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由 小豔兒娛樂 發表于 藝術2021-05-31

簡介朱元璋用僉派而來的役充當伺候官員個人的皂隸和直堂皂隸,本來是為了防止官吏侵漁,但是這種徭役折銀推行之後,明代的官僚群體愈加腐敗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

明代官員的俸祿,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史》中有:“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顧炎武、王夫之等人也一致認為,明代官吏的俸祿,影響官吏生活,也是造成明代政壇烏煙瘴氣、貪汙行為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王夫之曾言:“今俸入不堪,吏莫能自養。 其始也,虧替公費,耗沒祭祀、學校、夫馬、鋪遞、民快之貲以自入,而一責之民。其既也,則無所不為,而成乎豺虎矣。國家常畜數千飢鷹以牧飛鳥,猶且曰彼自有之而無待於公家,則何以為民元后耶!”

但是實際上,明代官俸不僅不微薄,甚至還是絕對的高薪,之所以說吏不能自養,這還是和明代的均徭法變革有很大的關聯,並且由此變革推動了明代賦役貨幣化運動的開端。在此,我們就從明代官俸的變革入手,一起來探究下明代形成貪汙風氣的緣由。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一.折俸鈔貶值造成的影響

根據《明實錄》記載,明代官員的俸祿在洪武四年、洪武十三年都做過調整,後到洪武二十年再次更定,稱為永制。三次調整皆為增加官俸,並且每次增加的金額都不低。

在明清時期,一個農民終年勞作可以精耕細作十畝田地,以畝產二石米計算,一年可以得到20石米。而正一品官員每年能夠發得1044石米,正七品官員每年也能夠得90石米,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四五倍之多。

明代官吏俸祿薄的說法,是從永樂朝的‘折俸鈔’開始的。朱棣為了節省國家財政開支,不斷地將官員的俸祿折成鈔,比例高達俸祿的百分之八十,導致鈔的價值急劇下降,折俸鈔變得不值錢。

以洪武十八年為例,明太祖命令戶部,凡天下有司官祿米,以鈔代給之,每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但是當時市場上的米價遠低於次,有時僅五百文一石,這樣做官吏等於變像的漲了工資。

但是在洪武二十二年在據《明太祖實錄》中記載:

“命莊浪、河州 、洮州 、岷州 、西寧、涼州 、寧夏臨洮八衛官吏,月俸每石折鈔二貫五百文,馬軍兼支米鈔,步軍則全給之。舊例邊儲皆收鹽糧及趲運供給涼州衛,商人運米二斗至倉,官給鹽一引,而每衛月糧給萬餘石, 屯軍土民又種粟麥,軍民所用皆米而已,米價減,每石至伍百文,故以鈔兼給之”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二.官員為維持生計採取的補薪措施

折俸鈔過度使用,導致永樂時期,官吏的收入急劇下降。官員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開始在體制內尋找彌補的方法,將政府發放的皂隸折成現銀以提高收入,也因此正式開啟明代官俸的結構變化。

根據明初官制,按照品級高低,朝廷會分配若干隨從皂隸,以供官員驅使,起初“取刑部笞杖囚人應役”,後便“照人戶差點”,根據黃冊所載戶等僉派。於是官員們與被僉派的隨從皂隸私下商定,將其役折成若干銀兩,交銀若干後,隨從皂隸便可以放歸故里。

當時有人彈劾著名的廉臣御史佐顧,說他私自折銀貪墨,於是在《明史》中有:

奸吏奏佐(顧佐)受隸金,私遣歸。帝密示士奇曰:“爾不嘗舉佐廉乎?”對曰: “中朝官俸薄,僕馬薪芻 資之隸,遣隸半使出資免役。隸得歸耕, 官得資費,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嘆曰:“朝臣貧如此。”因怒訴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誣之,必下法司治!

說明當時不管是廉官還是貪官,都有利用皂隸增加收入。就連身居高位的楊士奇也在所難免。不管是仁宗還是宣宗,也都認可這個事實,宣宗也決定將其制度化。

宣德年間,令隨從皂隸,系不願應當者,每名月辦柴薪銀一兩。同時也限定文武百官按照品階高低,皂隸人數的名額最多十二名,最低兩名不等。看上去只是更改和限定了皂隸的人數,實際上是一次加薪。

其中知縣所加的幅度最高,能夠享受五品官員的名額,得到四名皂隸的名額。隨從皂隸折銀之後,也變成了柴薪皂隸,每名十二兩,終明一朝不變,為養廉而設。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自宣德朝開始,官員俸給構成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到了弘治時期,柴薪和馬伕銀作為官員的工資構成已經制度化。另外柴薪只能由官吏獲得,如果是透過納銀得到的官職,則只支付本俸,不給柴薪銀。另外武官退休之後,不能領取柴薪,只能支給祖俸。缺官柴薪銀等稱為明代機動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柴薪銀是按照官吏實編徵收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官吏不編或暫缺,這部分收入就成為明代財政補漏的重要來源。

