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由 拾畫書房 發表于 娛樂2021-07-07

簡介這種真實的情緒在徐青藤另一卷有盛名的長卷《雜花圖卷》中亦能找到蛛絲馬跡

雜花圖卷作者是誰

前段時間與友人聊天時問及友人最喜歡中國傳統繪畫家中的哪位?朋友不假思索地答道”徐青藤“。一位從事書法篆刻二十餘年的老先生,在談及自己的書法與繪畫創作之時,坦言自己的書法深受青藤繪畫的啟發,而篆刻則受惠於八大。徐渭,徐青藤,這位明代頗富才情的藝術家,留給今人太多的想象和悲嘆。之前品讀過其兩幅作品,均能透過其作品讓我們得以洞見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在《徐渭<墨花九段圖>:人生墨戲千年調,老夫遊戲墨淋漓》中,我們看到的是徐青藤以墨譜曲詠歎了一出人生大調;在《徐渭<花竹圖>:縱橫瀟灑唱墨戲,畫為戲影嘯晚風》中,我們看到的是徐青藤繁華春秋大夢背後的怪石人生。

在青藤看似無節制的墨法中,我分明可以讀到一種心緒的節制。世人皆說徐青藤的繪畫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是其在癲狂醉酒之下完成的即興”創作“,甚至於,連創作也談不上。因為遠不像同為明代畫家的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那般的有計有算。筆走龍蛇,任意恣灑,徐青藤將生命的燦爛推向了一個令世人感到陌生,卻又無比令人感到心安的境地。或許,

徐青藤的繪畫才是真正屬於心性的繪畫,是不加”計算“的情緒的真實流露。

這種真實的情緒在徐青藤另一卷有盛名的長卷《雜花圖卷》中亦能找到蛛絲馬跡。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

一、《雜花圖卷》:以情馭筆,奏一出南腔北調

《雜花圖卷》是徐青藤最負盛名的長卷之一。這卷現藏南京博物院的徐渭作品,至今是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中的唯一繪畫作品。這卷作品雖然不想山水作品那般容易表現出山水的磅礴氣勢,但是作為花草類的潑墨作品,其氣勢卻絲毫不輸山水題材。這得益於徐青藤獨特的筆法和墨法。

現今的評論多數介紹這卷作品時說是畫了十三種花草,但是依據清代陳元祿《十二種蘭亭精舍詩集·璐河漁唱》的記載,依次分別為牡丹、石榴、荷花、葦草、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蘭葉、竹子等十四種花草。多數並沒有將葦草算入其中。

我們從右向左依次來看。首先是牡丹畫。牡丹是徐渭最為鍾愛的花卉之一,其許多花卉圖中都有牡丹的身影。諸如《四時花卉圖卷》、《四時花卉圖軸》、《蕉石牡丹圖》、《墨花九段圖卷》等作品中,從來都有牡丹的一席之地。徐渭的牡丹似乎已經構成了其作品中的永恆意象。在許多的長卷中,也常常以牡丹起首。

牡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作為國花的牡丹,象徵著富貴,卻又容易凋謝,對於氣候、環境的要求很嚴格。徐渭在起首處所畫的牡丹,花葉溫厚,花朵碩大,但是,散落在紙上的墨點,似乎又給人以即將凋敗之石。我們知道,徐渭出生於一個大家族,其家族也曾富貴過,等到徐渭出生的時候,家族依然凋敝了。如同這牡丹一般,在燦爛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凋零。徐渭的牡丹,是純粹的水墨牡丹,沒有色相,一如人生,褪去色相,不過如此。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牡丹》

第二為石榴。枝條纖細,花葉粗率,而石榴飽滿濃郁。相比前面的牡丹,似乎在用筆用墨上節制了許多;但這並不是說在情緒宣洩上也節制了。事實上,青藤是一個在繪畫中始終保持著濃郁情緒的藝術家。如果說,中國畫史上說出唯一一個不存在代表作的畫家,那麼便是徐青藤,因為青藤的每一幅(卷)作品,都是如此具有代表性。看似重複的筆墨,或者重複的技巧,實則在不同的作品中皆有不一樣的情緒。透過那些散落在紙上上的墨點,或者枯筆掃過的痕跡,或者濃淡墨輝映的層次感,無不是一種當下的情緒表露。看青藤的作品,無須去尋找“表達”的意味,青藤不是在“表達”生命的旋律,而是在自然的宣洩、表露出一個或者連自己都無法言說的情緒。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石榴》

出現在第三、第四的是一團在淡墨上施加以濃墨表現的荷花荷葉和一叢凌亂不堪的葦草。荷的溫潤感和葦草的銳利感形成非常有趣的一組畫面。兩者幾乎已經沒有了界限,一筆濃墨葦草刺入荷葉之中,彷彿是要刺破這荷葉一般。至此,我們可以感受到青藤的情緒已經漸漸濃烈起來。那些交錯纏繞在一起的葦草,如同內心中千纏萬繞的思緒一般,理不清,也解不開。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荷葉葦草》

