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由 漢服世代 發表于 娛樂2021-12-08

簡介5、漢服不應使用“褂子”這詞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諷動輒出警的偽形制黨(以微博某號為典型),朝代粉說別人“存疑”,假考據真粉圈,但是他們自己濫用歷史名詞卻從不“存疑”

歷史考據是什麼意思

目錄

1、某微博號上的”明制褂子”,歷史文獻沒有這個名詞概念。

2、清代“褂” 字要麼是指清裝馬褂等服飾,要麼是通假“袿”、“掛”等字

3、歷史上的“褂子”長啥樣?比如熟悉的“馬褂”

4、“半袖”“無袖對襟衣”被“考據”成“褂子”?嚴謹嗎?為何不存疑?

5、漢服不應使用“褂子”這詞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諷動輒出警的偽形制黨(以微博某號為典型),朝代粉說別人“存疑”,假考據真粉圈,但是他們自己濫用歷史名詞卻從不“存疑”。本文所指的“朝代古裝粉”與“服飾史研究者”不同,請勿混淆。

最近看到大批商家們紛紛使用“褂子”這個詞彙,還要強調“明褂子”“明制褂子”,甚至還有細分類——按襟分類的“對襟褂子”,按領子分類的“豎領褂子”,還有按長短分類的“中長款褂子”。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然後漢服科普號也在宣傳這個詞彙。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非常搞笑的是,在某個微博號上,他們動不動就這“存疑”那“存疑”,但是對“褂子”這個名詞概念倒是用得溜溜地。

換句話說,他們對“褂子”這個歷史名詞概念一點都不“存疑”,

用得可順口了,僅僅對形制“存疑”。他們口口聲聲說“文物”“考據”,那麼他們懂不懂什麼叫“文獻”“版本”嗎?撿到大佬們說的一兩個歷史名詞,連這些歷史名詞到底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就在網上“出警”、“科普”了。

從商家們和科普號的內容來看,他們用“褂子”這個詞描述的是具備對襟、直領、半袖、無袖、輕薄、貼身內衣等等特徵的服式,類似下圖樣式的衣服,居家穿著比較多。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看到這裡,忽然覺得,樣子不陌生啊。這不就是“對襟衫”、“半袖衫”,或者什麼什麼衫嗎?怎麼突然變成“褂子”了。網上搜了一圈,應該是來自標榜“嚴謹考據”動輒揮舞“存疑”“時淚”大棒的朝代古裝粉,不斷“科普”和“出警”。好像最初只是別人的隻言片語,他們卻如獲至寶,自命為“考據”,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大大方方毫不存疑地使用“褂子”一詞。

於是我們也用學術上的名物訓詁、歷史名詞概念的真考據來看看,這好端端的漢服怎麼就必須要叫“褂子”?

一、淘寶上的”明制褂子”,文獻記載真沒這麼說

首先,查字典!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字典》,裡面有一句線索:“字書和韻書無此字。惟《說文通訓定聲》雲‘絓字又作褂’。”說明從清代的《說文通訓定聲》開始有記錄。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順藤摸瓜,我們看清代中期嘉慶年間(1796年至1820年)的朱駿聲編撰的《說文通訓定聲》,原文寫得很清楚:“字又作褂。”而且在後面清楚地標註“假借”,也就是通假字。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在《康熙字典》中,“褂”這個字沒有單獨的字頭,是作為“袿”的通假字存在。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褂”這個字出現時間很晚,至早也應當在清代才出現,那麼用來指稱清代以前的服飾是否“考據嚴謹”?

二、清代的“褂”還是通假字

說到這裡,“偽考據”槓精肯定會拿出幾條清代以前的文獻,據此宣稱明代人就稱呼“汗褂”、“褂子”。

從表面上看,中國歷史文獻中有2930條涉及“褂”的文獻記錄,其中有8條涉及清以前的文獻資料。透過查詢中國歷史文獻,有183條涉及“褂子”的文獻記錄,其中有2條涉及清以前的文獻資料。

那麼,在清以前的文獻資料中,出現了“褂”這個字,是否就說明漢服可以使用這個名詞概念?恐怕未必。從版本學來看,並沒有這麼簡單,他們不是一個東西。

以下我們分若干個條目,把看官們能找到清代以前的歷史文獻記錄,一個個來分析:

1、《唐詩紀事》有一句詩寫作:“寶翟上仙褂。”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但是在另一個版本中,明確寫作:“寶翟上仙袿。”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宋書》其中一句話寫的是:“舞伎正冬著褂衣。”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但是在另一個版本中,明確寫作:“舞伎正冬著袿衣。”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還有一條記錄也很典型: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在另外一個版本里是這樣的: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結論1:“褂”是後起之字,這裡通假“袿”字。反映唐宋時期的文獻,沒有“褂”這個字,都是版本流傳中訛傳的通假字。

2、憑啥說唐宋時期的文獻中,就一定是有“袿”而無“褂”?

