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五代之後周興衰。黃袍加身

由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發表于 娛樂2021-06-18

簡介”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柴榮被加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

郭周是一個怎樣的人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以別於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或以柴榮之姓稱“柴周”。

郭威的父親郭簡,擔任晉王李克用的順州(今北京順義縣)刺史,後為割據幽州節度使劉仁恭所殺。

郭威此時僅數齡,隨母親王氏前往潞州,王氏在路途中不幸辭世。郭威依靠姨母韓氏提攜撫育,始得成人。

郭威十八歲時,澤潞節度使李繼韜招募兵士,他去應招,李繼韜見便收留他在身邊做“牙兵”(藩帥的親兵)。

郭威長得很魁梧,勇力過人,李繼韜很欣賞他,有什麼小的過失也經常遷就他。郭威好鬥,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

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派兵攻滅,郭威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莊宗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後漢。不久,攻下開封,定為都城。郭威幫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相。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受顧命,擁立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 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

乾祐元年(948年),劉承祐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後立柵築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

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劉承祐自繼位後,就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

乾祐三年(950年),劉承祐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企圖一舉剷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

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採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劉承祐令郭威誅殺諸將,致使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劉承祐見郭威起兵造反,便派兵抵禦。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脫偵察郭威的動向。瑽脫被郭威軍抓住,郭威叫瑽脫奏請劉承祐把李業等人縛送軍中。

劉承祐拿著郭威奏章給李業等人看,李業等都說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

他命令將郭威家族的所有成員推上刑場,這裡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新五代史》:“嬰孺無免者。”) 後漢軍在七里坡之戰大敗,隱帝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李太后(李三娘),讓太后臨朝聽政,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

隨後,突報契丹南下,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迫太后授為“監國”,奪得國政。

廣順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郭威立國後,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變後梁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

他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並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 郭威去曲阜拜謁孔廟、孔子墓,並下令修繕孔廟,禁止在孔林打柴毀林,造訪孔子後裔,提拔其為官,表示要尊崇聖人,以儒教治天下,為周王朝治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郭威在位期間,對改革累朝弊政頗有成績。免除後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餘物色”;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採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稅。以田分給現佃戶充永業 ,使編戶增加3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郭威的治國體制,是透過改革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他所進行的改革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提倡節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一,開展統一戰爭。郭威的政治、經濟改革和統一戰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節儉,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生活異常儉樸,衣食住行都很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品,珍寶就更不用說了。

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嚐盡人間疾苦,也經歷了國與家的災難,如今當了皇帝,怎麼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經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怎麼能用這種東西!”在治理國家方面,雖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謙遜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動來改變從後梁以來軍人政權的醜惡形象,他對這些有才德的大臣們說:“朕生長於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只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

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後周在很短的時間裡就顯露出國富民強的跡象,為周世宗繼續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柴榮(日後的周世宗)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 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於節儉,遺詔命令用紙衣瓦棺。”又告誡晉王榮(即柴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裡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裡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柴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範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柴榮被加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同月十七日,郭威駕崩,朝臣秘不發喪。

二十一日(2月26日 ),柴榮按照遺詔,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世祖劉崇趁後周國喪之際,自率三萬兵力,並招引遼國騎兵萬餘人,南犯潞州。柴榮聞訊後,力排眾議,決心親征 。

他率軍兼程速進,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大戰展開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斬殺其驍將張元徽。

觀望的遼軍見狀撤退。日暮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領後軍抵達,柴榮與之合力,再破北漢,追擊至高平,劉崇丟棄大量輜重,倉皇北逃。

高平之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戰後,他為整飭軍紀,斬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士,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給予重賞。

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但由於糧餉不繼,又加連日霖雨,士卒病疲,未能將其攻克。而在忻口阻擊遼軍的部隊又作戰不利,大將史彥超恃勇戰死,士氣大挫 。

六月,柴榮下詔班師。柴榮即位之初,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

五代之後周興衰。黃袍加身

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樸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顯德元年(954年)十月,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命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將禁軍整頓為一支威震鄰國的軍隊。

顯德二年(955年)三月,先派士兵及民夫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又夾胡盧河而建城壘於李晏口,派重兵戍守。四月,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向訓(向拱)、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欲收復秦、鳳、成、階四州。

