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回鋒收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很多書法家字跡都是出出來的?

由 愙齋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6-05

簡介這種出鋒方法同樣是行筆中鋒,收筆時,向下或向左方向,逐漸提筆,使筆鋒沿筆畫的下邊緣,或左邊緣出鋒,直到筆鋒離開紙面

回鋒收筆怎麼寫

在寫書法字的時候,起筆和行筆往往更被重視,而收筆卻被忽略。也因此很多人收筆處會留下敗筆,從而影響整個字,甚至整個篇章。

關於收筆,衛夫人說過,“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蔡邕也說過“畫點勢盡,力收之”。更有什麼米芾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先放下人們對這些言論的解讀,來看看收筆的方式。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

收筆,總的來說也就是兩種方式,不外乎出鋒和不出鋒。

出鋒的方法又有幾種,咱們分別來看一下。

有一種中間出鋒的。

行筆中鋒,收筆時逐漸提筆,使筆鋒在筆畫的中間位置出來,直到筆鋒離開紙面。比如《曹全碑》的很多橫畫都是這種中間出鋒方法。下圖紅圈裡的橫畫就屬於這種。懸針豎也是這種寫法,下圖綠色圈出的就是。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曹全碑》

再有一類是上出鋒

。這種出鋒方法,也是行筆中鋒,至筆畫末尾,按或者不按筆,隨後逐漸提筆,提筆的過程沿筆畫的上邊緣,直到筆鋒了離開紙面。所有的撇畫和捺畫,都是這種上出鋒。隸書的燕尾也是這種上出鋒的方式。下面《乙瑛碑》圈出來的筆畫,這種都是上出鋒。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乙瑛碑》

還有一種下出鋒,或左出鋒

。這種出鋒方法同樣是行筆中鋒,收筆時,向下或向左方向,逐漸提筆,使筆鋒沿筆畫的下邊緣,或左邊緣出鋒,直到筆鋒離開紙面。下面圈出的是王羲之《奉橘帖》和趙孟頫《閒居賦》裡的例子。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趙孟頫《閒居賦》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王羲之《奉橘帖》

這種種的出鋒方法都要“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的方法寫出來,不能掃出來。掃出來的筆畫太浮,沒有力感。感覺就是飄著的,是不入紙的,這就是病筆。

不露鋒的收筆方法有兩種,回鋒和直接提筆。

回鋒已經很明白了,學過書法的都懂得。甚至你查一下橫畫或者豎畫,所有教程都是收筆回鋒的。回鋒為什麼?有說為了使筆畫顯得渾厚遒勁。

篆隸碑帖都是刻石拓本,已經不是書法本身,是書法的衍生品。至於碑帖的意義,我前些天的文裡也有表達。不管是刻工的理解偏差,還是工具、工藝的限制,刻石本來與墨跡就有出入,不能體現筆跡。拓制過程又有偏離,所以篆隸的刻石拓本不足為證。秦漢簡牘,其中是沒有這種方法的。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至於楷書,雖有回鋒,但收筆卻不是渾圓的,甚至故意寫出稜角。由於米芾說過“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唐楷興,古法亡,我們也不拿楷書為例。

其實有大量的墨跡可以表現出,回鋒只是前一筆結束,繼續下一筆時的轉筆動作。下面是一幅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可由回鋒產生的軌跡,看出回鋒都是為了承接下一筆做的準備。要非說回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還真是要仔細考慮了。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

不露鋒還有一種方式,直接提起。

毛筆在書寫的時候都是鋒尖和一個側面著紙的,也就是說毛筆跟紙面的接觸面是一個近似等腰三角的面。就像下圖,筆肚到達筆畫的末端時,各部分的位置就是這樣如圖中陰影部分。A是筆尖的位置。

這時直接把筆提起來,離開紙面,筆鋒是在筆畫裡面的,不會露出來。要回鋒的話還要把筆鋒拖到筆畫外或筆畫的邊緣,再將筆鋒反轉提起。本著書法書寫性的原則,實在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趙孟頫《閒居賦》

要說這樣收筆草率、單薄,還有一種方法,可以一邊提筆,一邊繼續運筆

。直到筆尖到達B的位置,將筆完全提離紙面,結束筆畫。

這其中的關鍵是收不收得住筆,鋒尖脫出筆畫,那肯定是用筆生疏,筆不聽使喚呢。能收得住筆也是工筆畫白描線稿的要求,起筆收筆的方法在工筆線描稿上會原形畢露的。

「愙齋書法」收筆不只有回鋒,還有各種出鋒

Tags:出鋒收筆回鋒筆畫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