因為“袿”這個字就是歷史文獻上的常見字,有773條,時間跨度2000年以上,《方言》、韻書等均有收入。“袿”字的歷史痕跡和脈絡是明確的。而“褂”字集中出現在清代及以後的時間段。

《參天臺五臺山記》是日本高僧成尋(1011~1081)撰寫的入宋旅行日記,如今網上看到的通行版本如下: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且不論宋代的“褂”是“袿”的通假,這裡的“褂二重”,是指日本的服飾,而非中國服飾。日本僧人從肥前國松浦郡登船,也就是說從日本港口登船,前往中國,他帶上船的東西是日本的東西。在平安時代,日本服飾中,有“袿”這個稱呼。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雖然這個日本和尚帶上船的服飾,不一定是女房裝束,但是至少不可能是褻衣。從平安時代的日本人的角度,他若要描述服飾,無論如何也當使用“袿”,而非“褂”。

結論2:關於日本服飾的歷史記錄,是不能拿來作為中國服飾的名物訓詁證明材料。

3、《金瓶梅》裡的記錄怎麼解釋?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但是請注意,這個版本是康熙三十四年,也就是1695年的影松軒刊刻的《皐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 序目第一至一百回》。

對比明代萬曆年的版本,我們可以看到: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二十卷》(河內家舊藏本)版本,這裡的字明確寫作“掛”,而非“褂”。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結論3:《金瓶梅》的清刻本與明刻本不同,說明到了明代,同樣也沒有“褂”這個字,此字在清代出現。

4。 劉若愚寫的《酌中志》出現的“褂”怎麼解釋?

劉若愚生於明代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崇禎二年至崇禎十四年陸續寫成《酌中志》。該書有明、清抄本多種,卷數亦各不相同,文字之間也有出入。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這個版本是清道光年間潘仕成輯錄的《海山仙館叢書》版本。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我們比較《古今圖書整合》 明倫彙編·宮闈典·卷一百四十宦寺部,會發現,1701年到1728年編撰的《古今圖書整合》 收錄的《酌中志》,卻保留著“掛”,而非1850年的版本所用的“褂”。

結論4:對比明清版本後進一步證實,明代沒有“褂”這個字,此字在清代出現。

5、萬曆時期的沈榜撰寫的《宛署雜記》的現存通行本中也有“褂”,怎麼看?

《宛署雜記》同一本書中,前後出現了兩個詞彙,前面是“汗褂”,後面又是“汗掛”。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結論5:在傳抄或流傳校對時,清代的“褂”字竄入。

6、最尖銳的問題,方以智的《通雅》怎麼解釋?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值得說明的是,《通雅》這本書在1659年由方以智弟子揭暄始加刊刻,1666年由姚文燮最終完整付梓刻印,沒有明刻本。本文所擷取的影印版圖片,來自1666年的姚刻本,浮山此藏軒版本,是清刻本。也就是說,從版本學、文獻學角度來看,清刻本有可能竄入“褂”字。

最為關鍵的是這兩句:“襌襂中單也,《儀禮》中帶,注若今之襌襂,葢襯通裁之中衫也。今吳人謂之衫,北人謂之褂。”“……所謂重衣在上而短者,前似袿衣,或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曰齊肩邊闗,號曰防裸【防音朶】,又謂之褂子,漢以無袂衣曰防,則今呼正自合古。”

也許有人認為這一句就證明了有“褂”!但是《通雅》中還有一句話,緊跟其後,往往被人忽略。“如今新婦袍上褂全幅繒角。”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而實際上,這句話明顯應該為“如今新婦袍上掛全幅繒角。”真正的版本應該是“掛”或者“袿”字。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有意思的是:這句話明顯通假的是“掛”、“袿”,與前面唐宋時期的狀況聯絡起來了。同樣一本書,而且三條記錄的內容前後相去不遠,都在同一篇內。為什麼前面兩條是反映了明代的內衣稱呼,而後一條是通假字?用《通雅》來證明明代有“褂”和“褂子”的稱呼,恐怕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前似袿衣……又謂之褂子,漢以無袂衣曰防,則今呼正自合古。”這句話中,提及“前似袿衣”,但是袿衣是分裁連屬的深衣制,有明確的書籍記載的。說“褂子”形似袿衣的,要麼是作者胡扯,要麼這裡的“袿”與後面的“褂”是同一物,對應的通假關係。

總而言之,查詢張廷玉主編的《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刻本影印版,確實沒有收錄“褂”字,只有“袿”字和“掛”字。也就是說,在1716年的時候,至少在官方蒐集了47035個漢字中,沒有“褂”這個字。

或許字典不收錄並不代表完全不存在,但是至少可以說明明代並沒有將“褂”、“褂子”這個詞彙作為一種普遍常識存在。《通雅》有竄入“褂”字的嫌疑,不能作為明代服飾名詞的鐵證。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如果說1716年《康熙字典》都沒收錄“褂”這個字,那麼方以智撰寫《通雅》時有多大的可能性使用這個字呢?因為1666年已經到清代前期,清裝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姚刻版的《通雅》是無法確證明代此問題的。引用方以智的這兩句話時可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同理可得,上溯到明代,有多大的可能性使用“褂”這個字呢?有多大的可能性證明明代的人們將自己穿的貼身衣衫命名為“褂子”?

