴的紅白“梵線”可以判斷出,他可能是個“高貴的”婆羅門種姓。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印度教中的“梵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有資格佩戴。根據種姓,又細分了不同的顏色和款式——婆羅門紅白、剎帝利黃白、吠舍則用黑色。而首陀羅和賤民,則是嚴禁越界的。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極力推崇印度教的莫迪總理屬於吠舍種姓,按規矩戴的是黑色梵線

然而,雖然蘇納克長相和信仰都很“印度”,但他的英語腔調,卻跟那些保守黨的託尼老爺們並無區別,沒有一絲人們熟悉的“三哥咖哩味”。

感興趣的話,大家可以搜一搜最近裡希·蘇納克和工黨領袖凱爾·斯塔莫在下議院辯論的影片。

你會驚訝地發現,高潮階段的英國下議院會場,可比任何一個不守紀律的大學課堂,都要亂得多。

哪怕是首相發言,臺下也總是亂哄哄的一片吵鬧聲。

表示同意的,要重重地發出感嘆;而更常見的,都是反對者們的此起彼伏的噓聲。

那場面,有點像是議員們在集體“捧哏”。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議會辯論現場

如果光聽的話,你完全感覺不到這是個盎撒人和一個印度裔的辯論。

當然,你可以說,那是因為蘇納克屬於典型的移民“二代半”,上世紀60年代,他們父母還很小的時候就跟家裡的長輩從大英帝國的前東非殖民地移民到了英格蘭南部。蘇納克在英國土生土長,接受的是全套的英式精英教育,他說一口牛津英語,也是理所應當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你再看蘇納剋夫人,據說比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還要富有的阿克沙塔·穆爾蒂,她的英語腔調就特別分場合了。

阿克沙塔·穆爾蒂女士長期居住在英國但同時擁有著印度和美國國籍。斯坦福MBA學歷的她,在西方說英語,咖哩味並不明顯;但如果在印度國內,或者在海外的印度人圈子裡,她則會直接“切換”到“咖哩模式”,充滿了南亞風情。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夫婦二人和兩個閨女(孃家勢力強大的阿克沙塔婚後並沒有改夫姓,這在當今英國也很常見)

這個。。。老實說,也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因為,咱們中國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的那個“標準英語發音”,其實在國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歷來,只有“純正的xx式英語”,不存在所謂的“純正英語”。

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各自都有本國的“標準口音”,甚至在某國的某些地區,僅隔著幾個街區,發音的腔調就會大相徑庭。

比如,中上層人士活動的倫敦西區和窮人聚集的倫敦東區,他們之間的口音,甚至詞彙的差距之大,搞得有時連互相交流都很困難,還得輔助上肢體語言。赫本的老電影《窈窕淑女》演的就是這麼個現象。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還有蘇格蘭口音,沒接觸過的話,你猛地一聽,可能都很難察覺出對方說的是——英語。

但大多數蘇格蘭人卻並不會因為這個而感到自卑,反倒認為這樣的口語,更能彰顯蘇格蘭民族的獨立性和自豪感。

可能,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出於蘇格蘭語已經幾乎失傳,當地人只得退而求其次,用一口蘇格蘭式的英語,來表達民族性格吧。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原本,自20世紀初廣播開始逐漸普及後,英國也曾很賣力氣的普過Received Pronunciation(RP英語),大概就類似於咱們中國普通話。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但進入本世紀後,為了“體現政治正確”,以BBC為代表的英國主流媒體,竟然又開始有意讓各個地區的主持人和記者用他們本地的口音進行播報。

因此,即便是英國人說英語,發音都千奇百怪,印度人的咖哩英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咖哩味濃郁的印式英語,原本就被認作了國際標準英語的一種。

早在印度獨立之初,英語就被定為了官方語言之一,屬於印度160多個民族相互溝通的主要語言。

因為,按照當年的印度國情,所謂的“主體民族”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族,也僅僅是相對而言,佔比一半都不到。其他各地人的母語有烏爾都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旁遮普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卡納達語等等,算下來,大大小小的差不多有400餘種。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印度最主要的幾種民族語言使用情況

這導致,在1947年印度獨立代表大會上,議員們都操自己民族的語言,溝通起來都很困難,英文反而成了最好的交流工具。

於是,當年的印度精英層就直接把英語當成了“國語”之一——不同的民族之間,用英語交流,也自然不存在誰刻意去“將就”誰的問題了。

類似的還有曾經的英屬印度殖民地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等,受過教育的南亞人們基本都能說上比較“流利”的英語。

