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由 鼠嘴 發表于 藝術2021-10-14

簡介【名人事蹟】兩袖清風的于謙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大清官于謙在擔任兵部侍郎時,有一次他從河南迴京,身邊的人勸他按當時官場的風氣,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進京給朝中的權貴送禮,以便求得庇護和重用

姓解的有多少人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獨家:河南三門峽:地坑院景區牆壁刻圖騰百家姓一字排開供遊客檢視

【姓氏起源】

相傳在遠古黃帝時代,以常為姓的古人相當多。當時黃帝有兩個大臣,是兄弟二人。一個叫常儀,黃帝命他佔月。他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制訂了中國第一部曆法,稱為黃曆,是我國曆法始祖。另一個叫常先,黃帝命他為大司空和風后一起主管獵牧。他們使我們的祖先由獵牧轉為畜牧,是開創我國畜牧業的始祖。他們的後代就以他們的名字為姓,奉二人為常姓始祖。

另一來源認為,常姓是以封地為姓。《元和姓纂》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後來武王之弟周公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今河南、河北一帶)。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有封地之制,衛康叔有一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後來,秦國滅掉了衛國,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地為氏姓常的。

【全國的分佈】

常姓早期發源地是江蘇、山東兩地。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隋唐時期,常姓分佈陝西、福建兩地;宋代,常姓遷徙於江蘇、浙江、湖北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遷居到臺灣地區及新加坡等地。今日常姓以黑龍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常騫:三國江原人,以清尚知名。學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常惠:西漢太原人,是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漢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常倫:字明卿,號樓居子,明代散曲家。曾官至大理寺評事。其代表作品有《寫情集》、《常評事集》等。

常志美:字蘊華,清朝時期傑出的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他精通波斯文,潛心研究宗教哲學。後來由他開創的學派發展成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常任俠:乳名復生,原名家選,字季青,安徽潁上人。現代著名美術史家、作家。著有《漢畫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中國舞蹈史》、《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史》等著作。

【姓氏文化】

中國姓氏有多少

中國的姓氏錯綜複雜,因此到目前為止共有多少姓氏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資料,先秦時期的姓氏書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儘管其中有些姓氏沒有流傳下來,但絕大部分都使用至今。

到了兩漢以後,出現了很多新的姓氏和由少數民族漢化的姓,這大大豐富了我國姓氏的數量。唐代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了293個姓;唐代中葉人林寶編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個;宋朝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別收的姓氏為2255個和2568個。此外,明朝人陳士元所著的《姓觿》一書,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撰寫的《續文獻通考》,收錄姓氏4657個。到現代人編寫的《中國姓氏大全》收錄姓氏5600多個,《中國姓氏彙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國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收錄12000多個。

隨著姓氏數量不斷增加,我國的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我國實際使用過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約有20000個。

【名人事蹟】

知足者常樂

從前,有一個書生名叫常樂。他年過三十,卻是孤身一人,平日裡只能靠賣字畫度日。

有一年的臘月,風雪漫天,寒氣逼人。常樂此時身無禦寒衣,家無隔夜糧。拿幾張字畫去賣。最後也沒賣出去,他只好沿街乞討。這天傍晚,他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前面有座小石橋。於是,他便彎腰來到橋下。正好,橋下有一個火堆,火苗剛剛熄滅,還有熱氣呢。常樂趕忙把冰涼的雙手伸到火堆旁邊。他一邊烤著手,一邊自言自語地說:“知足了!知足了!有這點熱氣我就知足了。”

此時正好有一位辭官還鄉的大人從此處經過。他聽到橋下有人連說“知足了,知足了”,不禁一愣。這位大人想:“我居官多年,貪得無厭的人見過不少。只是這以苦為樂、滿足自勉的人見得不多。”於是,他吩咐家丁把橋下的人叫上來。常樂見到大人先施一禮,接著吟起詩來:“十年寒窗苦讀書,家境貧窮親友無。學生心中無奢望,冷天見灰也滿足。”

大人一聽,十分感動,說道:“你一個飽學詩書之人不應終日為飢寒所慮。這樣吧,我請你到我家當一名教書先生,不知你意下如何?”常樂一聽,馬上回答說:“大人,常樂我能得到溫飽就足矣,願為大人教誨子女。”大人感慨地說:“易知足者,常樂也。”後人便有“知足者常樂”一語。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姓氏起源】