方以智說的那句話也許寫作:“今吳人謂之衫,北人謂之掛。”這樣與崇禎本《金瓶梅》的“汗掛兒”才能前後呼應,一以貫之。

結論6:清代對《通雅》進行校訂刊刻時,有可能統一將裡面的“掛”、“掛”等字用“褂”字進行通假。《通雅》不能證實明代有“褂子”一詞。

除此之外,明末餘瑞紫寫的《張忠獻忠陷廬州紀》。但是根據後記記載,《張忠獻忠陷廬州紀》以手抄稿本形式存在,民國時期才刊行。所以作為證據存疑,並不能拿來作證明明代已有“褂子”稱呼的證據。

有人會說,歷史名詞通假字很正常,今天用了“褂”來頂替“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大驚小怪。比如“褲”代替了“袴”。但是問題是,“褲”和“袴”之間指代的東西沒有發生跨體系的變化,還是同一物;而“褂”代替“掛”,則是從漢服體系跨到了清裝體系,不是同一物。相當於不是簡單的名詞改變,而是所指代的東西都變了。東西完全不同,同名異物,這個極易造成誤解和混亂。請問這些“考據”是來製造混亂的嗎?

三、歷史上的“褂子”長啥樣?比如熟悉的“馬褂”

根據《漢語大詞典》,《通雅》這裡的“褂子”應該是指明代末年北方地區對短袖軍裝的一種地方性的稱呼,與漢服商家們做的衣服形制並不相同。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再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褂”和“褂子”集中而大量用於描述清裝體系的服裝。考察辭書: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高春明的《中國服飾名物考》也只有滿清和民國有袍褂、馬褂、外褂、短褂等用詞。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考察知網,今天的論文文獻中,對於“褂子”也集中在清代及以後的服飾。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這是因為清代及以後,清裝體系建立起來,開始使用“褂”這個詞。徐珂《清稗類鈔·服飾》:中說:“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謂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稱,唯制式不同耳。”趙振民《中國衣冠中之滿服成分》索性認定:“中國古無‘褂’字……蓋滿制也。”有人認為:“結合明人所說的‘北人’,也可以認為是山海關、張家口外人。應該說褂子是清代人對肥大上衣的習慣稱謂。”

而且清代之後,宮廷出現大量使用“褂”的服飾。

以下文字圖片摘錄於殷安妮《故宮織繡的故事》,可見褂字使用頻率之高。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端罩是冬天穿著在朝袍外面的禮服,形制是圓領,對襟,袖端平而闊,左右開裾 ,開裾 處各飾飄帶兩條,直身式褂。(P13)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行服褂又稱得勝褂,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常著這類服裝迎接征戰凱旋的將士,所以得此名。(P32)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清宮通常稱帝后吉服為”龍袍“,后妃吉服包括龍袍、吉服袍、龍褂(或稱吉服褂)。(P42)龍褂是穿在龍袍外面的服飾,也分為八團有水龍褂和八團無水龍褂。(P51)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馬褂是滿族傳統服飾中的行服之一。(P88)清中期以後,馬褂成為清代滿族男女咸宜的燕居便服,男女款形制略有區別。(P90)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大襟的坎肩,有人稱為”軍機坎“。《聽雨叢談》:”……因軍機入值,最早最宴,襯於長褂之內,寒易著,暖易解,故又曰‘褂襯’,又曰‘半袖’。……“(P108)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褂襴又稱“比甲”、“大坎肩”,上身似坎肩,下身似直身式袍服。相傳是元世祖的後後所創……(P112)

整本介紹清代宮廷服飾的書籍,前半本在介紹款式時“褂”字出現得非常頻繁,無論是滿族本身的服飾還是清廷服飾,幾乎涵蓋所有款式。

從圖片上可以很清楚看到,清代的“褂”類服飾與清代之前的服飾,形制完全不同。

清代以後的“褂子”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對襟加一排盤扣,尤其是無袖的,兩腋下是用帶子連線的那種。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換句話說,今天漢服商家和科普號所稱呼的服飾與清代的“褂子”完全是兩回事,是兩種不同服飾體系中不同形制服式。看到漢服商家和科普號使用“褂子”,相當於把按漢服體系的形制製作的衣服,盜用清裝體系的名詞概念。

畢竟,歷史文獻上2930次中,有2922次指的是清裝體系中的馬褂類服飾,8次為通假字異體字。今天居然“考據”出來個“明制褂子”?名實不符、名不副實,這是在尊重歷史文化嗎?