由此可見,柴薪皂隸作為各類文武官員的俸薪,已經成為一件尋常的事情,並且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援,設定不同階級的皂隸額度,形成一種汙濁風氣。

三.中央肯定折銀之後官員變本加厲

柴薪皂隸折銀之後,官員又開始進行直堂、直廳皂隸折銀。正統年間,直堂、直廳皂隸亦額派於各衙門,根據《明會典》的記載:

正統年間……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直堂皂隸各三十名……宗人府、太常寺、國子監,直堂各十名……都察院經歷司、通政司經歷司各直廳四名。戶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及各衙門司務廳各直廳二名……太常寺博士廳、典簿廳、太僕寺主簿廳各二名……各府經歷司、照磨所直廳各四名。各州吏目廳、各縣典史廳各二名。

可知直堂或直廳皂隸的分配有兩大特點,一是各個衙門都有額定的直堂皂隸名額。二是分派於各個衙門的直堂皂隸多寡不一。

根據《明會典》記載,額定的直堂皂隸名額常有改動:

今據各衙門實支及武庫司撥給實數,開列(直堂、直廳皂隸)於後。其與正統間額數同者,不過載。內閣大學士各直堂十四名……吏部直堂四十八名,戶部直堂四十七名,禮部直堂四十八名……都察院直堂四十五名……太常寺直堂十八名……凡升俸官。弘治十八年令,凡升俸官 員,除有軍功並九年考滿加升俸級者,準照今升品級僉給皂隸。其餘乞恩等項升俸者,止照原任官品撥與。

可見明代的直堂分派出現了新的情況,內閣大學士的直堂銀,如同柴薪銀一樣直接分配到個人名下。另外這二十六個部門的直堂皂隸,與正統年間的規定相比明顯增多了。

但是由於直堂皂隸是按衙門分派,與柴薪皂隸直接分派於個人名下是兩個概念。再加上各個衙門的直堂皂隸分派名額多寡不一,中央不可能作出統一的規定,所以內部因為分配直堂皂隸名額不均而出現了矛盾,甚至由此成仇。

《翰林記》中記載:“皂隸之役,出自兵部撥送。宣德間,令隨從皂隸系不願應當者,每名月辦柴薪銀一兩,說者謂出於大學士楊士奇所建議……本院直堂十五名……成化初,修撰羅倫獨不受皂隸、柴薪銀,嘗論咎楊東里之失,或謂出自君命,受之無害於義。 然或有署印互爭直堂,至成隙者有之。其視倫賢不肖,抑又遠矣。”

可知,明代各級文武官員都有柴薪及直堂皂隸銀的發放,這已經成為官員薪金的一部分。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四.皂隸折銀的推行使官吏成為高薪階級

那麼明朝官員的實際可得多少呢,當時柴薪皂隸和直堂皂隸是明朝官員額定的薪俸組成部分,但是時常會出現交相調節的態勢,每當皂隸銀提高的時候,就會透過加大折澀俸比重來降低官員俸給收入,反之就會提高俸給的本色俸比重,以提高官員的實際收入。

與普通百姓的日薪來看,普通的官吏都是按照社會各工價的平均數發放,明代的物價低廉,除天啟與災荒年外,日銀一分完全可以養活自己。與官員的俸薪相比,就更屬於高薪了,在天啟年間,一個七品的縣令可以養活三十五人,這種供養能力並不能算貧窮。

皂隸折銀給官員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是明代賦役貨幣化的開端,且規模巨大,每年都要給文武百官撥給柴薪皂隸就高達256萬兩,再加上直堂、馬伕等項,至少是金花銀的五倍以上。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五.官俸改革造成的社會影響

這對於老百姓來說不是什麼好事,而是一種負擔,“於該納稅糧三石之下二石之上人戶內差點”在應役的上中下三等戶中,人戶屬於下等,按照規定皂隸是從下等戶中僉派的。

但是折銀後,每名有十二兩,按照宣德、正統時期的市場價,十二兩白銀只能換四十八石米,但是按照宣德末來算,可以換得九十米。這就遠遠超過了下等戶的實際承受能力,所以要推行隨從皂隸折銀必須改變原來的僉派制度。 即把從下等戶中僉派隨從皂隸轉變為從上等戶中僉派。

為了獲得穩定的隨從皂隸折銀收入,官員們為了維持有穩定的收入,開始嘗試在賦役冊即黃冊之外,另立一個均徭冊,改變原來的僉派制度,當然這些只能夠偷偷進行,只好藉助里長的弊端來說事。

