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博物館與大都市|王戰:博物館反映城市文化深度、廣度和厚度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3-01-29

簡介因此,上博就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寫照,具有海派文化特色,並在無形之中教化著城市中的人們,讓他們在逛博物館的過程中漸漸變得更加儒雅,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

如何看待中國瓷器

【編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館開館70週年的日子,70年來,這座博物館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經歷了怎樣的融合與互動,博物館在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中有著怎樣的責任當擔?上博這座文化地標,在展現城市文化積澱,打響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見證和講述著歷史,更在於它為未來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在上博70週年之際,澎湃新聞推出“愛上博物館”專題,講述“博物館與大都市”、“博物館與都市人”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見證歷史,望見未來。

博物館與大都市|王戰:博物館反映城市文化深度、廣度和厚度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曾在上博的“江南文化講壇”中講授大運河與江南經濟,他認為正是江南經濟的發展給江南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文化與經濟密不可分。同樣,博物館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水平,也正是因為上海對文博事業的重視,使得“魔都”更具城市魅力。

在王戰看來,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是城市精神的寫照。因此,上博就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寫照,具有海派文化特色,並在無形之中教化著城市中的人們,讓他們在逛博物館的過程中漸漸變得更加儒雅,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

澎湃新聞:您曾在上博“江南文化講堂”中擔任主講嘉賓,如何看待江南文化與江南經濟之間的關係?

王戰:在我看來,江南文化離不開江南經濟,千年江南經濟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經濟的繁榮源於“四水”航運,即大運河、長江、江南水網和海運。之所以強調“四水”經濟,是因為傳統時代的經濟發展,水運最經濟,這帶來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也提供了江南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中國江南農耕社會中,農忙之外的農閒時間給了手工業發展空間。江南發達的手工業既為江南文化提供了經濟基礎,又不斷豐富了江南文化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江南手工業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創意產業。因為無論是刺繡還是瓷器,手工品都必須有文化內容的參與與創作。

澎湃新聞: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去它的博物館,如何理解博物館與城市之間的關係與影響?

王戰:只有講清城市文化才能理解城市精神。我認為,文化就是用不同形式表達人類的記憶,並將記憶固定下來,而表達文化的地方往往是城市。

文化又分為寫實文化與寫意文化,博物館就屬於前者。寫實文化尊重事實,從文字開始到用史書、地方誌等將事實如實記載,並鐫刻在人類的記憶中。不過,這樣的方式還是比較抽象,到了近代,博物館透過文物收藏展示使得人類記憶的呈現方式更加鮮活。

所以,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一個載體,是城市精神的寫照,實際反映的是國家和城市人民的精神。

澎湃新聞:上博和其他城市博物館相比,有哪些上海獨特的城市印記?

王戰: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連線,也反映了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博則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寫照,是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匯聚古今中外的文物收藏,特別是在“外”這方面,陳設展品來自很多愛國華僑和國外友人的捐贈。

其實,上博最大的特點在於不僅僅是展現上海當地的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作為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的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等世界知名博物館,應該是等量齊觀的,我覺得這是上博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澎湃新聞:上博如何反映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並影響城市裡的人的?

王戰:上海是個“大碼頭”,上博既反映了它所在城市文化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也反映了城市精神與品格。而且,上博不僅僅是簡單詮釋上海的城市精神,還起著一種教化作用。人們透過參觀博物館,可以在無形之中感受到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文化的含量,真正領悟到上海的城市精神。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上博對上海功德無量。

實際上,博物館和文博事業起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教化作用,特別是對上海城市中的人來說,最大的影響在於“儒雅”。上海的契約精神是一方面,隨著上海市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需要有個逐漸變得儒雅的過程,在精神層面上得以提升。

澎湃新聞:“魔都”上海的城市魅力如何在博物館方面得以體現?

王戰:對城市與博物館來說,一方面城市要重視博物館建設,另一方面博物館要真正體現城市精神和文化,兩者互動才能體現城市所具有的魅力。

上海因其魅力而得名“魔都”,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體現在建築、演藝、競技、美食等方方面面。這其中,文博事業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認為上海是當代的“文博之都”,不僅有民間收藏還有專業收藏,可以說佔據著中國收藏界的半壁江山。

澎湃新聞:一座博物館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上博和上海這座城市之間共同的精神文化核心是什麼?

王戰:上博從文化層面反映了整個上海70年來走過的歷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它是一種精神寫照。

上博和上海共同的精神文化核心在於“包容創新”。我認為在創新方面,上博還可以再向前一步,比如透過數字技術等打造“數字上博”,讓博物館不再受空間和場地限制。上博可以將一部分展覽放到線上,讓更多人有機會在家就能逛博物館,也激發他們未來到線下逛上博的興趣。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博物館是不是城市發展水平的一個表現?

王戰:我認為兩者之間有相當大的關係,因為無論是博物館的收藏、收購還是展示,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博物館與一個城市的實力、影響力和吸引力有著正相關關係。

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中,特別是上博建成後的70年,不僅是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也是上海經濟的發展過程。而上海之所以可以快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這也帶動了文博事業的發展。

上海在對待文博事業方面是非常用心的。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事是,當年上海浦東在開發陸家嘴時,保留了位於商業價值極高的中心綠地中的一幢百年老宅建築。這就是被譽為“浦東雕花樓”的陳桂春住宅,又名吳昌碩紀念館,也是陸家嘴唯一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依然矗立在周圍的一片林立高樓之中。

總之,上海不僅具有經濟實力,而且作為文博之都也非常看重文博事業。我相信在新時代,上海的文博事業和上博都會越來越強,使上海這個城市更加具有文化魅力。

博物館與大都市|王戰:博物館反映城市文化深度、廣度和厚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ags:上博博物館文化城市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