四、半袖或無袖對襟衣衫居然變成了“褂子”?

如上所分析,清以前的不用“褂子”這個詞,用的是“掛”、“掛”等詞彙。按照形制也應該就是對襟、繫帶、短袖、無袖的特徵。一般用半臂、半袖、衫、長袖、汗衫、汗掛、汗掛之類,功能是內衣、貼身衣等服式,形制一般是半袖或無袖的對襟衣。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北齊校書圖中的內衣與外衫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南宋《柳蔭高士圖》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元 劉貫道《消夏圖》區域性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南宋黃昇墓出土的無袖對襟衣

目前的資料顯示,可能是明末的北方地區方言,書面寫作“掛”“掛”,指向的是漢服體系中“衫”類形制,典籍文獻中並不使用“褂”這個字。清代建立清裝體系,“褂”突然成為主流名詞概念,在文字中通假“掛”“卦”“袿”“掛”等字,同時指向的是清裝體系中的朝褂、馬褂等形制。

說了這麼多,估計有些人未必看的懂。關於名詞流變,舉個簡單的例子,“粉絲”這個詞,在中國流傳千年都是“用綠豆、豌豆等澱粉做成的絲狀食品”。但是到了21世紀,變成了“fans”的音譯,是“追星族”的代稱。但要知道這詞剛來中國的時候,指代追逐明星的群體就是“追星族”,但現在,這個詞變成了“粉絲”的同樣寫法,這就是名詞流變。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既然要講“嚴謹的考據”,那麼名詞概念要與指代的事物對應,叫做“名物訓詁”。而不是隨便抓個歷史名詞就開始秀優越。

五、漢服都不應使用“褂子”這詞

搞笑的考據:漢服“衫”用清裝“褂子”命名

綜上所述,就目前歷史文獻資料來看,歷史上古代漢服有“汗掛”、“汗掛”等稱呼,但是沒有“褂”和“褂子”這一稱呼。且“褂”和“褂子”在清裝體系中大量使用,是清裝的主流名詞概念,在今天極易造成混淆。

“褂”和“褂子”的歷史源流變化異常複雜,一會兒是方言,一會兒是清裝體系,一會兒是功能服飾,一會兒又是形制名稱……請問到底是指明代北方的短袖軍裝?還是指今天的清涼夏裝?請問是指漢服體系中的半袖無袖對襟衫?還是指清裝體系中的馬褂?請問是指功能上的內衣,還是指服飾形制?到底是指外套還是指內衣?

歷史上的服裝名詞本來就有地域和時期的差異,名詞流變異常複雜。這種跨體系張冠李戴竄用名詞的行為,除了增加消費者的困惑之外,實在想不明白還能帶來什麼積極的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建議不宜在漢服宣傳推廣中使用“褂子”這個名詞概念。從形制上講,這些衣服明明可以直接用半袖對襟長衫等詞彙即可,完全沒有必要拐個彎叫一些稀奇古怪的生僻冷門名字。中國這個大家庭,不僅僅只有漢服一支民族服飾,隨意與其他服飾體系的名稱混淆使用,不僅不道德,更是不尊重他人文化傳統的體現。

如果真的考據嚴謹,那麼應該使用的名詞概念是

“汗掛”、“汗掛”

,而非所謂的“褂子”。怎麼不用呢?是不是覺得不夠好聽?

不是總是說沒有文物就是“存疑”嗎?那沒有文獻支撐的名詞考據,是不是也該“存疑”呢?還有,既然是“嚴謹的考據”,為何連版本都不比較,就開始在網上碰瓷出警?

真的很懷疑那些到處出警的朝代古裝粉,他們連網上大佬們的資料根本就沒認真看,也沒有動腦筋思考,就是撿到幾個生僻名詞,就開始“科普”和“出警”。他們根本不在乎考據嚴不嚴謹,他們只在乎能不能製造入圈門檻,從而產生粉圈優越感。真的喊他們拿史料和邏輯來,他們又只會復讀幾個名詞。

最後,我們建議倡導通俗易懂的白描式稱呼,反對隨便濫用歷史名詞概念秀優越,比如所謂的“破裙”、“垂領”、“交窬”等。更希望朝代古裝粉停止濫用稀奇古怪的生僻偏門名詞,不學無術就莫打著“考據”旗號秀優越感,莫來欺負和碰瓷漢服。

文案:現代漢服

編輯:小紫

審閱:漢服世代

Tags:褂子名詞服飾漢服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