七月,向訓等被阻於鳳州,戰事陷於僵局,而西征之師的軍需供應不繼,宰臣執意請求罷兵。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趙匡胤返回後,認為定能獲勝,從而堅定了柴榮的攻討之志。 閏九月,周軍大破後蜀,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至十一月,攻克鳳州,盡復四州之地。

顯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榮準備親征南唐,先派李谷統領韓令坤等十二位將軍出征 。

次年,因不贊同李谷持重的策略,改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領趙匡胤等主動出擊,取得正陽(今安徽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安徽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後因雨季來臨,留李重進軍繼續圍攻壽州(今安徽壽縣),自己則班師回京。五月,柴榮徵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柴榮因南唐援軍抵達、周軍不利,於是再度南征,大敗南唐援軍於紫金山寨,消滅唐軍四萬人,繳獲船艦數百艘及眾多錢、帛、器械。三月,壽州彈盡糧絕,向周軍投降。

柴榮隨後自下蔡回京。十一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徵南唐,攻濠州(今安徽鳳陽西北),敗唐軍於渦口。一鼓作氣,向東橫掃沿淮城柵,所向披靡。

十二月,泗州(今安徽泗縣東南)守將舉城投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唐軍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等地。

顯德五年(958年)正月,柴榮親自率軍攻克楚州(今江蘇淮安)。二月,再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三月,前往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唐軍。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進獻貢品,被迫獻上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以求罷兵。至此,淮南之戰結束。柴榮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縣六十;李璟去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四月,自揚州還京。 柴榮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遼國,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至寧州,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

之後,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位於今河北霸州境內),守將終廷暉舉城投降。至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城西南),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遼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 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縣),擒獲遼易州刺史李在欽。

同月,以瓦橋關設定雄州、益津關設定霸州。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在瓦橋關北破遼騎兵數百人,攻下固安縣。 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五月丙午日,柴榮大會諸將,準備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市),諸將均認為不可,柴榮不聽。夜間,柴榮突患疾病,只得自雄州回師。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昭義節度使李筠攻克北漢遼州,擒獲其刺史張丕旦。同月,柴榮回到開封,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命趙匡胤接任;封長子柴宗訓為梁王。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榮因病在開封萬歲殿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在位六年。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去世,柴宗訓於六月甲午日,在周世宗靈柩前即皇帝位 。

由於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政局不穩,人心浮動,謠言四起。一些忠於後周的官吏,馬上就敏銳地意識到動亂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趙匡胤那裡,指出趙匡胤不應再掌禁軍,甚至有的人主張先發制人,及早將趙匡胤幹掉。

周恭帝只是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此時,趙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緊活動。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裡,禁軍高階將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

先看殿前司系統,原來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點檢一職,由慕容延釗出任,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關係非同一般。原來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職,則由王審琦擔任,此人也是趙匡胤的“布衣故交”,與當時已經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石守信一樣,都是趙匡胤勢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這樣,整個殿前司系統的所有高階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 在侍衛司系統的高階將領中,原來趙匡胤只與韓令坤有“兄弟”之誼,當時他正領兵駐守在淮南揚州,京城中實際上只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雖然不是趙匡胤的人,但勢孤力單,無法同趙匡胤抗衡。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大臣們慌作一團。

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下午,到達了離開封幾十裡的陳橋驛。晚上,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和王審琦管好京城內外大門。

沒多久,這訊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接著,就有人開啟房門,高聲地叫嚷,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

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回京城。官修史書為尊者諱,將趙匡胤寫得無比被動。趙匡胤騎在馬上,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於是趙匡胤就釋出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敗筆是王彥升殺死了試圖組織抵抗的韓通和他的家人,給趙匡胤的和平演變塗上了後周忠臣的鮮血。王彥升就此被趙匡胤恨上了,終身沒有當上節度使。

與範質、王溥的見面比較富有戲劇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訴範質等人,當時早朝還沒有結束,宰相範質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譴將,吾輩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幾乎出血。王溥一句話也不敢說。趙匡胤見他們時,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如今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範質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我們沒有主人,如今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然後舉行禪讓儀式,但人到齊了,卻沒有禪讓詔書,翰林承旨陶谷從袖子中拿出一份,於是就用了這份詔書。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為國號,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後趙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受禪後,降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被諡為恭帝。

Tags:郭威趙匡胤柴榮顯德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