畫卷繼續向左,便出現了葉脈分明的梧桐葉。闊大的梧桐葉又與右邊鋒利的葦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兩棵並排的梧桐樹,其枝葉幾乎籠罩了畫卷的四分之一的空間。此處進入到了畫卷的第一個大的主體部分。青藤筆下的梧桐葉,有了些許破敗之象,這種逸筆草草的效果,塑造了梧桐葉的凋零殘缺之美,也許當青藤畫到此處之時,內心是黯然的。彷彿看到了生命的終點,又彷彿在留念些什麼。事實上,在梧桐處,有另一種植物,只是實在無法分別出為何種花卉植物。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梧桐》

嬌小的菊花與碩大的梧桐樹形成了大小對比,而且,菊花的表現顯然又進入到了一個情緒的緩和地帶之中。墨色的劃分將菊花的體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淡墨表現的菊花花朵,在濃墨的枝葉中顯得格外突出,又有一種獨屬於秋野菊花的寧靜與芬芳彷彿透過花捲散溢至讀畫人的心中。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菊花》

菊花之左是南瓜。徐青藤的繪畫,對物象的追求從來就是“不求形似求神似”,在一團不規則的墨形中,以濃墨線勾出線和脈絡,神似的物象在幾筆之間便躍然紙面。在墨汁飛濺中,葉茂瓜盛。在徐青藤酣暢的揮灑之中,變幻的墨色組合成一種莫名的濃郁憂傷。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南瓜》

扁豆的彷彿處於掉落的姿態。三瓣扁豆,以富有書法趣味的線條表現,交錯的線條如同其草書一般灑脫不羈。三片葉子對應著三瓣扁豆,正所謂一葉一菩提,而在青藤這裡,則是一葉一扁豆。有因有果,因果之中,皆有定數。雖然扁豆是果,但是徐青藤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果”的幻滅感。因與果,有時候似乎並非既定的。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扁豆》

接下來是紫薇花,這部分也是我最為喜愛的部分之一。一條富有生命力度的線條,撐起了一大簇盛開的紫薇花。墨色的層次感極強,絲毫沒有因為情緒的不受控制而導致畫面物象的失控。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種筆觸是極富“畫味”的。每朵花,每片葉,似乎都是一個大宇宙。我們放大這部分看,很容易聯想到一種當代的藝術。粗中有細,戲中有粗,青藤對筆墨的駕馭能力可謂出神入化。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紫薇》

紫薇的左邊,便進入到了該卷的第二大主體:葡萄。青藤畫有一幅絕美的《葡萄圖軸》,這大概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對葡萄的表現最為精彩和最為傳神的。在《雜花圖卷》中的葡萄不同於《葡萄圖軸》中的葡萄,這裡的“葡萄”顯然已經是青藤情緒最為飽滿的狀態。細節已經幾乎完全缺失,我們只能透過總體的輪廓來辨識葡萄的存在。那些飛白的墨痕,濃淡不一的藤蔓和葡萄葉,承載著徐青藤凌亂不堪的前半生。醉酒狀態的徐渭,此刻也許正在回想自己45歲之前的“半生緣”,流露在其筆下的葡萄,早已失去了本來的“面目”。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葡萄》1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葡萄》2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葡萄》3

芭蕉依舊延續著右邊葡萄的表現,已經抽象到無以復加,大筆觸的表現力度此刻與芭蕉的形態很好的結合了起來。芭蕉樹的枝幹部分依然呈現出一種虛無縹緲的面目,而芭蕉葉卻是實實在在的。讀之,只覺得有一種難以承受的力量壓迫著讀者的內心。我想,大概此刻的徐渭,也是如此。心底的複雜情緒開始變得沉重起來。大概,畫到此處,徐青藤放下了手中的筆。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芭蕉》

最後一部分是梅蘭竹三種花草。這三種是彼此交合在一起的。透過其筆觸來看,似乎與前面的畫作不是同一時刻畫的。此刻筆觸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緒依然有所緩和。梅花的精巧,蘭葉的瀟灑,以及竹葉的俊逸,很好地收住了這卷長卷。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梅蘭竹》

整卷細讀下來,猶如聆聽一首抑揚頓挫有高音有低音的交響樂。在創作之中的徐渭,情緒是不受控制的,在提筆的剎那,筆已經不受自己的意識控制,而完全交由自己的情緒來控制。一切有關構圖、筆法、主題的“計算”都已不重要,也都已經不存在。這才是徐渭藝術的魅力所在。最好的藝術,從來就離不開創作藝術的人。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葡萄圖軸》

二、世人皆言渭瘋癲,不知天池情太濃

在中國藝術史上,很難找到一個在才情上媲美徐青藤的藝術家。他是詩人,寫出過“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這樣真性情的詩;他是賦家,寫出過《牡丹賦》這樣的極富才情之作;他是戲曲家,創作過《四聲猿》這樣的經典雜劇;他也是書法家,被袁宏道評價為“字林之俠客”;他又是軍事家,擔任胡宗憲幕僚時協助抗擊倭寇,降服海盜;而在世人眼中,徐青藤更是一名傲立於世的繪畫家,開潑墨大寫意之先河,為青藤畫派鼻祖。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水墨牡丹圖》

