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維知書法】骨法洞是什麼意思?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新書體

由 維知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5-28

簡介魏碑字,又稱魏碑體,是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書體,它主要見於當時的石刻(如摩崖、墓誌、碑碣、造像記等)

骨法洞是什麼意思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詳細的來聊聊魏碑。

魏碑字,又稱魏碑體,是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書體,它主要見於當時的石刻(如摩崖、墓誌、碑碣、造像記等)。

由於北朝元魏時期極盛,所以又稱之為“北魏體”,簡稱為“魏碑”或叫“北碑”。

它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時期的石刻書法。北碑石刻不僅僅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們學習魏碑書體的楷模範本,許多魏碑石刻書法的技法之妙,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它書體不能比擬的。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我們先來講魏碑的類別及其藝術特點

一、魏碑書體的類別:魏碑書體大略可分為摩崖、墓誌、造像記、碑碣四種

。直接刻鑿于山崖石壁的文字渭之摩崖;為後人撰文刻石埋入墓穴渭之墓誌;造像附題的銘文渭之造像記;刻碑記事渭之碑刻。當時北朝提倡石刻,而南朝禁立石刻,故有“南朝重尺牘,北朝重石刻”之說;北朝石刻數以萬汁,南朝石刻屈指可數。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1)北魏時期的摩崖

北魏時期的摩崖甚多,風格迥異,體態多變,著名的《白駒谷》,此為方筆摩崖。雲峰山、天柱山的《鄭文公上、下碑》、《論經書詩》、《觀海童詩》,雍容敦厚,嚴謹寬博,此為圓筆摩崖。《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是尤為著名的圓筆摩崖。

摩崖石刻書法有開張、自然、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給人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感受。

摩崖石刻因取勢于山崖石壁,恰如繪畫中的大寫意。書家可精於法,暢於懷,注於情,運用腕,臂、全身之力,或蹲或站,人筆揮灑,或延伸,或跌宕,任其自然,加之刻工就勢配合,其效果骨血峻宕,氣勢宏偉,拙厚皆有異態。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2)北魏時期的墓誌

墓誌是埋入墓穴,為亡人“紀其德行功績”的一種石刻,人們稱其為“墓誌銘”。墓誌始於漢末,北魏時期墓誌尤盛。傳世的著名墓誌非常多,諸如《張黑女墓誌》、《崔敬邕墓誌》、《司馬悅墓誌》等等。

墓誌石刻書法藝術雖統屬北魏風貌,但是從章法、筆法、結構、韻味、整體的藝術效果來分析,都與摩崖石刻不同:摩崖石刻氣勢宏偉,結體開張,筆法人起大落,與山林壑澗融為一體;

墓誌石刻一般為方形,體積較小,結體多方正而疏朗,方正中寓以變化

。有的多用方筆,有的多用圓筆,有的兼備方、圓。有的精美絕倫,體兼隸法而不嫌其古;有的古意盎然,沉奇而不粗獷;有的變化多姿,跌宕有致而不失法度。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3)北魏時期的造像記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是我國信奉佛教的一個重要時代,如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的雲岡石窟,河南的嵩山等地大造佛像,刻於佛像旁的文字說明為造像記。造像記書法以龍門石窟古陽洞造像記《龍門二十品》為代表。

《龍門二十品》中當推其首是前四品,即《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

《始平公》雄強茂密,氣勢洞達,粗不板滯,厚不臃濁,血肉豐美,使轉斫折,且陽文鐫鏤,古碑罕見;

《楊大眼》結體豐厚,落筆如鷹隼攫拿,氣充力沛;《孫秋生》行筆豐實,結體較扁,盡其隸意;

《魏靈藏》在隸楷之間,用筆舒展飛宕,奇姿雄態。

《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造像記的精華,它有著極其珍貴的書法藝術價值。龍門造像記書法藝術屬於方筆範疇,它代表著魏碑書體的時代特徵,是北朝石刻書法的典型風格。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4)北魏時期的碑碣

