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通明心理:人到中年,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由 北京通明教育 發表于 藝術2023-01-30

簡介當一個人聽從內心的聲音有勇氣打破舊有人格面具,去嘗試發展新的人生使命就會煥發新的生機

7到24種人格是什麼

通明心理:人到中年,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伴隨著《健康中國2030》國策的推進,近兩年創投圈和很多一線大佬都積極佈局心理健康領域,一些急功近利的廣告動不動宣稱年薪30萬:成為心理諮詢師吧!

但作為一個入坑十年的人的體會是,想通成為心理諮詢師來發家致富真的很危險且漫長——如果初心不是熱愛。

如果熱愛,就算敗光家底也會覺得值得,並且毫無怨言不計回報的願意投入時間感情。

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項研究說諮詢師中大約有75%的人因為自己遭遇的人生困惑,因為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來療愈,從而走上心理諮詢師之路。

作者本人也從中年危機開始,真正找執業的樂趣和存在價值。本文專門來討論如何識別和應對“中年危機”。

什麼是中年危機

首次提出“中年危機”概念的應該是榮格吧。他在1912年37歲的時候和弗洛伊德徹底決裂,並經歷多邊戀情和婚姻動盪,處於人生低谷。(也有一說是1957年40歲的埃里奧特·傑奎斯(Elliott Jaques)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一次會議上首提此概念。1965年10月他在《國際精神分析雜誌》(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以《死亡與中年危機》(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為題刊載,終於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至此“中年危機不可避免”的觀念,從傑奎斯的學術論文跳進了流行文化的領域。

中年危機,從廣義上來講是這個階段的人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此時人們通常會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走過一半,已經是上有老下有小,不上不上的尷尬階段;

開始對死亡產生焦慮和人生意義開始進行反思。人們的症狀可能包括宗教覺醒、濫交、突然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對健康和外表的過分關注,以及保持年輕的“強迫性嘗試”。

榮格認為人一般在三十五至四十歲時危機會到達巔峰。也有人認為中年危機主要不是由一個人的生理年齡,而是心理年齡決定的。

一個充分了解自己和人生髮展各階段任務的人則會平穩過渡。無論男女均有可能遭遇中年危機,這也是一個人自性化路上的必經之路。

榮格後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現他的大多數病人都能很適應社會,且有傑出的成就。遭遇中年危機是新的人生使命,提示你該去整合自己的

人格面具和陰影,找到自己的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了。與自己的夢中情人anima或白馬王子animus良好溝通,則能安全的度過中年危機。

榮格將人生分成:幼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幼年期到青春期是逐漸發展自我情結,青年期是發展和繁衍。中年到老年則是逐漸地失去意識。榮格認為幼年期和老年期都是無意識,因此,他從醫生的角度認為老年人是會逐漸失去意識,人生的首要目標是健康。

榮格坦白地說,弗洛伊德的理論更適合年輕人,對中年人的心理疾病是有限的。因為弗洛伊德的理論側重於從生物學角度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動不動就要上溯到祖宗三代,對於經受社會文化薰陶的中年人並不適合。

新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E.Erikson)把人一生的心理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

1。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0~1歲)

2。 自主對羞怯和焦慮(1~3歲)

3。 主動對內疚(3~5歲)

4。 勤奮對自卑(5~12歲)

5。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20歲)

6。 親密對孤獨(20~24歲)

7。 繁殖對停滯(24~65歲)

8。 自我整合對失望(65歲至死亡)

其中前五個階段應歸屬於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即性本能)發展階段,而後半生則是榮格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對應的階段。即人在成年之後的心理發展過程及其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參照下李孟潮新書《自命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一表,詳細指出後三個階段對應的情結或陰影,找到自己的情結和陰影,即可實現該階段的發展使命。

榮格認為人生每個階段必都有其使命和意義,也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對化解中年危機最好的方式是多關注自己的內在世界,人生的節奏到了下午了,不能再用早晨的方式來對待了。中年人應該適當地放下自己的過去,給自己一個再出發的機會。

中年危機也是人們識別自己人格面具,打破僵化思維從而尋找未知自己的契機。這個過程(覺悟)越早到來越好,覺醒越早,那麼剩下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了。中年人需要逐步放棄扮演自己人格面具的努力,放下執著反過來發展我們人格中其他更貼近自己天性的東西。

那麼什麼是人格面具呢?