樂姓源於春秋時的宋國,是宋國王族的後裔,發源於河南商丘。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立的,本來這個地方是封給武庚的,但是由於武庚叛變,後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河南商丘封給了微子,並且封他為宋公。後來,宋戴公之子公子謨(字樂父)的後代,又以公子謨的字為氏,於是就出現了“樂”這個姓氏。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魏、楚三國所滅,後人奉公子戡為樂姓的得姓始祖。

【全國的分佈】

樂氏源於春秋時的宋國,跟後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一家人。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十國時,樂姓始大批南遷到湖南、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明初,山西樂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等地;明清兩代,樂姓除進入西南外,還遷居到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如今,樂姓尤以浙江、河南兩省居多。

【姓氏名人】

樂毅:戰國時趙國靈壽人(今河北省靈壽縣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三國時魏國曹操名將。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後跟隨曹操討呂布,攻張繡,戰袁紹,多次立戰功。後來曹操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

樂韶鳳:字舜儀,明代全椒人。博學能文,謁太祖於和陽,從渡江,參軍事。洪武三年授起居注,累遷至兵部尚書,與中書省、御史臺、都督府定教練軍士法。撰有《迴鑾樂歌》39章,《洪武王韻》16卷等。

【姓氏文化】

祭祀天地

古代統治階級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儀式稱“封禪”其中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合稱封禪,即祭天地的儀式。

封禪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至少不晚於齊桓公時代。它最初是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進入階級社會後,開始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愚弄、欺騙百姓的工具。封禪儀式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這是因為泰山為五嶽之長,稱為岱宗,離天近,因此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儀式,以報答天之功。

進行“封”之後還要到泰山腳下的小山——梁父山、社首山等山舉行祭地的儀式,稱為山禪。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而且各朝各代也不一樣。

【名人事蹟】

樂樂樂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姓樂名樂樂的書生考上了狀元。有一天,皇帝坐早朝,想要接見新科狀元,就叫太監喊樂上來朝見。太監傳旨道:“樂樂樂(le)上殿!”可是過了片刻,下面也沒人答應。太監想到樂還可讀yue,於是又傳旨道:“樂樂樂(yue)上殿!”可還是沒人上來。

這時旁邊一位老太監自恃學識淵博,小聲說:“樂,要念yao。”太監恍然大悟,忙又改口叫道:“樂樂樂(yao)上殿!”可還是沒有人上來。皇帝龍顏不悅,道:“這是怎麼回事啊?”這時主考官上來稟報:“新科狀元的姓名要讀樂(yue)樂(le)樂(yao)。”太監趕緊照此傳旨,語音剛落,新科狀元樂樂樂就樂顛顛地跑了上來。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姓氏起源】

于姓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廣韻》記載,周初,周武王大舉分封諸侯,把自己的兒子姬畏叔封於邘國(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人姓了邘,有的人則去邑旁姓於,稱為于姓。

另一支源於北魏時的萬忸於氏。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姓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又復于姓。

【全國的分佈】

河南泌陽縣北部一帶原是古於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于姓的發源地。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播遷到山西、安徽、陝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于姓大舉南遷於東南廣大地區;隋唐時期,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望族;宋時,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到了清代,于姓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如今,于姓尤以湖南、陝西、遼寧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於公:漢代東海肆(今山東省鹽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於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

于吉:一作幹吉,琅琊人(今山東膠南),東漢末期的著名道士。所著的《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志寧:字仲謐,京兆高陵(今屬陝西省)人,唐代官吏。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永樂19年,于謙考中了進士。曾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職。

【姓氏文化】

于謙祠于謙祠在北京市東城區西裱褙衚衕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成化二年,憲宗皇帝(即朱見深)特詔追認為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18年時又將其改諡“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于謙祠被廢。清光緒年間于謙祠又被重新修建了。

于謙祠坐北朝南,東邊為于謙的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掛著寫有“熱血千秋”的一塊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裡面供有于謙的塑像。1890年,抗擊八國聯軍的愛國集團——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2003年,有關部門又進行了修建。這也是自光緒年間于謙祠復修過後,近百年來的首次修繕工作。如今,于謙祠已成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名人事蹟】

兩袖清風的于謙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大清官于謙在擔任兵部侍郎時,有一次他從河南迴京,身邊的人勸他按當時官場的風氣,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進京給朝中的權貴送禮,以便求得庇護和重用。于謙擺了擺手,並舉起兩袖笑笑說:“我帶有兩袖清風!”