北魏時期的著名碑刻頗多,面貌也各不相同。《魏太武帝東巡碑》、《大代華岳廟碑》、《嵩高靈廟碑》,這三個碑刻的書體代表北魏初期的面貌,結體奇肆,隸法森然,溯其源流,是漢代《鮮于璜碑》、晉《王興之墓誌》、南朝《爨寶子碑》的蛻變,

是由隸轉楷的雛形代表作。

《暉福寺碑》、《吊比干碑》,結字寬博,隸法雖存,實含秀靈,開隋代名碑《龍藏寺》的先河。《敬使君碑》雖已泯化古法,隸意猶存,結體勻稱,用筆圓含。《張猛龍碑》是北碑書法中的珍品,康有為評其為“正體變態之宗”。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二、魏碑書體的藝術特點:

康有為在尊碑、倡碑的思想下,對魏碑字做了精闢的探討和總結,對魏碑字的藝術特點、總體精神、用筆、結字做了高度概括,提出了魏碑書體的“十美”:

古今之中,惟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南碑有之。

誠然,康有為出於推崇碑學,對魏碑的評論,似有過激之處,但是為了儘快矯正“館閣體”毫無生氣的積弊,大聲疾呼地推崇倡導,也無可厚非,

而且這“十美”也較全面地總結了各個不同時期的摩崖、墓誌、造像記、碑碣的藝術特點

,對研究魏碑的書風,推動魏碑書體的學習頗為有益。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書法藝術和其它形態藝術一樣,都遵循著古質今妍的變化規律,當它發展到極為妍美之時,其效果不免顯得單一、呆板。美的表現方法的運用日趨程式,往往會使藝術生命衰頹,審美的逆反心理使人們追求稚拙、自然,簡樸的美,這大概是清代中期倡導碑學的實質原因吧。

對於康有為提出的“十美”,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認識:

第一,整體氣勢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精神飛動。

整體氣勢美。魏碑書體重氣勢,重魂魄,魏碑書體有大丈夫氣,有古秀之姿,這是為後世書家所公認的。康有為在論魏碑的“十美”中將魄力雄強,氣象渾穆,放在“十美”之首頗為恰當,他道出了這“十美”總的精華,無論是摩崖的壁窠大字,碑碣、造像記中的字,或墓誌銘的小字,大都呈現出豪放的氣勢,偉雄的奇姿。尤其是康有為稱之為方筆極品的《龍門二十品》,

雄強之勢恰如松柏之蒼雄,鐵石之凝重,武士之剛健,是這種古拙之美的代表。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整體氣勢的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並非專指魏碑書陣中的方筆一類,圓筆、方圓並用的作品也是如此,魏碑圓筆,結體端莊而豐滿,用筆戟骨於內,強調空間洞達,突出了整體上的氣象渾穆。

方筆峻雄,圓筆渾穆,這兩者共同構成了魏碑的特點,即魄力雄強之中寓渾厚之氣,氣象渾穆之外溢雄強之感。

書貴勢險,復歸平夷;魏碑體的精神飛動是在險峻、端莊、凝重的基本點上出現的自然變化,端莊而不矜持,凝重而不刻板。清代包說:“北魏字有定法,而出自在,故多變態……。”

第二,筆法美:筆法跳越,點畫峻厚,骨法洞達,血肉豐美。

筆法跳越首先要講筆畫的曲澀之功,澀中求曲,多曲成線,如詩詞的平仄,音樂的旋律,有強烈的節奏感。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點畫峻厚。雄強斫轉為筆峻,力沛骨強為筆厚。

點畫峻厚是學習魏碑書體必備的形質之功。

骨法洞達。書法的骨法洞達與謝赫畫論的骨法用筆同為一轍。強調力,強調骨,強調渾凝之氣,強調筆與筆之間的空間洞達。疏而不顯凋,密而不顯稠。

血肉豐美就是點畫強骨豐肌,“骨強則血肉生焉”,豐而不腴,瘦而不瘠。

康有為對魏碑體筆法幾個美的因素的探求,無論筆法跳越也好,點畫峻厚、骨法洞達也好,所以能有如此美的質感,是因為書家全以力出,全以神運。有力方能厚,有力方能澀,有澀方能曲,有曲澀之功始能跳越。

