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支架手術那些事兒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12-28

簡介1977年9月16日,一個值得銘記的偉大時刻終於到來:另一位德國年輕醫生安德魯斯·格魯恩茲用自己精心製作的導絲和球囊,在一位前降支(冠狀動脈的一支主要血管)狹窄80%的病人身上實施了手術,這是全世界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也就是後來眾所周

支架是搭橋手術嗎

「本文來源:北京郵電大學出版」

冠心病被稱作“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並且年輕化的趨勢。而具有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可重複等優點的心臟支架手術的開展,無疑給眾多冠心病患者帶來了新生。全世界也因此每年增加170萬“支架人”(2008年中國這一數字大約為18萬)。

這裡,讓我們來聊聊支架手術的那些事兒。

冠心病是供應我們心臟血液、營養的冠狀動脈出現了硬化、狹窄,導致血流不暢、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而支架手術就是在我們的大腿根或者手腕上切一個小口,然後透過血管穿刺技術,把支架放入我們的冠狀動脈裡面,然後在合適的位置把它釋放出來,“撐”起狹窄的血管,從而恢復冠狀動脈的供血,達到改善症狀、“起死回生”的目的。

這種治療冠心病的思路和方法,也許大家早已習以為常,然而,1929年,當年僅25歲的德國醫生威爾納·福斯曼勇敢地在自己身上做出這個實驗的時候,卻不為世人所理解:他在自己左胳膊上切了一個小口,透過靜脈系統,把導管送進了自己的右心房,然後又走到放射科,自拍了一張證明導管在右心房的照片。這一劃時代的創舉,開創了心臟介入手術的先河,幾十年後(1956年),他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在當時,他的舉動被認為是荒唐無稽的——被迫停止了心臟科的工作,改行當了一位泌尿科大夫。

20世紀50~60年代冠狀動脈造影技術的成熟,為心臟介入手術的開展迎來了曙光。1977年9月16日,一個值得銘記的偉大時刻終於到來:另一位德國年輕醫生安德魯斯·格魯恩茲用自己精心製作的導絲和球囊,在一位前降支(冠狀動脈的一支主要血管)狹窄80%的病人身上實施了手術,這是全世界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也就是後來眾所周知PCI手術(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經典原型。2個月後,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年會上安德魯斯·格魯恩茲報告了世界上首批4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的臨床結果,他的報告猶如一道閃電,震驚了整個心臟學界。而且,這些首批接受治療的“幸運的病人”在術後10年進行了冠狀動脈造影的複查,其冠狀動脈仍然通暢得接近完美。不能不說,這4位病人很好地配合了這位心臟介入手術的先驅,共同譜寫了一段醫學史上的佳話。

在安德魯斯·格魯恩茲醫生開創性工作的鼓舞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在全世界範圍內如雨後春筍,蓬勃地開展起來。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一些手術併發症和球囊成形術的弊病開始出現。排除血管破裂、血管夾層這些與手術操作相關的併發症以外,手術后冠狀動脈高達30%~50%的再狹窄率成為突出的問題一在這些再狹窄的病人中,很多需要再次手術,甚至是緊急外科手術。 1986年世界上第一枚“白膨脹”冠狀動脈支架被成功植入人體,與僅僅球囊擴張相比,這種支架可以顯著地降低術後冠狀動脈的再狹窄率,減少球囊擴張手術的併發症。因此,它的優越性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20多年來,形形色色的新型支架層出不窮,在材料、形態、釋放技術方面不斷進步,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比如,從金屬裸支架到藥物塗層(洗脫)支架,較好地解決了第一代金屬裸支架支架內的再狹窄問題,將再狹窄率降低到了3%~10%。所謂藥物洗脫支架就是在支架表面塗有一層含有藥物的薄膜,支架植入體內後,支架表面的藥物會緩慢地釋放出來,從而抑制血管內膜的增生,保持血管的通暢。2002年,歐洲率先批准使用藥物洗脫支架,到2004年底,藥物洗脫支架已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有超過80%接受心臟介入手術的病人均植入了藥物洗脫支架。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呈現“三分天下”的態勢:藥物治療、介入支架、外科手術三足鼎立。藥物治療是所有治療的基礎,而介入治療和外科搭橋手術則針對不同的病人,各得其所。介入手術創傷小、見效快,解決了大問題!其缺點是支架本身,尤其是藥物洗脫支架植入後病人需要嚴格抗凝半年以上,否則支架內會形成血栓,導致再狹窄。而外科搭橋手術療效確切、作用持久、血管再狹窄率低,是一種經典可靠的治療方法。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都曾做過這種手術。

但是,無論是介入支架手術還是外科搭橋手術,都是“治標不治本”。它們如何一個“管道修理工”,透過“清淤”或者“架橋”,暫時疏通了血管,恢復了血液供應,改善了病人的症狀。但若手術後仍不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那麼,新的隱患還會不斷產生,管道還會淤積,我們的心臟又將會現新的問題……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至關重要。

Tags:支架手術冠狀動脈狹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