于謙就這件事還特意做一首題為《入京》的絕句:絹帕蘑菇併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的一、二句是說,絹帕、線香、蘑菇原來是民間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土特產,只因為官吏徵調搜刮,倒使人民遭殃了。三、四句中的閭閻是指古代平民居住的里巷的門,常代指平民百姓。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無論何時還朝,我什麼物品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進京朝見天子,免得百姓說短道長。全詩生動地反映了于謙不巴結權貴,為官清正的高尚品質。

後來,人們便用“兩袖清風”一語來形容為官清廉的官吏,有時也喻指清苦的文人學士。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姓氏起源】

傅姓是以地名為姓氏,源於傅說。傳說自從盤庚把商都遷到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盤庚之後的兩個商王都是庸人,使商朝又衰落了。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的時候,國勢衰微。武丁即位後他雄心勃勃決心治理好商朝。平時他很少說話,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一位聖人,聖人說賜給他一個佐政賢臣叫說(音同越),讓賢臣代他說話。這位聖人還介紹了那位賢臣的面貌特徵。

夢醒來後,武丁請人畫了說的影象,命令群臣四處尋訪。大家找了許久,終於在傅巖(在山西平陸縣東南)的地方找到這個叫說的人。臣子把說請到殷都,武丁一看,果真是夢中聖人所說的那個人。武丁同說關門長談三天三夜,二人極為投機。後來武丁拜他為相,讓他代自己管理天下。因這人是在傅巖找到的,後又代天子說話,所以人稱他傅說。傅說執政以後,殷商又興旺起來,武丁也成了“中興明主”,傅說成為古代有名的賢相,傅說的後代就以其伯為姓,奉傅說為傅姓始祖。

【全國的分佈】

雖然傅說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陸縣以東之地,但是其得姓則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國傅姓最早的發源地應當是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漢晉之際,傅姓人是以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為遷居地,爾後便東遷移居河北、山東等地;魏晉南北朝之際,傅姓大舉南遷;唐宋時期,傅姓遷入到福建、廣東等地。如今,傅姓主要分佈在山東、湖南等省。

【姓氏名人】

傅毅: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著有《七激》、《迪志》、《舞賦》等作品。

傅山:字青主,別號有公它、公之它等,陽曲人,明清大學問家。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併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註》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國三年女試狀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女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為東王楊秀清政務上的得力助手。

【姓氏文化】

清河堂

“清河堂”源於後魏傅永的故事。史稱傅永是清河人,字修期,勇力過人,20多歲,才開始發奮讀書,對經史尤為注重,文筆頗佳,曾為崔道固城局參軍。以父母老,在家侍親十數年。晚年為長史,封清河男(屬小國,不足五千戶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皆為男),屢次抗齊有功。孝文帝稱讚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傅永80歲時仍能騎馬射箭,官至平東將軍、光祿大夫。熙平元年83歲的傅永卒死。死後被加封為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傅氏後人認為,傅水的清河男是皇帝所封,因此就以“清河”為堂號。

【名人事蹟】

傅琰殺雞取證

“傅琰殺雞取證”的故事源於《南史·傅琰傳》。相傳在南朝時期,傅琰為山陰(今紹興市)一名小縣令。有一次,有兩個老漢為爭一隻雞上堂告狀,傅琰讓他們拿出各自的證據。可是兩人爭吵不休,都說雞是自己的。

起初,傅琰很是生氣,為了這麼點小事兒就來告狀,簡直是荒唐透頂,真想把他們都趕出去。可是他又一想,我這個當官的,如果連這點小事都來斷不了,那也叫百姓笑話了。傅琰思來想去,忽然他心生一計,便問他們:“你們都說說,你們都是拿什麼餵雞的?”其中一個老漢回答說是小米,另一個說是玉米粒。

於是,傅琰吩咐手下人立刻殺雞,剖開雞肚子,發現裡面是小米,而沒有玉米粒。後來,傅琰把那個說喂玉米粒的農民教訓了一頓,將雞判給了說是喂小米的老漢。

《百家姓》前世今生(十四)

喜歡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宣告: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s:姓氏常樂傅琰常姓于謙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