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漢昭帝劉弗陵和漢昭帝劉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平陵是誰的墓呢?

由 墨染畫81054630 發表于 藝術2021-07-29

簡介考古人員探明瞭漢昭帝平陵陵園的形制佈局,確定了昭帝陵園與上官皇后陵園在平陵陵園中的位置及結構,發現建築遺址7處,外藏坑1288座,祔葬墓8座

平陵是誰的墓

平陵,是平陵是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冢封土為覆鬥形,底部周長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主要有竇嬰墓、夏侯勝墓、朱雲墓、張禹墓、韋賢墓等。平陵,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西6公里處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20世紀80年代初,秦都區進行平陵封土綠化,僅帝陵封土北坡柏樹全部成活

2001年7月到10月底,咸陽市文物考古隊對平陵進行鑽探調查。糾正了過去平陵“帝西后東”的錯誤認識。明確了平陵陵園外陪葬坑的大體數量、分佈和形制。發現了四處建築遺址,發現了平陵邑城牆。

平陵位於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包括漢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勢為咸陽二道塬一塊稍微突出的平地上,兩座封土東西相距700米,海拔約480多米。

平陵在茂陵東邊12裡,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園呈正方形,垣牆邊長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闕門,與陵冢相對。現東,南二門闕猶存,門闕呈條形,用夯土築成,夯層厚為6至8釐米。陵園西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建築遺址,殘存大量漢代磚瓦,還有方形沙石質柱礎和磚砌八角形水井,估計是守陵人員的居室。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位於東邊的東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築垣牆,這意味著東陵是一個四面有牆體的陵園。東陵封土底面邊長160—170米,高約32米,封土外四面中間部分都發現有平面為梯形的墓道。陵園平面為四方形,垣牆約5米寬,東牆長404米,西牆長429米,南牆長416米,北牆長428米。

垣牆的中部還分別有門闕建築,其中東、南兩處的門闕地面發現有高約兩米的磚瓦殘片堆積。各個門闕的長度在30—70米之間,寬度在12—40米之間,門道的寬度是6—8米,其中東門闕最寬大,代表著陵園的主方向是東方。

平陵由茂陵東行6公里即今咸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東南的兩個大冢,當為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該陵地處漢代始平原邊,故得名曰“平陵”。東為帝陵,西為後陵。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與趙婕妤之子,前86年即位時年僅8歲。主幼臣強,外戚霍光專權。時內有齊孝王及邊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則是霍光與上官皇后始則勾結繼而爭權,天災人禍不斷。元平元年(前74)21歲時,劉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於未央宮中,遂安葬於東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園西北大冢中。 位置結構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與東陵基本相同,封土位於陵園中部,底面邊長160米,高約30米。陵園的垣牆東邊長380米,西邊長386米,南邊長370米,北邊長381米,垣牆寬4—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昭帝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鬥,陵頂內收形成二臺。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後一直比較孤獨,於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於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陵園規模還要大一些,陵園邊長420米(昭帝陵園邊長為370米),陵園四門距封土堆均為125米,封土高26。2米。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平陵陵邑位於陵園東北,今李都村、龐村一帶。 《漢書·宣帝紀》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遺址內發現當年制骨、製陶作坊遺蹟和部分建築遺址,出土較多有火燒和鋸過痕跡的骨料及板瓦、瓦當、殘陶器、銅鼎、鐵鏵、钁、鏤角、逼土等、遺址內漢瓦殘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測,當年陵邑內建築必是櫛比麟次,相當繁華。

平陵是漢武帝之子漢昭帝劉弗陵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包括昭帝陵園和上官皇后陵園,帝陵與後陵的四周各有垣牆,形成兩個形制相似的陵園。

