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嶧縣三公祠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藝術2023-01-06

簡介嶧縣運河古渡的萬年閘北側,有個三公祠建築群,祠堂裡供奉明代官員舒應龍、劉東星、李化龍的塑像,號稱“三公”

山加自己的己是什麼字

嶧縣三公祠

邵明思

山東省棗莊市以嶧城區古邵鎮為中心的棗南地區,在明清兩代隸屬兗州府嶧縣。

嶧縣運河古渡的萬年閘北側,有個三公祠建築群,祠堂裡供奉明代官員舒應龍、劉東星、李化龍的塑像,號稱“三公”。他們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為什麼享受民間香火和世代民眾的頂禮膜拜呢?因為三公為國為民辦實事,辦成了神仙辦不成的好事,所以在人民的心目中,三公不是神仙而勝似神仙。

明代萬曆年之前,嶧縣境內沒有運河。從微山湖口韓莊鎮到臺兒莊古城,是一條近百里長蛇形的盆地,到處是盤根萬年的茅草荒,是坑坑窪窪的蛙子汪,素稱“魯南四湖流域洪水走廊”。每遇黃河決口,洪水氾濫,棗南一帶是首當其衝的重災區。這一方民眾受盡水災之苦,談水色變。農民的汗珠子落地摔八瓣,辛辛苦苦的耕種鋤田,好不容易盼得莊稼成熟,豐收在望,眼看著糧食來到嘴頭上了,突遇一場洪水全都泡湯。棗南農民吃不飽,穿不曖,挖來野菜連根煮,砍回鮮柴帶葉燒一一是貧苦家庭真實的生活寫照。

嶧縣三公祠

《明史》記載:“明中葉,雨潦大作,黃河大決口,洪水衝淤汶上、呂梁、徐沛運道,漕船阻滯”。原從徐州至下邳200裡的運河河道被泥水淤為平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總理河道的專家型官員舒應龍奉命開展治理工程。舒應龍鑑於徐邳段運河己廢,根據地理形勢和水流走向的特徵,他因地制宜,大膽提出運河改道的工程方案,獲得朝廷允准。舒應龍在微山湖口經韓莊、萬年莊、臺兒莊至下邳直河口開挖新河。在嶧縣珈河的河道上加深加寬,東西200裡全線貫通,與京杭大運河接漕。舒應龍率10萬民工奮戰4年,嶧縣段運河能夠行船。1599年,欽令都御史劉東星相繼擴建運河。劉東星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寬河漕,扭彎取直河道,為了控制水流量,便於行船,又在巨梁橋建石閘,在德勝、萬年、萬家莊建3個草閘。劉東星平時生活樸素,簡省節約,“敝衣疏食”。擴建珈運河,最初計劃用錢120萬,當工程完成十分之三時,僅用錢7萬。他吃往都在工地,和民工同甘共苦,因操心過度,積勞成疾,染重病在身,便請求離職休息。但是,皇帝屢次下旨慰問而挽留,還為他特建花園亭臺,讓他安心休養。劉東星帶病操勞,最後在治理河道的工地上以身殉職。1604年,都御史李化龍任河道總理,繼續舒應龍、劉東東星未竟工程。李化龍重點對珈運河的河道復加拓展,建壩修堤,置郵點,設兵站等一系列的浩大工程。繼而,遵循劉東星建草閘的成熟經驗,建成了比較正規的“嶧縣運河八閘”,即韓莊閘、德勝閘、巨梁橋閘、萬年閘、丁廟閘、頓莊閘、侯遷閘、臺兒莊閘。接著,又在嶧縣八閘的各閘外圍開挖月河圈,整體工程配套成龍。《嶧縣誌》記載: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從珈運河經過的官方運糧船達7700餘艘。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喧囂中,縴夫的勞動號子與棚歌漁火,動靜交織,晝夜不息。

舒應龍、劉東星、李化龍;“二龍一星”接力奮鬥,十萬民工、挑夫出大力,流大汗拚搏12年,從韓莊鎮至邳州段運河二百六十里,既可航船運輸,又可灌溉農田,化水害為水利,基本上避免了洪災。

三公的功德,載入史籍,後世敬仰。

舒應龍,字時見,旌德四都人,十八歲中進士,主要職務任貴州巡撫,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協理京營戎政等。因總理河道有功,加封太子太保。

劉東星,字子明,直隸州沁水縣人,進士出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湖廣右佈政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在“立法平糶、解救災民”成績顯著,在開河圍湖、修築橋樑等重要工程中“鞠躬盡瘁”,最後累死在治水工地上。

李化龍,字于田,長垣人,文武全才;登進士,年剛二十歲授職嵩縣知縣,縣中大治,升任南京工部主事,提拔為右僉都御史,繼任巡察遼東,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四川巡撫、兵部尚書等。“開通黃河之功,對漕運渠道永遠有利”。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3)年,山東總督楊錫紱治理運河,駐點萬年閘。他體貼民情,順應民心,帶頭捐獻俸銀,並號令下屬官員及船家、富商集資,興建“三公祠”,以紀念功臣。

民間傳說,黃河決口,洪水漫延,棗南地區淪為數以百計的一片片小湖泊;所以,農民下田幹活都說“下湖幹活”,直到而今仍然這麼說。最有諷刺意義的是三公祠建築在龍王廟的遺址上。據說,老百姓信奉神龍治水的教條,興建龍王廟。不料想一場洪水把龍王廟衝得蕩然無存,只存下“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的調侃歇後語。所以,運河人家不信龍神信三公,在龍王廟的廢墟上改建三公祠。

三公祠,是以三層堂樓為中心,供奉三公的塑像。是一處有門樓、腰樓、廊房的串樓及婉轉九曲的幾十間瓦房星羅棋佈,類似迷宮的建築群。蒼松翠柏、國槐、榕花、垂柳掩映其中。三公祠座落於萬年閘北的河堤上。後人為紀念楊錫紱,又在三公祠西建“楊公祠”,並配建關帝廟、大王廟。兩祠的東西跨度為440米,南北寬180米,佔地面積7。9公頃。三公祠既是船家、商人,善男信女祈求平安,燒香禮拜的祠堂,又是督河官員、護航駐軍、管閘官員、挑夫人等辦理公務的行政機構所在地。也是陸地上快馬交接,傳遞公文與資訊的(萬年驛)驛站。三公祠是融緬懷先賢,供奉香火,觀賞風光,辦公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場地。

新中國成立後重新治理大運河,開挖伊家河,建立勝利渠及一支溝、二支溝等6條支渠,棗南水鄉,呈現一片綠洲。

昔日的三公祠,歷經百年滄桑,久己消失,只留下民間記憶。進入新世紀,地方政府大興土木,重建三公祠。

三公祠是大運河文化序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3000裡大運河航道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公治運的敬業精神,歷久彌新,堅定棗南人民艱苦奮鬥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新常態繼續昇華,發揚光大。昔日,素稱“洪水走廊”的嶧城區古邵鎮,而今變成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在運河古渡開發紅荷綠香白蓮藕生產基地,成為華而實的生態觀光遊覽休閒區。舊時,“地瓜乾子當細糧,糠菜樹皮填肚腸”的棗南人家,而今是“精米細面肉魚蛋,一天兩酒家常飯”。古邵鎮藉助四百年不斷流的大運河黃金水道區位優勢,最佳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現己發展成為棗莊市第一號糧倉。

壹點號書山邵明思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ags:三公運河東星棗南舒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