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印泥盒的前身,封泥,印刷,印刷,印刷盒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由 社會小知識 發表于 藝術2021-06-03

簡介由於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硃砂,之後便逐漸發展成我們現用的印泥了

印泥哪裡有賣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印泥盒,聊印泥盒之前,我們得聊印泥以及印泥的前身,封泥。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二者的歷史背景。

春秋秦漢時代就使用封泥,那時的“封泥”和如今的印泥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時搓成泥丸子,臨用時用水溼透。當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為了防止洩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起,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溼泥封上,再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這種泥丸稱為封泥,也稱為泥封。用泥丸封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

到了隋唐以後,有了很好的紙張,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簡牘也就廢止了。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也不再適用。於是,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在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由於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硃砂,之後便逐漸發展成我們現用的印泥了。 製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它的品種很多,主要有純硃砂印,其色深棕紅。有人稱為壽星。它是用漂制硃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硃砂製成的印泥,厚重沉著,非常美觀。還有純朱磦印泥。它是漂制時上層的硃砂細末與艾絲、油等調製而成。

印泥盒,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儲藏印泥的盒子。在古代,印泥盒不僅僅只是一個盒子,它還是文房寶物之一,在宋代之後出現,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箋》中將印泥盒列為專項。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內盛印泥處十分平淺。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銀、銅、鐵、象牙等多種,造型各異,雕琢精妙,可用可賞。由於歷史的原因,唐宋時期的印泥盒流傳至今已是存世不多,僅剩數十件,而明清之後的印泥盒因時間較接近我們,其量相對明清之前較多,多為銅製。而下圖便是小編有幸見到的一件乾隆款的青花龍紋印泥盒。

此印泥盒扁圓形,子母口,平底。印盒蓋繪有一隻青龍騰雲駕霧,印盒器型飽滿,造形小巧玲瓏,光潤圓滑,工藝十分考究精美,線條簡潔流暢,造型型比例協調,不論細部處理,還是整體把握,均增益有度,恰到好處,一絲不苟,殊為難得。置於文房,精緻典雅。盒底寫有“乾隆年制”款識,極具收藏價值。

印泥盒的前身,封泥,印刷,印刷,印刷盒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印泥盒的前身,封泥,印刷,印刷,印刷盒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印泥盒在古代時期是文人的文房雅物,文寶之一,有贈於朋友或知己,印泥盒也從最初的簡單儲藏具變成了一個集雕刻與書畫藝術於一身的文物,與之並列的還有墨盒。隨著收藏市場的日益壯大以及普及,印泥盒也成了眾人收藏物之一。資深收藏家甚至為一件印泥不惜赴萬里路,踏千山,最後為之一擲千金亦在所不惜。最為轟動的便是今年年初的臺北中正2018迎春拍賣會,一件清代印泥盒,當時起拍價900萬新臺幣,隨著激烈的競拍,最後的成交價為1089萬新臺幣,人民幣為239萬,由此可見其價值之高。

以上便是小編對印泥盒的有限瞭解,如有建議的小夥伴,可在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即會回覆。

Tags:印泥硃砂文房封泥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