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與東陵基本相同,垣牆寬4—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昭帝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鬥,陵頂內收形成二臺。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後一直比較孤獨,於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於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陵園規模還要大一些,陵園邊長420米(昭帝陵園邊長為370米),陵園四門距封土堆均為125米,封土高26。2米。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在昭帝與上官皇后的陵園中間,有一條寬5米的道路,將兩陵連線起來。考古工作者在路的兩側分別發現了東西向排列的成組玉器,每一組相距約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組合而成,每組都是中間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勻圍繞七、八個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這些玉器肯定是為當時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於陵園東北,今李都村、龐村一帶。《漢書·宣帝紀》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遺址內發現當年制骨、製陶作坊遺蹟和部分建築遺址,俯首可拾。由此推測,當年陵邑內建築必是櫛比麟次,相當繁華。

平陵東南是漢昭帝“徘徊廟”遺址,廟建築在一個高3米的夯土臺上,今臺上仍有漢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紋方磚、鳳紋空心磚、“長生無極”瓦當等,平陵東側是陪葬墓群,今封土儲存較完整的有11座,儲存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據文獻記載,陪葬平陵的有夏侯勝、朱雲、竇嬰、張禹等,但具體名位難考。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嶽起說,位於東邊的東陵所在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地面均經過夯築,雖然地面無見垣牆,但是鑽探發現四面皆有夯築垣牆,這意味著這是一個四面有牆體的陵園。

根據調查,東陵的封土底面邊長160至170米,高32米,封土外四面中部均發現有平面呈梯形的墓道。陵園平面為四方形,垣牆寬5米左右,東牆長404米,西牆長429米,南牆長416米,北牆長428米。在四道垣牆的中部還建有門闕建築,其中東、南二門闕地面尚存高近2米的魚脊狀堆積,其上遍佈磚瓦殘片。

嶽起說,各個門闕的長度在30至70米之間,寬度在12至40間,門道的寬度是6至8米,其中東門闕最為寬大,代表著陵園的主方向是東方。西邊陵園和封土的形制和東陵基本相同,封土位於陵園中部,底面邊長160米,高30米。垣牆寬4至6米,垣牆四面中部都有門闕,以東門闕最為寬大,鑽探僅於封土外東面發現墓道一條。

2014年4月21日,陝西考古工作者在有著皇帝和皇后雙重陵園的漢昭帝平陵,發現陵廟等建築遺址7處,外藏坑1288座,探明瞭平陵陵園的形制佈局。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考古人員探明瞭漢昭帝平陵陵園的形制佈局,確定了昭帝陵園與上官皇后陵園在平陵陵園中的位置及結構,發現建築遺址7處,外藏坑1288座,祔葬墓8座。

已探明的平陵陵園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97米、南北寬1396米。陵園四周有夯築園牆,5座門址。其中,漢昭帝陵園位於平陵陵園中部略偏東南的位置,外有夯築園牆。四牆正中各闢一門,有“三出”門闕。圍繞帝陵封土分佈46座外藏坑,為長方形豎穴坑道,有一部分兩端帶有梯形坡道,坑內有動物骨骼、板灰和紅漆皮等。

上官皇后陵園位於平陵陵園的西北部,有夯築園牆。陵園四面正中各設一門,有門闕建築。陵園內分佈外藏坑8座,為兩側帶有梯形坡道的長方形豎穴坑道。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據統計,在帝陵陵園、皇后陵園以外的平陵陵園內,有外藏坑1234座,主要分佈於帝陵的4條司馬道兩側。

同時,平陵陵園共發現建築遺址7處,四周均有圍牆,內部有夯土基址,上有瓦礫堆積。

透過對這些建築遺址的勘探,根據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初步判斷為帝、後陵的寢殿、便殿等建築。其中一處遺址的位置、規模、形制與漢景帝陽陵的陵廟遺址大致相同,可以斷定為平陵的陵廟建築。

平陵漢昭帝劉弗陵

平陵陵園東北部還發現祔葬墓8座,為“甲”字形墓。墓葬東西2座一排,南北分佈。在墓葬區的外圍西、南發現有圍溝。

漢昭帝平陵沿用了自漢景帝陽陵開始形成的雙重陵園,帝、後異穴合葬。陵園中有大量外藏坑,以及陵廟、寢殿、便殿等禮制建築,為深入研究西漢帝陵制度奠定了基礎。

Tags:陵園平陵封土皇后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