筆法跳越,結體多姿,始能精神飛動,興趣酣足。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以《鄭文公上碑》為例,下圖“人”字,雖然只有兩筆,卻氣象渾穆,骨法洞達,疏而不凋,神完氣足。左撇有露鋒之意,起筆先起後伏。行筆再起再伏,多曲成線,顯而易見;捺筆大膽開合,長足定勢,著力中含,

澀筆圓渾,精神飛動,富有端莊之感。

再看“之”字,筆畫不多,第一筆定向,第二筆筆法絞轉,有弧向,起伏多變,如鋼絲檸絞,筆與筆之間,疏朗豁達,

最後一筆大膽延伸,穩橫定勢,雍容大雅。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再以《龍門二十品》為例,如《賀蘭汗》中的“覺”字,是方筆一類的魏碑體,全字雄奇角出,點畫峻厚,堪稱是強骨豐肌。結體變方為縱,

更突出了峻雄之勢。

全字上半部分密中見疏,筆劃豐實並有曲澀之力,峻點適向有神,故能在峻厚中有跳越之態。“冖”部取側勢以加活氣,下半部“見”字如武士側臥,右撇翹足,左邊豎彎鉤如膝蓋前拱,有力頂千斤之勢。

第三,結構美:意態奇逸,興趣酣足,結構天成。

康有為總結這幾美,當然也包括結構美在內。結構美和全碑的整體美、筆法的點畫有互相依存的關係。

魏碑結構的藝術特點,就是重動態,重自然,重意象。

自然才會有奇逸之美,自然才會出興趣酣足的味道,自然才會有天成之趣。無論魏碑體擘窠大宇或墓誌的小字,在結構上都突出了重自然、尚天趣的特點。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如《嵩高靈廟碑》是北朝初期的魏碑體,書體似隸非隸,是隸轉楷的雛型書體,筆法多出自隸法,泯去波磔,有凝重峻厚之感。結體以隸法端方為基礎,或扁或長,或大或小,或縱或斂。體態多變。“真”字由方變縱,“而”字由扁呈方。“靈”字未知隸法結體而破勻稱,

對比強烈,空間參差突出。

“受”、“命”結體近似楷法,捺筆波磔上挑,全從隸書。書家以深邃的功力,任情恣性,縱橫馳騁,細品每個字,趣味無盡?有天成之美。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可以肯定地說,魏碑的結體都給人以遐想和再創造的餘地。無論是先書丹後鐫刻的名碑,還是以刀代筆的無名之作,結構都多姿多型。

魏碑書體在我國的書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極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對後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魏碑體的形成在北朝經歷了新生、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過程。其新生之時,古氣盎然,姿態奇肆,天真罄露。到了完全成熟之時,姿態精美嚴謹,變化自然而不失古意。歷代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都對魏碑書體做過不同的探討,從中汲取了極豐富的養分。特別是清代,“倡碑”的狂風吹散了“館閣體”帶來的單一呆板的書風,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為書法藝術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今天,魏碑書法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上面我們總結了魏碑書體的類別及其藝術特點。下面我們再談談魏碑書體的學習方法:

一、選好臨摹範本

要學好一種書體,首先要選好範本(選帖),這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魏碑體類別繁多,又是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過渡書體,從北魏初期的《大代華岳廟碑》、《嵩高靈廟碑》到它末期的《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雖屬於一代風格。但具體面貌差距很大。從著名石刻到民間一般以刀代筆的造像記、墓誌銘,優劣又極為懸殊。所以,學習魏碑體,首先要選好範本。

應從較為平正的碑刻範本入手

,可先寫方筆的造像記。因為寫魏碑必須寫方筆,寫方筆就最好臨《龍門二十品》,特別是《始平公》。寫方筆必須將筆毫鋪開,萬毫齊發,訓練腕力使轉提按的功夫,培養氣質。然後由平正方折再達圓絞,練習魏碑圓筆一類的範本,例如《鄭文公碑》、《觀海童詩》、《石門銘》等等,由此上溯篆、隸。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在廣泛學習魏碑書體的過程中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主見。這個主見對於廣泛汲取是非常重要的,