人格面具理論認為,一個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個側面,或者人格在時間線上的一個截面。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段的心理表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沒有過去和將來。“此時”他用了這個人格面具,過去和將來,他可能會用別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具有與人格相同的結構和內容,它由各種心理元素構成,是知、情、意的統一,有自己的人格傾向和人格特徵,如需要、動機、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等。

每個人的人格往往具有多樣性。榮格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儘量發展自己人格的各個方面,達到人格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回到曼陀羅的中心。當一個人聽從內心的聲音有勇氣打破舊有人格面具,去嘗試發展新的人生使命就會煥發新的生機。這個使命往往就是以往被自己忽略、壓抑、處於弱勢地位、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

在整個青少年時代,人們對物質的興趣更大,對社會的評價也更在意;而“中年危機”之後更容易被感性的東西打動。

榮格說過“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

“中年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是我們的一道人生分水嶺,人此時會開始向內看並自省,開始追求生命的意義。

當人卸下了他以往用來逢迎社會的刻板面具,聽從自己內心召喚的時候,他會重新變得朝氣勃勃、精力充沛,成為一個富於創造力和自發性的人,而不再是按他人標準行事的二手的人。

在當一個人從生命週期的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時,自性的一些新的和適宜的方面就會變得活躍起來,並且要求得到表現;這一內部程式賦予了人生的後半段一種與前半段大不相同的性質。前半段主要關心的是生物的和社會的事務,而後半段則是文化的和精神的事務。

人有兩個目標。第一個是自然的目標,即生育和保護子女;這其中包括了金錢和社會地位的獲取。”只有當這個目標達成之後,新的目標——“文化的目標”——才可能達成。

因此,中年危機多發生個體內部覺醒的第二階段,不管是身體物理年齡,還是心理年齡,那都是內在的聲音才提示自己的過往,違背了自己的心意,為別人眼裡的自己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

因此,認識自己至關重要。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也是刻在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有同樣的感悟:

“我除了知道自己無知這個事實之外一無所知。”

縱觀榮格一生研究,夢佔了相當大的主題。夢也是榮格和他的無意識溝通的主要媒介。心理分析的入門必讀書《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是榮格晚年的著作,更不要提《紅書》、《黑書》了,基本上是他後半生的療愈筆記。

夢無所遮蔽,我們只是不理解它的語言罷了。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的和沒有扭曲的產物。夢是啟迪,是人潛意識在努力使整個心靈更趨於和諧、合理。大多數危機都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只是意識覺察不到而已。夢能夠洩露這一秘密。

申荷永老師講課的時候也多次提醒我們記夢,留心夢中來自無意識的啟示。在李孟潮老師的新書《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裡也提到:

之所以自我要與夢境所相連,是因為:其一,所有原型都藏蹤於夢境中,尤其是自性原型;其二,夢境開創了超越白日生活、超越世俗生活的心靈宇宙空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和夢境本身就具有修復機體和心理的功能,是人體自帶的心理醫生,可以在夢境中發現它正在修復、正在工作的心理衝突是什麼。所以,通過了解、探索系列夢,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安排、調整自己的心理療愈。

一個人在對自己的情結、原型、客體——自體關係、心理——社會衝突瞭解清楚之後,相當於他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充分的心理體檢,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身體有充分了解後,他才知道自己在鍛鍊中應該重點鍛鍊發展的運動是什麼,在什麼運動中容易受傷。

但是體檢並不直接等於療愈的全部,它提供了療愈的基礎,這個基礎是透過理解自己、瞭解他人、理解社會,從而對自己、他人和社會都具有接納的態度。在接納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改變他人,從而改造社會。

最後,中年危機大機率是每個人早晚都要經歷的危機。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外表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內心早已是驚濤颶浪後的安寧和平靜了。那麼恭喜你,離榮格所說的“自性化”又近了一步。前進的每一步的都在覺察,都會增加我們人格的力量。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又看起來什麼都沒有改變。

自性化簡單地說就是成為你自己,做真實不虛的自己。當做真正符合自己天性,內心熱愛的事,做起來便會得心應手,毫不費力。所謂的工匠之心,坐忘沉醉之中,其中必有熱愛所在。

中年危機之後,人們將由——也就是榮格所說的從第一目標-自然的目標,轉向第二目標-文化的目標。在人生後半段的歷程中,也是成熟人格能夠發揮力量的時候,這也是我學習榮格心理分析之後,相互驗證的心得體會。

祝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平安順遂、安然渡過人生每一個階段。

Tags:榮格人格中年自己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