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歷史迷蹤」畢沅貪碑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藝術2021-06-29

簡介在陝西任職14年間,畢沅幾乎遊遍了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城廓廟宇、宮室園圃,對陝西古蹟傾注了全付心血,不僅奏請朝廷修建了西嶽廟和周公墓,而且對漢唐陵闕也進行了識別和立碑,對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畢沅立了什麼碑

「來源: |監利人雜誌 ID:JLR433300」

「歷史迷蹤」畢沅貪碑

畢沅貪碑

解維漢

提起清代曾擔任過陝西巡撫的畢沅,很多人都懷念他對保護陝西古文化立下的汗馬功勞。畢沅是一位著名史學家和金石學家,在乾隆年間曾兩度出任陝西巡撫,他畢生鍾情古蹟並勤於著述,為三秦文物保護做出了很大貢獻。

1771年,41歲的畢沅被乾隆皇帝任命為陝西按察使,次年升任陝西布政使,第三年又被朝廷擢升為陝西巡撫。任期內黃河、洛河、渭河同時氾濫,沖毀田園,百姓生活無以為繼,畢沅聞報後即騎馬馳往災區視察水情,安撫百姓,並下令開倉放賑,救濟災民。大水過後他又及時獎勸群眾開荒墾田,重建家園,畢沅還親自主持疏通了涇陽龍洞渠,努力恢復關中的農業經濟。

畢沅的主要興趣是治學,他治學範圍相當廣泛,由經史旁及小學、金石、地理均有涉獵,曾著有《關中金石記》、《山左金石記》和《中州金石記》。在陝西任職14年間,畢沅幾乎遊遍了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城廓廟宇、宮室園圃,對陝西古蹟傾注了全付心血,不僅奏請朝廷修建了西嶽廟和周公墓,而且對漢唐陵闕也進行了識別和立碑,對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做出了積極貢獻。對那些斷碑殘碣、石刻造像、故宮故城、城邑名勝他都苦苦辨識訂正,最後著成《關中勝蹟圖志》一書。對於當時已不存在的遺蹟、湮沒的名勝,畢沅也都千方百計或佐以文獻,或親自勘察,仔細撥去歷史的塵障和前人的謬訛,對於當時尚存的名勝則詳加描繪留下完整的資料,有名的陵墓他均前往考古,還為全陝為數不少的歷史名人墓葬題寫了碑名。

近讀《碑林集刊》看陳顯遠的文章,方知畢沅在任陝西巡撫期間,將陝西碑林的四方唐代墓誌帶回家鄉,放在他的靈崖山館。嘉慶四年(1799)九月,畢沅因鎮壓白蓮教起義師久無功被以“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需帑項”的罪名奪世職,抄全家,他帶走的高福墓誌、張昕墓誌、孫志廉墓誌、張希古墓誌被列入“贓物”沒收入官,當時覬覦此四瑰寶者大有人在,幾經輾轉,落入張叔未之手,後來便不知去向。

作為金石研究者,畢沅自然對古代珍貴碑刻鐘愛有加,借走幾方細加研習也屬常理,但帶回私宅,至離任也不歸還,坦然據為己有,這就是他的不是了。後來光緒年間擔任陝西巡撫的端方離任時也帶走了一塊唐代《李郴夫人宇文氏墓誌》。有金石之癖的權貴者你帶幾塊,我帶幾塊,將珍貴碑石竊為己有,也是一種貪汙行為。倘若歷任巡撫大員離任前都從地方文物寶庫中挖一勺,那流失的寶物就很驚人了。碑林的建立和形成是經過歷朝歷代的艱苦積聚,才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權勢者的各種名目的巧取豪奪都會是陝西文物的劫難,是對不起三秦父老的。順便說一句,處在帝王之尊的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真跡《蘭亭序》,臨終硬將這份國寶給自己殉葬,也同樣是一種極端自私行為。

由此想到包拯在盛產端硯的肇慶做官離任後“不持一硯歸”,臨行時對別人贈送珍貴名硯一概拒收,歸途中發現行囊中有隨從包興私收的一方端硯,包拯當即取出扔在江中。這種兩袖清風、不貪一縷的高風亮節委實令人讚賞。

畢沅在任時呵護陝西文物立過大功,是事實,離任時帶走四方唐墓誌,也是事實,功歸功,過歸過,功不掩過,過不掠功,這才是唯物主義的求實態度。

「歷史迷蹤」畢沅貪碑

Tags:陝西畢沅墓誌金石離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