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隸文是怎麼讀隸書的?隸書是怎麼審美的?《張遷碑》的內容是什麼?

由 七書生 發表于 藝術2021-05-29

簡介《禮器碑》隸書十大經典碑帖隸書碑刻充分表現了隸書藝術特徵,隸書碑刻有三百多種,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遷碑》《華山碑》《曹全碑》《石門頌》等

隸文怎麼讀

隸書審美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張遷碑》

隸書,又稱“隸文”、“隸字”、“佐書”、“八分書”,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它始於秦興盛於漢,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的第二書體。隸書從秦代始創,經過兩漢,在楷書未出現之前,一直為通用的漢字楷模。在漢字的演進發展過程中,隸書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上承前代篆隸的一些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的書法風範。它的產生與發展,為後來的楷書、草書以及行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早期的隸書與篆書比較接近,晚期的隸書與楷書比較接近。隸書典型筆法是主筆有波磔,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結體多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厚重端莊。它美觀的字形和多姿的筆畫,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隸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 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隸書的筆畫粗細、方圓、露藏、提按、曲直、長短等運動變化,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造型古樸大方 , 莊重而寧靜。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張遷碑》

隸書中的隸,指的就是奴隸,販夫走卒,相對於達官貴人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寫字就是生活中有要事記載,如記賬,記事,寫信等。隸書的準確定義就是生活中應用字型。

篆書是昭告天下的文體,刻在碑上,器物上,頒發文書,命令的文體,所以肅穆莊重,有絕對的規矩。

隸書的筆法,不像篆書那麼嚴格,這篆書要屏住呼吸,全神貫注,才可能把筆畫粗細寫的完全一樣。而隸書不必這樣,可以很輕鬆,很自然的書寫。隸書的筆畫上下起伏,這不是故意做作的,而是自然律動出來的。除了自然的律動,有些筆畫也是有技法的,經過長久的練習才能掌握。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隸書最難掌握,其實不是蠶頭雁尾,而是那些看起來不太垂直,不太等距的筆畫和結構。不衫不履是形容隸書特有的樸拙的風格,相對於結構成熟的楷書和行書而言,隸書的結構的確常常出乎意料。可是偏偏正是這種不符合幾何,數學規範的結構,卻正是隸書迷人的地方。

楷書的結構完整嚴謹,就好像一個人的服裝儀容都很整齊,而隸書因為沒有那麼規範,筆畫看起來不那麼嚴謹,結構看起來不完美,好像衣服鞋子都很隨便,隨意那樣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曹全碑》

而造成隸書這樣隨性自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它從篆書中解放出來,但尚未完成楷書嚴謹規格的過渡字型,這樣的字型,像後來的魏碑一樣,有了楷書的基本形式,但尚未完成整個演變過程,有了楷書的基本形式,但卻尚未完成整個進化,因此必然有一種樸拙,天真。

出人意料的筆畫,字形與結構,這就是隸書,最重要的特色!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禮器碑》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隸書十大經典碑帖

隸書碑刻充分表現了隸書藝術特徵,隸書碑刻有三百多種,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遷碑》《華山碑》《曹全碑》《石門頌》等。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氣者。

《史晨碑》

《史晨碑》,典型的廟堂正體,刻寫具精,八分披拂,裝飾意味極濃。由於這類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學思想的整體籠罩,呈現出情理交融,文質彬彬的審美風範。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禮器碑》

《禮器碑》,書法瘦勁寬綽,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如干將莫邪,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於平正中,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各老成持重之大成。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張遷碑》

《張遷碑》,詞旨淳古,隸書朴茂,字型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併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張遷碑樸拙博大,雄強圓厚,保持著早期漢隸樸拙博大的氣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體現漢碑雄強一路的作品。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曹全碑》

《曹全碑》,靈動飄逸:這一類碑刻縱逸飛動、筆勢開張,左右分馳,極盡其勢,“雖規短整齊,一筆不苟,而姿媚卻自橫溢,此類漢碑直接由簡帛書法演化而來,在筆法上充分吸取了漢簡的靈動韻致,刀不掩筆,注重筆墨書寫意味的傳達。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乙瑛碑》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

清楊守敬評:“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翁方綱)雲:‘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這正講出了該碑的微妙處。臨寫此碑要特別注意波畫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筆處的逆勢不能形跡外露。如“蠶頭”的逆勢形跡向上作側鋒外露,就流於了唐隸“蠶頭”起筆側露的庸俗風氣。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華山碑》

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毀於地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額篆書“西嶽華山廟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書”字樣。《華山碑》是漢碑隸屬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書風朴茂古拙又圓轉流動;用筆豐滿中和又波磔明顯,為書家所推重。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石門頌》

《石門頌》,此摩崖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執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鮮于璜碑》

《鮮于璜碑》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內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如佩刀貫甲的大漢將軍,頗具陽剛之壯美(尤其是碑陰)。《鮮于璜碑》的書法藝術地位,可謂是上乘秦漢,下啟魏晉,在漢隸中獨樹一幟,古樸、雄壯、稚拙於一爐,堪稱書蒹眾美。《鮮于璜碑》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具價值,最具影響的名碑。對於書法的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示作用與廣闊的再創造空間。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衡方碑》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字型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緊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白很少,但又毫無侷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說:“足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矣。”清姚華《弗堂類稿》跋此碑說:“《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何紹基稱其“方古中有倔強氣”。此碑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楊守敬說它“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西狹頌》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

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四字,額右下方為《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圖》是對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對西狹碑文的生動補充,是瞭解和研究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寶貴遺蹟。其左是正文,後面是題名。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漢隸之美,自在率性,不衫不履

Tags:隸書筆畫楷書張遷碑漢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