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知識點】古代的計時方法有哪些?這些計時計時法的內容都有哪些?

由 漢字文化講堂 發表于 娛樂2021-06-28

簡介宋於963年改年號為“乾德”,可是,在乾德三年(965)平定偽蜀國(即五代十國時的前蜀國)後,有些偽蜀國宮人被招進了宋皇宮,宋太祖發現偽蜀國宮人用的銅鏡背面有“乾德四年鑄”幾個字,十分奇怪,就召來宰相趙普,問他這是怎麼回事,趙普不能答

計時怎麼說

一、紀年

(1)干支紀年法

古代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兩兩互相配合:即甲子,乙丑……每60年一迴圈,即所謂干支紀年法。干支除了紀年外,還可以紀月紀日。比如歷史上有“戊戌變法”“甲午海戰”,龔自珍有《

已亥

雜詩》,蘇軾有《江城子·

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都牽涉到干支紀年月日。

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京洛騷然。(《馮婉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己亥之二月也。(《滿井遊記》)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晉靈公不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赤壁賦》)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崤,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崤之戰》)

古代的計時方法概說

(2)年號紀年法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正式創立年號,並形成制度,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年號除用於紀年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關於年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曾命宰相選擇一個從未使用過的年號。事先他曾告誡宰相趙普:“年號須擇前代所未有者。”宰相趙普等人遂上“乾德”年號。宋於963年改年號為“乾德”,可是,在乾德三年(965)平定偽蜀國(即五代十國時的前蜀國)後,有些偽蜀國宮人被招進了宋皇宮,宋太祖發現偽蜀國宮人用的銅鏡背面有“乾德四年鑄”幾個字,十分奇怪,就召來宰相趙普,問他這是怎麼回事,趙普不能答。宋太祖又召來翰林學士陶谷和竇儀,竇儀回答:“這面鏡子必定是偽蜀國的東西,因為偽蜀後主王宗衍曾用過年號‘乾德’(919~924年)。”)王宗衍繼位第二年改元“乾德”。太祖對趙普發怒,用毛筆塗抹趙普的臉,憤怒地說:“你哪裡比得上他!”趙普整天不敢把臉上的墨洗去,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宋太祖才叫他洗去。太祖後來感嘆道:“作相須讀書人!”宰相趙普受了奇恥大辱,從此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開啟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湖心亭看雪》)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張衡傳》)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遊褒禪山記》)

(3)廟號紀年法

指帝王死後,在太廟(封建皇帝為祭拜祖先而營建的廟宇。)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4)歲星紀年法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12年執行一周天。在此基礎上,人們把周天分為12分,稱為12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如: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離騷》)“攝提貞”即歲星紀年法。古人把天宮分為十二等份,分別名之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為十二宮(或十二次),當太歲執行到寅宮那一年,稱“攝提格(簡稱攝提)”,也就是寅年。“孟陬”即正月。

古代的計時方法概說

二、紀月法

(1)序數紀月

除一月可稱“正月”,十二月可稱“臘月”外,其餘均按二、三、四、五的序數記月。

(2)干支紀月法

上文已經申述,不再重複。

(3)時節紀月法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滕王閣序》)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三、紀日法

(1)干支紀日

上文已經申述,不再重複。

(2)月相紀日

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日。望,指農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農曆每月十六日。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朏( fěi),農曆每月初三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遙遊》)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3)干支月相兼用法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登泰山記》)

古代的計時方法概說

四、記時刻法

清方苞《獄中雜記》: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guǐ)刻。句中“晷刻”即日晷與刻漏(漏壺),是古代的兩種計時工具。在句中借指時間短暫,片刻。

(1)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十二時辰對應十二地支,每個時辰對應一個地支。

子時 23:00~1:00 丑時 1:00~3:00

寅時 3:00~5:00 卯時 5:00~7:00

辰時 7:00~9:00 巳時 9:00~11:00

午時 11:00~13:00 未時 13:00~15:00

申時 15:00~17:00 酉時 17:00~19:00

戌時 19:00~21:00 亥時 21:00~23:00

至漢代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子時)、雞鳴(丑時)、平旦(寅時)、日出(卯時)、食時(辰時)、隅中(巳時)、日中(午時)、日昳(未時)、晡時(申時)、日入(酉時)黃昏(戌時)、人定(亥時)。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孔雀東南飛》)

既同寢,夜半,客曰:“吾去矣!”(《大鐵椎傳》)

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百步見人。(《大鐵椎傳》)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羽之死》)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樓送辛漸》)

古代的計時方法概說

(2)更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具體分法是:

戌時為一更(19:00~21:00)

亥時為二更(21:00~23:00)

子時為三更(23:00~1:00)

丑時為四更(1:00~3:00)

寅時為五更(3:00~5:00)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

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3)刻

刻來自銅壺滴漏紀時的方法,漏壺的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實際時間是14分24秒)。

(4)點

古代一更分為五點,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Tags:00紀年趙普乾德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