《明實錄》中記載:“先是徭役里長多賣富差貧,正統間,江西參議夏時建議造冊,以稅糧多寡為差,官為定其徭役,謂之均徭冊。” 里長的“量戶點差權”造成徭役僉派不公、社會破敗、百姓流離失所,都有影響。

天順元年均徭法在四川推行後,關於皂隸僉派的弊端不絕於書,天順七年,中央下令不許以均徭之名,斂取百姓銀兩。但地方官員屢教不改,中央不得不反覆重申,“其司府州縣官員,亦不許額外多僉皂隸,侵漁小民。”

均徭法推行後,“官吏裡書,乘造冊而取民財……士夫家皆當皂役……富者傾家破產,貧者棄祖離鄉”成化四年,夏時死,政府對其倡導的均徭法的評價是:“均徭之法,利害相半,行之至今,民頗不便。”雖然中央對夏時倡導的均徭法最後的定論是“民頗不便”,但因蘊涵著官員的巨大利益在裡面,故依然堅決推行,致使禁令與違法交織前行。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六.皂隸折現造成的社會影響

隨從皂隸和直堂皂隸折銀成為官員薪金的夠成不發後,官員收入倍增,但是皂隸折銀之後這部分的職能缺失,官員的個人伺候和公務役使無人處理,又該怎麼辦呢?

皂隸就是官員權力的延申,所以作為隨從皂隸和直堂皂隸有相當多的權力資源可尋。皂隸依靠官員,在《明經世文編》中有

“遂至狐假虎威,欺凌(下屬)有司,需索錢物,透漏事情。甚者說事過錢, 誆賺局騙人財物件,作弊多端,難以悉數”。

故常有皂隸“朝入衙門,暮稱富室,尋田買宅,呼婢使奴”的說法。所以這樣的美差人人都羨慕,不需要招募,不需要工錢銀子,人人都想求得一位,少的十多個,多的達上百個,官員們自然賺得流油。尤其是隨從皂隸,日日需要跟在官員身邊,可以接觸一手的資源,所以通常都是官員們信得過的好友或親戚,這也是官員們用來回饋親朋好友的一種方式。

朱元璋用僉派而來的役充當伺候官員個人的皂隸和直堂皂隸,本來是為了防止官吏侵漁,但是這種徭役折銀推行之後,明代的官僚群體愈加腐敗。歷史上被稱為,年來貪濁成風的宣德時期,皂隸折銀之後,政府招募皂隸以供驅使,但是基本不發工食銀。

但是皂隸也是人,他們也要生活,既然政府不給工資,那麼平時的開銷用度就不得不透過,敲詐勒索百姓得到。

皂隸現在是什麼官,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歷代最低,明朝官員們看過來

結論:

明太祖規定的官員俸祿,和當時的工人階級相比,並不算低薪。只是到了永樂時期,明太祖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不斷加大官員俸給中的折鈔比例,隨著鈔的迅速貶值,官吏的薪水變相降低,導致官員出現生計困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官員們在體制內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將皂隸折銀。隨後中央將這個辦法不斷制度化,從而造成明代官俸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自皂隸、馬伕等折銀後,明代官員的官俸已經成為社會中的頂級高薪,在滿足了官吏生計問題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問題的發生。

賦役改革的初心是為了能夠滿足官僚集團的自身利益,一改過去處處為民著想的風格,滿肚官員自身利益訴求,與徭役制度的最佳化毫不相干。

另外《明實錄》中記載,: “六科十三道官交章言:柴薪皂隸本為外官養廉而設。”但是,皂隸折銀在成為了官員工資的一部分之後,明代各級官員不僅沒有停止貪汙,而且有變本加厲的趨勢。之後也造成,政府招募皂隸,不僅不給工食銀,往往還需買求,造成明代吏役敲詐勒索百姓的風氣愈演愈烈。”

筆者認為,明代愈演愈烈的貪汙風氣,除了中央實行折俸鈔,肯定皂隸折銀之外,也有官吏自身的原因。官員養成的豪奢形勢消費,為自身利益想方設法謀取實質性利益。而中央對摺銀製度的支援,讓這種貪汙腐敗的方法提供了可能。

在各種低階官位折銀,不給這些官役發放工食銀的情況下,前來應試的人仍然擠破門檻,也難怪在折銀製度出現之後,便出現大規模的買賣皂隸之位的現象,同一個職位上少的競爭者上十位,多的上百位。這樣的社會風氣,也導致了官吏借用皂隸折銀的手段,賺得滿盆缽。是形成明代貪汙風氣愈演愈烈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明實錄》

《明史》

Tags:皂隸直堂官員柴薪折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