在廣博上要精取,以己之長擇一、兩種重點學習

,其他輔之,不要博而不精,亦忌死守某一範本臨寫。近代書家康有為,以摩崖之長風靡海內外。梁啟超學碑刻、墓誌書法而自成一家。

二、怎樣寫方筆魏碑

寫魏碑必須寫方筆。方筆魏碑一般指《龍門二十品》,除此之外,《白駒谷摩崖》、《張猛龍碑》、《石夫人墓誌》等亦屬於方筆一類。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方筆險峻,以骨力勝,重氣勢,重茂密

。康有為主張寫《龍門二十品》要四指爭力,萬毫齊發,方能達到魄力雄強,點畫峻厚,是有道理的。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說:

作方筆書,須頓筆下按,使筆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隨毫外拓,勢如以刀削木,其跡自成稜角,故曰:“方用頓筆”又曰“方筆外拓”。……外拓者,墨精聚於點畫之邊界,如筒之有壁,其勢外現,外現則雄峻而多血。

寫方筆魏碑,除小楷或核桃大的字外,一般不要用過小的毛筆,長鋒中楷或大楷較好用,書寫前,要把毛筆全部泡開,

站立書寫,懸腕懸肘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起筆:懸筆側鋒,外露稜角;行筆:落筆成稜角,隨即捻管外旋,主毫由側轉正,主毫居中,萬毫齊發,主毫、副毫各司其事;收筆:筆盡勢收,提筆向右下,穩健回鋒。起、行、止筆力中實,勿求其妍。方筆主按,按中有提,

掌握好提按的辯證關係

,始能達到筆健而有力度。

方筆行筆主慢,筆過處宜凝重,轉折處用側管搶鋒,疾而穩健,努書即折,直接了當。

三、怎樣寫圓筆魏碑

魏碑方筆重力度,魏碑圓筆猶重力度。

魏碑字的方、圓筆筆法是辯證的筆法關係,有它形態對立的一面,又有它相互依存的一面,不是異法的對立,是轉露為藏、破方為圓的變化關係。方筆主頓,頓中有提;圓筆主提,提中有頓,頓而不提則死,提而不頓則浮。

如果從學習魏碑書法的順序來講,可以先寫方,後寫圓,由方轉圓,亦方亦圓

。先寫魏碑的方筆,鍛鍊以腕鋪毫,以力寫字,鍛鍊方厚、翻折的頓挫之功。再轉入圓筆,執行由頓轉提,筆畫由散轉聚,轉處由翻轉絞,筆鋒由露轉藏,泯去稜角,提取渾穆。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魏碑的圓筆不同於隸書的“蠶頭”有跡可尋,也不同於唐楷工整的起止有筆可見。魏碑圓筆有的起筆見筆,有的卻是起筆無跡,止筆無痕,法潛其內,情溢其外的。所以,一個學魏碑字的人,只寫魏碑的方筆或只寫魏碑的圓筆都是偏於一隅,將來在創作的變化上都要受到侷限。

《書法精論》雲:

“作圓筆書,須提筆上升,使筆毫由散而聚,墨液點隨毫內含,勢如以錐畫沙,其跡自能泯其稜角,故曰圓用提筆,或曰提筆中含。”又說:“圓用提筆,然提而不頓,如鳶斷線,其失也飄,飄則力無所用。”

寫魏碑圓筆須提筆上升,使群毫由散而聚,“散”指的是鋪毫,“聚”指的是筆毫的攏抱;“散毫”則應該是“力散”,而不是落筆為散,“聚毫”也是指的“力聚”,先由“力散”,而後提筆“力聚”,筆毫環抱執行。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魏碑字無論方圓筆都要強調“力量”

,這是線上條中反映古拙美的必備條件,它包括著運筆的全過程,要求寫魏碑字的人有紮實的懸肘懸腕的能力,平心凝神,心神率臂,臂率肘,肘率腕,腕健指轉,其跡如繩相絞。這種求力度,渾穆圓絞的筆自然會泯滅方筆的稜角,在一點之內,衄挫的變化隱現在內含之中,在一畫之間,鋒杪的起伏多變,這種有“力度”的起伏形成多種“曲”狀。這種曲澀多變的線條都使人產生高古、洞達、渾穆、質樸美的感受。

