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青未了 | 吃剩飯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藝術2023-01-19

簡介於是,爺爺奶奶喊我去他們那裡吃剩飯就成了我的習慣,奶奶或爺爺站在村口眺望我放學回來的身影也成了我珍存至今的記憶

常吃剩飯有什麼不好嗎

文 | 李志聯

青未了 | 吃剩飯

我一直有個沒說出口的想法:可以把能否吃得下父母的剩飯做為衡量一個人孝與否、孝深淺的標尺,簡便易行。

至少於我,是吃得下父母的剩飯的,不僅父母的剩飯,在祖父母生前,祖父母的剩飯也經常吃,不僅吃得下,還吃得很坦然、很幸福。這裡面,既有以前生活水平低、物質不豐富、不忍浪費食物等客觀因素,更有心理上的融合感、親近感。

記得在我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爺爺奶奶與我們分家後搬到老屋後面的一處空院子裡住,他倆習慣早睡早起,每次吃飯時間都比我們早。於是,爺爺奶奶喊我去他們那裡吃剩飯就成了我的習慣,奶奶或爺爺站在村口眺望我放學回來的身影也成了我珍存至今的記憶。說是剩飯,其實沒有一點剩的意思,熱乎乎的一大碗或多半碗,上門漂著誘人的芝麻香油,有時還帶著荷包蛋和難得一見的肉塊,比母親做的飯菜可口多了,我當然願意吃。

後來,我到鎮上讀初中,放學比小學時晚了不少,但奶奶或爺爺依然會站在村口等我,香噴噴的剩飯在鐵鍋裡面蓋著呢。再後來,奶奶因病去世,爺爺跟著伯父和我們家輪流吃住。家裡有了好吃的首先送給爺爺,飯菜也是先給爺爺盛好端過去,然後我們才吃。只要是我在家,爺爺有了吃不完的好飯菜,還是習慣喊我過去吃,一直到我參加工作、結婚成家,多年不變。

記得婚後在老家小住,妻子偶然看到我一邊吃著爺爺的剩飯一邊談笑風生,大覺詫異。只是,習慣成自然,孝心已入髓,我不覺得吃老人的剩飯有啥不妥。知道了來龍去脈後,妻子也就默默同意了。

青未了 | 吃剩飯

耳濡目染,後來我的兒子也繼承了“吃老人剩飯”的家風,能夠坦然吃下自己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剩飯了。在老人住院時,兒子也知道幫助我買飯餵飯、清理便盆了。

常見一些人在酒桌飯局上自詡如何如何孝順、每次回家買多少多少禮物等等,而照顧父母衣食住行的細節、父母內心的感受卻鮮有提及。其實,心誠為孝、盡心為孝,最好的孝順是不給父母臉色,苦樂與共、融為一體,而不是父母年老後連吃飯的碗筷都分得一清二楚,東西一放就萬事大吉。

當然,科學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吃得下父母的剩飯雖然可做為中華孝道的一把標尺,但也宜有個前提,那就是父母患有醫生要求必須分餐單食疾病的另當別論。

作者簡介:李志聯

,筆名牧心。散文《母親的紅腰帶》榮獲中國金融工會“第一屆金融文學獎”,散文《村人漫記》入選《2012中國散文年度佳作》,出版有散文集《有一種情懷叫唐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理事,菏澤市作家協會理事,菏澤市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於農行菏澤市分行。

壹點號山東金融文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ags:剩飯父母爺爺吃得下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