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由 時光教育家 發表于 娛樂2021-10-03

簡介學習與思考相結合,以發展學習者的智慧孔子對於“學”與“思”的關係上,有句著名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苟子的意思是什麼

中國哲學家孔子把學習看得非常重要,《論語》中有 64 次談到“學”。子認為:知識和品德都要由學習來培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劇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 其刻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仁, 知信、直、勇、剛都是孔子所讚揚的優良德行,但只有這些而不好學孔子認為還是偏而不全,是很不夠的。

孔子又指出∶在青少年期,更要抓緊學習,否則,長大以後,就沒有立業的本領和能力,“而不學,長無能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 孔子還說∶學習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即”悅“)乎。”碰到困難還不知道學習,那是最差的了,“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學記》對學習的意義也是很重視的。《學記》指出“君子如氧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把學習看成了化民成俗的必經之路。

甚至把學習提到了首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為了論證學習的作用,還以美味嘉餚為例,說∶“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荀子》的第一篇《勸學》,就是專門論述學習的。在這一篇裡,荀子寫道∶“學惡乎始?惡乎終?

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平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把是否學習作為人與禽獸的分界線,話是說得過分了一點,但強調學習,還是正確的。荀子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潘菽教授在引這段話時加了一個注。”也不能把思維和學習過分對立起來,學習也經常需要參加。荀況這裡所說的思大概是指冥思苦想那種思。

荀子還說∶“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不但指出學習一刻也不能停下來,而且還說明學習要解決知識與品行兩個方面的問題。除《勸學》篇之外,其他篇對於學習也談得不少。

如《大略》中說∶“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講學習要像蛇、蠶、蟬等蛻去皮(殼)那樣,不時變化,不斷成長。《儒效》也說∶“我欲賤而貴,愚而知,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僅從這些例子,也能說明荀子認為學習的重要了。

學習過程

在學習過程上,這三家的提法雖略有小異,但基本精神是相近相似的。

《論語》首先強調“聞”、“見”。在《論語》中,論及“聞”者有58處;論及“見”者有67 處。如∶“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兩段話對”多聞“、”多見“提得是很明確的,足見在孔子那裡,聞、見是居於首位的。”知“也提出來了,但放在第二位,所謂”知之,次也“。除聞、見、知以外,在《論語》中還特別強調”行“∶”子曰∶其言之不作,則為之也難。””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認為大言不慚的人,

要想說到做到是很 困難 的。孔子是以講空話而沒有行動為恥的。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在孔子那裡,雖沒有提到”實踐“、”知識的運用“這些話,但對學到的知識要會運用,還是很注意地∶”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詩經三百篇都會背了,但不能聯絡實際,讀得再多,又有何用?後來,到了思孟學派就明確地將學習過程分為∶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階段了。

《學記》所提出的∶”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這是從學制、課程等來體現學習過程的,也是要求學習內容要從感知、理解開始,最後達到觸類旁通能夠運用。

在《荀子》那裡,一方面聞、見、知、行談得十分明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而止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這是從正面和反面分別論述了聞、見、知、行的關係。

另一方面,荀子又提出了∶“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這是更具體把學習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入乎耳,屬於聞見的感知階段;第二步,箸乎心,將感知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的思惟加工,構成理性概念;第三步,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將概念理論系統化,還要實踐,不能四體不勤,而要透過四體勞動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我們的祖先,儘管沒有建立起心理實驗室,但在對學習過程的分析上,與心理學上認識過程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以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孔子對於“學”與“思”的關係上,有句著名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茫茫然而無所得;只是復思苦想而不學習,那就很危險。孔氏弟子對這個觀點也是代代相傳的,如∶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裡講的“切問”、“近思”、“省身”談的都是思考,

而且是同"學、問"與"傳、習"結合進行的。孔子還注意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思考,以發展學生的智慧。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就是要求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一直到學習與品德等各方面,都要鍛鍊自己的思考力。孔子對發展思維力的重視,影響面是很廣的,如《韓詩外傳》中就寫道∶孔子曰∶“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學而慢其身,雖學不尊矣。”仍是強調學思結合。

