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由 瀚墨雲橋 發表于 藝術2023-01-06

簡介用留白來表現光,除了緣於對意境的極致追求,還因為繪畫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中國古代繪畫多用於宣紙和絹帛,與水墨相結合塗抹出的光芒,顯然過於濃重與粗拙,而留白的運用,則會留下更自由更輕盈的想象空間

中國傳統國畫太陽怎麼畫

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太陽似乎並不重要,尤其是在古代水墨畫中幾乎看不到太陽。

太陽的存在,偶爾會以光影的形式表達,雖然一直以來,光影都被認為是西方繪畫的專利,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水墨畫是排斥對光影的描繪的,古代中國畫家可能並未意識到光影的存在。

古人很少表現光的原因,真的是由於他們對自然界沒有科學的認識,沒有嚴謹的透視和推理能力嗎?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早在漢朝就有了“立竿見影”的說法,另外還有“波弄日光翻上棟,窗含煙景直浮空”“低昂黃金盃,照耀初日光”“戈船破浪飛,鐵騎射日光”等諸多描述光影的詩句。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在中國水墨畫中,也很早就有對光的描述與運用。

東晉顧愷之說:“山有面則北向有影”已經涉及到了明暗受光關係。清代龔賢的《龔半千課圖畫稿》中又說:“陽者日光照臨處,山背石面也。”同代丁皋也直接對受光關係進行了描述,“凡天下之事事物物,總不外乎陰陽,以光而論,明日陽,暗日陰。”對物象的受光關係以陰陽的概念來詮釋。

這說明,光影元素早已存在於中國畫之中,只是相對沉澱的更為深沉罷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的一個強大優勢是擁有極為靈活的灰調子,墨分五彩,墨以濃淡的漸變就能呈現光的方向,但古人並不那麼畫,因為古人不懂素描,古人表現光線相背時也用線條的虛實。

眾所周知,中國畫是線的藝術,無論畫工筆重彩還是水墨寫意,都離不開“線”的表達,“線”是中國畫獨特風格的標誌,物象的空間塊面也被抽象的點線所取代。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文人畫興起之後,更是將這一抽象因子運用到了極致。在文人畫家的眼裡,物象的真實形態,已不十分重要,所有畫面裡的物象,都是抒懷遣興的工具。對於冗繁的東西(包括太陽)能捨則舍,絕不過多的表現,簡約成為主流審美標準,從而也使中國水墨畫在世界藝術的苑叢中顯得卓爾不群。

中國畫對光影的表現,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感覺來發揮,而留白,就是中國水墨畫表現光的方式。

清代華琳在《南宗抉秘》中提到:白,即是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雲霧空明處……以之做天、做水……做日光,皆是此白。

中國水墨畫中的光,透過留白來實現,水和天也是。

但留白並不是不著一筆的絕對空白,“墨即是色”,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留白也可以是一種構圖法,即以無相表意象,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水墨畫中的“太陽”去哪兒了?

中國古代畫家並不直接將看到的景物照搬於紙上,而是先將其轉化為個人感受,再透過情感發酵揮灑而出。於是,畫竹非竹,而是畫竹的蒼勁,畫柳非柳,而是畫柳的婀娜,畫雲非雲,而是畫雲的卷舒……太陽,即便有也多會被雲海遮蔽,這樣才更顯縹緲、虛無的意境。

還有一種解釋,古代以水墨為陰,以日為陽,故不能存在於同一幅畫中。

也因此,畫月亮的才比較多吧!

用留白來表現光,除了緣於對意境的極致追求,還因為繪畫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中國古代繪畫多用於宣紙和絹帛,與水墨相結合塗抹出的光芒,顯然過於濃重與粗拙,而留白的運用,則會留下更自由更輕盈的想象空間。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

以“無窮之趣”表達出的氣韻、力度、傳神,才是古代畫家真正的意趣所在,因而,當自然界的“光”與“似與不似”的繪畫理念相遇時,就誕生了獨具東方審美氣韻的寫意之光。

Tags:水墨畫留白光影物象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