方圓筆的頓中提、提中頓在筆畫執行中是辯證關係,任何書體都有提、頓,尤其是講求方峻、渾穆,強調力量的魏碑字。提頓的互用是在氣沛腕強、心領神會的基礎上產生的,不是信筆而來的。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

,筆法當然是最主要的,特別是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要提高水平就非講求筆法不可。所以我們前幾篇就詳細的講了七種筆法的運用,可做參考學習。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四、魏碑字的結構

大家知道,魏碑書體的結構變化是很大的,“北碑字有定法,而多出之自在”。其所以如此,有兩方面的原因。從縱向發展來看,在北魏文化發展的百餘年中,其早期粗獷的書風逐步成熟,日臻完善,到北魏末期,其書體結構十分精美而頗有氣勢。從橫向比較來看,魏碑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比如北朝的摩崖字(包括北齊、北周時期),

結構大起大落,延伸跌宕的變化極大,無定勢,無定向,形成了獨特的魏碑摩崖字的風格

魏碑系統中的造像記、碑碣、墓誌與摩崖字比較起來,由於書寫面積的限制,又多屬記事、祭祀亡人,非抒情之作,雖然字形也多變化,但不像摩崖字那樣任性恣意。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如果將魏碑字的摩崖、造像記、碑碣、墓誌歸納起來,它的結構形體大致可分為

“斜畫緊結”與“平畫寬結”兩個型別

。如《張猛龍碑》等為“斜畫緊結”的型別,變橫為縱,內緊外放。《龍門二十品》的《魏靈藏》、《楊大眼》、《孫秋生》亦屬此類。《鄭文公上、下碑》等為“平畫寬結”的型別,結體寬博,雍容大度,氣象渾穆,是“平畫寬結”的典型代表。《石門銘》是魏碑的名作之一,它和《鄭文公碑》同屬於圓筆魏碑,但結體上則迥然不同。《鄭文公碑》以整飭見長,《石門銘》則取勢縱逸,布白疏宕,確有飛動之勢。

我們試將魏碑字與唐楷字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魏碑字結構多樸拙,開張,多見險勢;唐楷字結構多妍美,勻稱,法度井然。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最後我們再來講講寫魏碑字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點:

一、要講求“氣勢”

。寫魏碑字,無論是方筆還是圓筆,都要把氣勢寫出來,五指齊力,萬毫齊發。這涉及到枕腕、懸腕、枕肘、懸肘的問題。兩寸以內的字,可以懸腕枕肘。寫兩寸以上的字最好是懸腕懸肘,為了審勢運力的需要,

最好站起來寫

。徑尺的字,要用腕、肘、臂以至全身之力方能奏效,否則,難以寫出神采和氣勢。

二、要儘可能地追求“形似”

。在臨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在臨摹實踐中,

很容易出現板滯、浮薄的現象

,開始寫方筆魏碑時,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但不可停留在板、薄的水平上。形態易寫,質感難求,要注意體會,併力求把魏碑的方峻、渾厚、力度、飛動的精神面貌寫出來。

搞懂魏碑的這幾個特點和寫法,就會覺得簡單明瞭豁然開朗

三、寧拙勿巧。

魏碑字是一種出自古意,雄強多姿的書體,拙中見美。它恰似嶙峋的山石、蒼松翠柏,

以樸拙自然為尚

。若以妍美的筆致寫魏碑是歧途,是彎路,是事倍而無功的徒勞。

四、要溯本求源

。學任何書體都要求源,北朝的碑版刻石是學習魏碑字的本源。自清中晚期以來,由魏碑而變化出新的書家不勝列舉,如康有為、趙之謙,張廉卿、李文田等,他們的傳世作品可供後人來學習。但是,寫魏碑直取清人的成果,不追北朝,這不是上乘的主見。我們不能捨棄魏碑的源而擷取清人的流。還有一點是不宜學“新魏體”這樣的美術字。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Tags:魏碑圓筆書體墓誌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