《學記》也指出,要用“開而弗達”的辦法,去啟發學習者的思考力(“開而弗達,則思”)。發展了學生的智慧,就可以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了。這就是說,由於掌握了知識、發展了智慧,就能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治學立業都會成熟堅定。

《荀子》也主張學與思要相結合∶“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在學業上要想求得“貫”、“通”,就要進行“學”與“思”的結合。荀子又說∶“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也是這個意思。荀子認為,對於不懂得的事,就要“思慮而求知之也”,要求進行思考與學習而求得通曉。荀子還提出∶“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很明顯,荀子是把善於思索、觸類旁通作為他理想中“大儒”的標準之一的。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重視啟發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以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

孔子總結了他的教學經驗,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經常講的“啟發式”、“舉一反三”,就是從這裡來的。孔子對啟發教育提出了兩個條件∶ 一個是“憤”(心求通而未得);另一個是“悱”(口欲言而未達)。

就是說,要當學習者處在“求通”、“欲言”的情境下才能收到啟發之效。有的教師埋怨學生“啟而不發”,就是沒有注意到創設“憤””排”的情境而造成的。“舉一反三”也是如此,對於一張方桌有四個角,教師講了一個角90°直角,而學生卻不能推論另外三個角也是 90°直角,那就不要還是重複老一套調子講,而要分析原因(例如∶ 不能“反三”,是否因為“一”沒有講透?學生的知識基礎對理解“一”有無困難?等等)對症下藥來加以解決。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孔子不僅注意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還注意從學生那裡來啟發自己。例如∶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日∶“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這就是孔子當著學生的面,承認自己受到了子夏(卜商)的啟發。

由於這些言傳身教,就使得孔子的學生嘆曰∶“夫子人”,能使學生“欲罷不能”,把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孔子進行啟發時,工作很細緻、深入,注意實質而不追求表面上一問一答的形式。

子日∶“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就不是隻憑聽講時顏回不發言、沒有提問題,就斷定顏回是隻知死記硬背的笨蛋,而是在課外多方面考察,肯定顏回是位聰明的高材生。

《學記》對啟發教育講得很深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裡,“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十二個字,

可以說是啟發教育的綱領∶ 要善於引導而不要牽著學生走,要善於鼓勵學生前進而不要壓抑學生的積極性

,要善於開啟學生的思路而不要為學生代庖求得通達。做到了道而弗牽,師生關係就能和和睦睦;做到了強而弗抑,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容易; 做到了開而弗達,學生就會積極思考。

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有助於發展學習者的智慧

這些,就是很好的啟發教育。啟發式教育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思想。教師要搞好啟發教育,必須在工作和語言技巧上對自己提出要求;在工作上,“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就是說,教師要熟悉教材中的難易之處何在,並能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上的高低強弱,才能搞好啟發教育,當個合格的教師。在語言藝術上,則要做到“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講話少而精,例子不在多而在於能說明問題。

《荀子》要求 用啟發學生思考的辦法來求知,所謂“思慮而求知之”就是這個意思。前面講到學習過程時,所引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也是講無論聞、見、知都要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否則,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見而不知,就沒有任何用處,"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教師要怎樣做,才能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出來呢?

苟子指出∶”不問而告謂之傲,一而告二謂之噴。傲,非也;噴,非也。君子如向矣。“就是說,教師的作用有如嚮導,透過適當的講解與問答,師生之間的思想要能引起共鳴相互響應。這樣的講解、問答活動應當怎樣進行呢?苟子作了具體的闡述∶”問楷者,勿告也;者,勿問也;說樓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這裡就是從另一角度談到啟發教育的前提∶要有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安詳靜謐的學習環境。如果教師面臨的情境是∶學生想用怪問題來刁難教師,或者在同教師鬧脾氣有爭執。那就應當首先解決這些問題,建立起正常的教學秩序,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工作。國家任命我們當教師,就要既不急躁,又不怠緩,謹慎地遵守教學規律做好工作。

Tags:學習孔子學生啟發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