這樣的徐青藤,難怪乎鄭板橋刻制“青藤門下牛馬走”的印章以示仰慕,也引得齊白石老人自稱“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中國畫發展到明代之時,已然很難再從形式上有所創新了,雖然明代也出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這樣的吳門四傑,也出了董其昌這樣具有超強理論思想的大師,但是比起宋元大師們,明代的繪畫總體上還是呈現出了其頹勢。

然而,徐青藤的出現,則扭轉了整個時代的繪畫面貌,也革新了整個中國繪畫史。許多人甚至將徐渭稱作“東方的梵高”,大概,除了在繪畫上的傑出貢獻之外,也包含許多外在的相似因素,諸如精神問題等;但是,我個人並不喜歡這種比較,也難以接受這樣的說辭。徐青藤就是徐青藤,從來不是“東方的梵高”。

世人對徐青藤的繪畫認知素來存在一種偏見,即認為青藤的繪畫作品多數是在瘋癲的狀態下完成的。但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從徐青藤大量存世的作品來看,我們絲毫看不出作品中有絲毫屬於“瘋癲之人”的痕跡,特別是透過繪畫中的一些書法作品更加可以斷定,徐青藤在創作之時,至少是清醒的,是有思考的。只不過,青藤的特別之處在於將自己濃郁的個人情緒融入到了筆墨之中;而這也正是其作品魅力之所在。

我們看徐青藤的長卷《擬鳶圖》中的題偈雲:“風鳶牛鼻敦堅牢,總是繩穿這一條。借與老夫牽水牯,溈山和尚不曾燒。”人生如風箏,被這一條線牽制著,一生都無法掙脫。能夠寫出這般富有深意的偈語,斷不是一個瘋癲之人。再如徐青藤的《五月蓮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蓮花的邊緣線條極為細緻,這讓我們看到,徐青藤的繪畫,不僅是粗率的潑墨,亦有相對細緻的線條成分。這也不是一個瘋癲之人可以做到的。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五月蓮花圖》

筆者曾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徐渭實際上是一名戲者。他的繪畫,不過是他的墨戲。而徐渭的戲,總是給世人一種幻滅感。在戲臺上的徐渭,瘋瘋癲癲唱著看似不關己的故事,卻無不是在訴說著自己的生命感受。這戲臺上的瘋癲之人,遠比戲臺下的看戲人要冷靜,也要多愁善感。

清代翁方綱在其作品集《復初齋詩集》評徐青藤道:“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徐青藤的筆墨裡有大天地,不受制於現世的束縛,就如同他45歲之後的生命一般,極盡絢爛,極盡璀璨。他的百丈樹,是他的生命宇宙之樹;他的青林廬,正是他闊達遼遠幽深的宇宙世界。徐青藤的繪畫天生帶有一種“豪氣”,這份“豪氣”至今無人能模仿。但是,在品讀了徐青藤的“豪氣”之後,我們總是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噓唏”。嘆青藤悲苦的命運,息青藤這絕世才情卻未能在他的生活中滋養一朵蓮花。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擬鳶圖》

三、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不日之前,與一位從事傳統文化藝術投資的媒體人交流,我問,作為藝術品投資人的你如何辨識一件藝術品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他說,首先要看人,只有一個人具有了一定的閱歷和生活體驗之後的創作,才是最為動人的。他的創作完全是情緒的體現,而不是任何藝術理論規則的呈現。偉大的藝術家是透過自己的作品來創造理論,而不是去應和前人的理論。

我雖不完全認同他的話,但卻也道出了某些過往被人們所忽視的東西。徐渭和八大之所以在畫史中的地位愈來愈高,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們獨特的人生閱歷和生命體驗。他們的創作完全是不自覺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受一個絕對冷靜的自己所控制的。

今天的我們很難看到徐青藤創作《雜花圖卷》時的真實歷史情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徐青藤的創作始終帶著一股強烈的情緒。他天生是一個不守規矩的人,無論作文作詩作畫,都受制於當下的情緒。

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來說,大家公認的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紅樓夢》。我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不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中的任何一部,而是《紅樓夢》。或許,透過徐青藤和其作品,我大概尋覓到了自己的答案。偉大的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借嫻熟的藝術技巧恣意地流露情緒。王季遷在談中國繪畫的能品、逸品與神品時,他將有技巧又有精神的作品稱之為神品。而逸品是有一定技巧,但是更多的是精神,能品則沒有精神只有技巧。三者的地位分別是神品最高,逸品次之,能品再次之。由此可見,“精神”在繪畫藝術中的重要性。

讀藝術,同樣需要情緒。同樣的藝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去品讀,其心境是不一樣的。少年讀紅樓,讀到的是裡面的情愛綿綿;中年讀紅樓,讀到的是裡面的家族興衰;老年讀紅樓,讀到的是裡面的生命悲歌。徐青藤的繪畫不同於別家,我說,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青藤的墨戲,是一出充滿了幻滅感的《田水月》之劇。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雜花圖卷》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四季花卉圖》

讀徐渭《雜花圖卷》:少讀青藤墨淋漓,老讀青藤田水月

徐渭《花竹圖》

Tags:青藤徐渭圖卷雜花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