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由 紅霞美妝秀 發表于 藝術2021-06-28

簡介碑、帖書法碑刻品種很多,最常見的有:刻石、碑碣、墓誌、摩崖、造像和石經

碑刻是什麼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提高書法藝術修養和書法欣賞能力是中國當代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的需要,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書法藝術在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強化人格力量諸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用和優勢。第一,是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需要。書法是我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學者稱書法是中國藝術乃至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

因此,學習和繼承我國這一寶貴文化遺產, 使它發揚光大,是莘莘學子肩負的責任之一,作為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書法發展史的演進、變遷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浸潤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透過書法欣賞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幫助廣大大學生了解書法史和審美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從文化背景的深層理解書法,對增強大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書法

第二,當代大學生書法藝術知識匱乏,書法藝術欣賞能力偏低,這種情況不符合大學生文化修養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書法方面的學習應當加強。第三,書法欣賞是大學生最好的美育手段之一。美感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激發他們對美的嚮往與追求。書法藝術是對生活中的美、客觀事物之美高度的概括,同時也體現著創作者智慧、修養以及情感的抒發。書法創作中運用最簡單的點畫形式表現最高的美學原則,不僅包含意趣和神韻,而且將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風氣、哲學風尚、文學旨向都整合在一起,是其他任何藝術都不能取代和比肩的。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書法藝術

第四,書法欣賞的教學兼具美德教育的作用。明末書法家傅山曾說:“

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

。”書法歷來就有

“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

的說法,在欣賞書法的同時,自然引入了做人的教育。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傳統文化的接觸會越來越深入,這一切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學識才能、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大有裨益。

嚴格說來,碑、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碑一般是先由書法家用毛筆書寫在石面上,然後由刻工用刀刻成,所以也稱碑刻。學習碑刻的書法一般以碑刻的拓片為學習物件,碑拓是用白紙在石碑上拓印下來的,而碑刻大多數是陰刻的,字的筆畫在碑面上是凹下去的,所以碑刻的拓片為黑底白字(

少數陽刻的碑刻例外

);帖一般指墨跡,白紙黑字。大家要注意的一點是,帖當中有一種叫刻帖,是把墨跡翻刻到石頭或其他材料上,然後又做拓片,形成黑底白字的拓片仍然稱“

”,而不屬於碑的範疇。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碑、帖書法

碑刻品種很多,最常見的有:刻石、碑碣、墓誌、摩崖、造像和石經。刻石:先秦時期,人們把想要流傳久遠的文字刻在石塊上,叫做“

刻石

”。現存最著名的先秦刻石是戰國時期的“

石鼓文

”,著名的秦代刻石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碑碣:由於刻石對整體外形沒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對刻石加以規整、美化,由此發展而來的“

”因為形制美觀,為人們所青睞。東漢碑刻興盛,有為死者所立的墓碑,如《

衡方碑

》;有為表彰活人的功德所立的碑,如《

張遷碑

》入《

曹全碑

》有重大祭祀典禮的記事碑,如《

禮器碑

》:還有刻碑傳文的《

史晨碑

》等。“

”是圓首碑的名稱。據說古代有五品官以上用碑、五品以下用碣的等級限制,但實際並未實行,碑、碣名稱亦混用了。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曹全碑

墓誌:是指埋在墓中的石刻。三國時期,曹操為戒除奢侈浪費的社會風氣,下令禁碑,人們對於死者的紀念刻石只好轉入地下,以一塊正方的石板刻志文,隨葬於墓中。至隋唐時期,“

碑禁

“不復存在,但墓誌已成葬俗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近代。摩崖:是刻在天然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刻摩崖,多與工程專案或風景名勝有關。如“

開通褒斜道摩崖

”就是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六年漢中郡太守奉詔修治褒斜棧道的工程竣工而刻制的。後來的石門頌入《

楊淮表記

》等著名摩崖都與修治這段棧道有關,統稱“

石門十三品

“。

中國摩崖之最是山東泰山上由北齊人所書刻的《

經石峪金剛經

》,字徑半米,刻滿了一面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蔚為壯觀。造像:是“

造像記

”的簡稱,是雕制佛像時附刻的題記。洛陽龍門山是我國佛教石窟集中的地方,也是造像記書法的寶庫,“

龍門二十品

”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經石峪金剛經

石經: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經書。儒家和佛家都有刻經的傳統。儒家刻經是為了給讀書人提供標準的經書版本。最早的儒家刻經是東漢靈帝熹平四年(

175年

)刻的《

熹平石經

》,以後陸續出現曹魏的《

三體石經入唐代的《開成石經)

》,等等。佛家刻經主要是為了躲避“

法劫

”,儲存佛家典籍,如北京的《

房山石經

》五代時期刻成後長期秘藏於山洞,到現代才被發現。帖的古義,本是文書的帛制標籤,後來演化成標籤所標題的墨跡本身。當代由於照相印刷術發達,很多墨跡都可做成字帖,所以,現在把供書法學習用的墨跡作品及其複製品均稱為帖。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墨跡範本,是河南殷墟出土的“

寫而未刻

“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其他較為古老的墨跡範本有簡帛書等,都是學習書法極好的範本。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碑刻

房山石經

現存最早的刻帖是宋代的《

淳化閣帖

》,一部刻帖收入多件墨跡,稱

“叢帖”、“集帖

”或“

匯帖

”。其中所收作品為兩個朝代以上的,稱“

歷代叢帖

”:所收限於-個朝代作品者,稱“

斷代叢帖

”;所收作品屬一位書法家(

含一家父子

),為“

個人叢帖

”;如果只是一件墨跡刻帖, 則稱“

單刻帖

”。《

淳化閣帖

》共十卷,前五卷收歷代君臣的作品,後五卷專收二王法書,總共420件作品,故《

淳化閣帖

》屬歷代叢帖。其他較著名的歷代叢帖有宋代的

《潭帖》、《絳帖》、《大觀帖入》、《汝帖》

;明代的

《真賞齋帖》、《停雲館帖入》、《戲鴻堂法書》

;清代的《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等。

三書法臨習範本的選擇一般說來,墨跡無疑是最佳範本,現在照相印刷術的精良,使我們能近乎逼真地看到古人原作,所以能找到印刷精良的影印本,就不需尋求刻帖。對於碑的拓片,一般要尋求真本、善本,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對於不是毀損、剝蝕嚴重的碑石,原石的清晰照相版一般也是學習的最佳範本。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Tags:書法刻石墨跡大學生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