這樣一個龐大的英國官方用語群體,自然無法被忽略,因而,印式英語,就成了國際標準英語的一個派系。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再加上印度人的那種莫名的“原生自信”,讓他們往往不會因自己誇張怪異的口音而感到絲毫羞怯,反而是充滿了自豪,一張口就滔滔不絕,能把英語為母語的洋人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在西方刷足了存在感。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王儲面前,蘇納克一直含情脈脈地注視著滔滔不絕的妻子

除了英國這邊,美國的印度人也一直搞得風生水起。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在海外,同為亞裔的印度裔,跟主要側重學術的華裔比,之所以能在政商界全面開花,除了他們那個“能說會道”民族性格,更是因為,印度人大多在表達上相對主動、自如,不太會拘泥於口音上的偏差,詞能達意即可。

更何況,對於多數印度人來說,他們打心底裡,對自己的口音就充滿了自豪感。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而咱們中國人說英語的時候,卻總是羞澀地糾結於發音和語調的“字正腔圓”,往往會讓意思的表達在流暢度和感染力上都遜色不少。

另外,印度人素來愛忽悠,只說不幹,就喜歡高談闊論地給老闆畫大餅,隨便個議題都能說得起飛。

正因為他們話多說得好聽,加上只說不做所以鮮有犯錯。而華人往往是隻做事不說,因此做錯事的機會比印度人大很多。

在西方那個環境,卻恰恰是——不怕懶人磨洋工,就怕勤快人做錯事。做錯了,比不做影響更壞。

也正是這麼個道理。敢於善於表達,滔滔不絕的印度裔,總能抓住更多機會,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遇到事兒的時候,反倒可以高高掛起,甩個乾淨。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跟印式英語類似的,還有Singlish(新加坡英語)。

Singlish在中式英語的基礎上,還混合了大量粵語、閩南話、馬來語等元素——英文詞彙+混合語法+以中文為主體的語氣和語調的“大雜燴”。但通常也被認為是國際英語口音的一種,算是英語的“方言版”。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還有咱們總覺得不夠“洋氣”的“中式英語”,在一些外交場合要體現的,其實就是咱們的“中國特色”,是一種特意訓練出來的口音。

國際場合上,翻譯或者外交人員必須時刻體現本國的立場。

試想一下,如果譯員使用美式口音進行翻譯,是不是會讓聽眾們下意識覺得該國家的狀態比較親美,而用英式口音則是對英國有更多認同感,萬一再來個印度式英語。。。。。

一箇中國的外交人員,操著《唐頓莊園》中伯爵小姐那樣的英式貴族英語,或者《紙牌屋》裡的美國“波士頓口音”來發表中國自己的立場、看法和態度,觀者難道不覺得“齣戲”嗎?

所以呢,連拿著英國護照,或者以英語為官方用語的人,他們的口音都千奇百怪,咱們這些非母語者,卻要死死地揪住所謂“純正英語”的執念,的確沒太大必要。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最後,簡單說說印式英國的幾個發音規律。

1。清子音變成濁子音:

t-d,如to -do

b-p,如 people - beople

k-g,如 cost -gost

r-l,如very -vely

2。th全部變成d

that - dat

this - dis

thank -> dank

thirty -> dirty

典型的就是,我辦公室的一位大哥,他早前在新加坡工作的時候,問一位印度人年齡。

乍一聽——dirty tree!?髒樹???

冷靜下來再一品,原來是thirty- three!

此外還有母音,往往不會被讀出來,直接給忽略了,而重音很多時候則跟英美的發音正好相反——應該在前的它在後,應該在後的它在前。

其他的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在不熟悉他們的發音規律的情況下,你面對一個語速很快,滔滔不絕的印度人,連蒙帶猜地聽起來,確實相當傷神。

不過,換到英國第一夫人阿克沙塔·穆爾蒂這樣的印度精英階層,他們的口音,總是會因人而異地按照不同場合進行切換,這就有些類似於咱們對方言和普通話的運用手法。

印度人,為什麼總愛以“咖哩英語”為傲?

通常,對於任何一個印度精英層來說,哪怕你能說一口“洋氣”的牛津英語,但你回了印度,見到老家人,還是得切換到“咖哩模式”,否則,難免會被批評——忘-了-本。

Tags:英語口音印度納克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