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由 淺談歷史風雲 發表于 藝術2021-10-27

簡介楓涇古鎮區建築多為明、清風格, 均具傳統江南粉牆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後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後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

五山屏風牆 觀音兜 是什麼構件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楓涇鎮成市於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鎮,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元末明初時與浙江的南潯、王江涇、江蘇的盛澤合稱為江南四大名鎮。 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楓涇鎮就南北分治,以鎮中界河為界,南屬浙江嘉興,北屬江蘇松江。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楓涇古鎮區建築多為明、清風格, 均具傳統江南粉牆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後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後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為觀音兜和五山屏風牆。廟宇建築多為宮殿式。古民居建築群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列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古鎮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明代建的瑞虹橋,坐落於虹橋河口,清康熙初在此發生過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工人罷工運動”的“虹橋血案”,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該事蹟的記載及陳列,並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聖堂內為此立了案碑。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俱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鎮內的畫館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楓涇古鎮。

上海歷史文化古村鎮之楓涇古鎮,歷史上素有吳越名鎮之稱

楓涇古鎮。

Tags:農民畫古鎮金山丁聰楓涇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