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腰間盤突出掛什麼水好_ 腰間盤突出掛什麼水好_ 腰間盤突出配穴方法

由 徐小麗LittleLily 發表于 藝術2021-06-28

簡介由於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所以叫“捏脊”,因為對治療“積滯”一類病症效果特別好,又稱“捏積”

腰間盤突出掛什麼水好

武連仲教授熟於經典、善於總結和創新,創立治神、升清降濁、針刺鎮痛等針法,臨證配穴精妙。武老在臨床實踐中總結提出“五水穴”,即“正廉泉、曲泉、復溜、陰陵泉、尺澤”五穴。因此五穴命名上與水相關,功效上在調節水液佈散、運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故稱為”五水穴”。文章介紹“五水穴”配穴理論及武老“五水穴”臨證應用。

“五水穴”指“正廉泉、曲泉、復溜、陰陵泉、尺澤”五穴。

因此五穴命名上皆與水相關,功效上在調節水液佈散、運化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武老將其總結為”五水穴”。依此五穴功用劃分,又可將“五水穴”稱為“補水三穴、消水二穴”。

補水三穴

“補水三穴”為“正廉泉、曲泉、復溜”三穴。任脈主一身之陰,為人體陰經之匯,主全身水液代謝,取任脈正廉泉穴以補一身之陰。肝、腎為陰經水液之源,肝經取曲泉穴、腎經取復溜穴,以滋陰補水、養血生津。“補水三穴”臨床常用於治療津血不足、髓海空虛、筋脈失養、陰虛火旺等證。

正廉泉,即廉泉穴。武老對廉泉穴有“一穴三刺”獨到見解,為區分三廉泉中前廉泉和上廉泉,稱廉泉穴為”正廉泉”。正廉泉為任脈穴,《針灸甲乙經》稱廉泉穴為“本池”,本,根本也。池,儲液之器也。“本池”意指本穴為任脈水溼的收聚之地。此穴又為任脈和陰維脈氣血之匯,故取之可填精補髓、滋陰補水、養血生津。臨床常用於治療中風後吞嚥障礙、舌強不語、陰虛火旺型失眠、髓海空虛所致痴呆等症。武老於臨證中亦常使用正廉泉穴配合“五心穴”[治療因秋季性燥,肝腎虧虛型痙攣性斜頸患者出現的症狀反覆,收效甚佳。臨床操作使用0。25 mm×40 mm不鏽鋼毫針直刺2~5分,術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使針體順時針旋轉360°,施以雀啄補法,行針10~20 s,令區域性有痠麻脹痛感。雀啄補法要掌握針刺幅度小、頻率快、雀啄時針下面板處於提拉狀態,略高於周邊面板。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曲泉穴。曲,隱秘也。泉,泉水也。意指肝經的水溼之氣在此聚集。曲泉穴為足厥陰肝經的合穴,五行屬水。肝經五行屬木,取曲泉穴有“滋水涵木”,“補母實子”之意。因肝腎同源,針刺曲泉可滋補肝腎、柔筋、健腦補髓。又《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故針刺曲泉穴又可濟火清熱,達“壯水之主,以治陽光”之效。針刺曲泉穴臨床常用於眩暈、健忘、腰膝痠軟、發熱、中風、痙攣震顫等症。曲泉穴進針後施捻轉補法,留針25 min。

復溜穴。《針灸大成》謂:“病人脈微細幾於不見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脈回乃可出針,亦復溜之意也。按脈微細,乃腎氣衰弱之極也。物極則反,本穴猶地雷之復也,故名之以復。”而曰“復溜”,即復溜穴意取此穴經脈復來。復溜為腎經五腧穴之經穴,五行屬金。腎經五行屬水,故復溜穴為腎經母穴。針刺復溜可補腎滋陰、填精益髓、養血健腦。臨床常用於腦髓不足之眩暈、痴呆等症,亦可用於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下肢攣萎、肌力未復而肌張力偏高狀態、特發性震顫等症。復溜穴進針後施提插補法,激發竄、動、抽針感,得氣後不留針。

消水二穴

消水二穴指“尺澤、陰陵泉”二穴。《素問·湯液醪醴論》雲:“開鬼門、潔淨府”,意指透過發汗、利水以調津液。肺、脾二經在水液代謝中起佈散、調節作用,故取肺經尺澤穴,脾經陰陵泉以達暢運之效。

陰陵泉,“陰”,陰陽之陰;“陵”,山陵;“泉”,水泉。脾經合穴,五行屬水。脾為陰中之陰,運化水溼,升清降濁。故陰陵泉功效“健脾利水、通利三焦、通經活絡”。臨床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困難、月經不調等症,武老於臨證中亦曾使用陰陵泉穴治療會陰神經痛。陰陵泉進針後施提插瀉法,可激發竄、動、抽針感,得氣後留針25 min。

尺澤。尺,度量單位,前臂從腕部到手肘為十二寸,古稱一尺。澤,有普及全身之意。尺澤為手太陰肺經合穴,五行屬水。尺澤穴為肺經子穴。瀉尺澤穴可“降肺氣利水、瀉火降逆”。肺主行水、宣發肅降、推動並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洩。“肺為水之上源”,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即“開鬼門”之法。尺澤穴臨床除用於治療中風後上肢陰急陽緩之證外,亦常用於治療癃閉、咽喉腫痛及本經肺系病症。尺澤穴進針後施提插瀉法,可激發竄、動、抽針感,得氣後留針25 min。

“五水穴”是武老基於經典所思,臨床40餘載不斷實踐、總結出的經驗精華,臨床療效確切。“五水穴”是武老對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津血運化思想的總體現,不同於“五心穴”固定配穴,可單獨使用五穴中某一腧穴或若干腧穴,但取穴如用藥,都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據證用穴。其次,在手法操作上,熟練做到“輕、巧、快、彈、借”六字,方能在臨床實踐中達到“五水穴”最佳療效。

有一種腰痛病,既不是腰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也不是腰肌勞損,更不是腎虛腰痛,又與扭傷不同,患者在不經意間趔了一下,老百姓叫——趔起腱子,這種病大醫院檢查不出,無法治療,患者腰軟無力,疼痛時輕時重,有的幾年、十幾年無法治癒,只要懂得提肌腱,土話叫“提腱子”,三天就好。什麼病理?查閱古今醫書沒有介紹。提肌腱這個民間絕技對治療腰肌勞損、腰突、腸胃病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家庭療法。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現在把“提腱子”這一民間特技發表出來,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讓患者脫去上衣爬在床上,兩隻手平摞起來放在床上,下頦壓在手背上,全身放鬆。醫者跪騎在患者兩胯骨上面,用雙手從腋下向背中間捋,一把挨一把的捋,一直捋到胯骨上面的中間,往返三次;然後用雙手大拇指與食指揪起頸椎的皮肉猛提,每提一次,讓患者深吸一口氣,從頸椎挨著往下提,一直提到兩胯骨的背中間為止。提的時候,出現一到兩次“嘎巴”響聲為最佳效果。一般都是一次見效,每天提一次,三天治癒。

孫建永老師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在治療中不可吃醋,一吃醋就治療無效。可能會有一些網友領會不了上面提肌腱的奧妙,怎麼辦呢,可以參考捏脊的方法,把捏脊的方法掌握了,你就能領會提肌腱的奧妙了,捏脊的方法如下:

一、捏脊簡介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捏脊法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推拿療法,是一件祖宗流傳給我們的養生法寶。由於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所以叫“捏脊”,因為對治療“積滯”一類病症效果特別好,又稱“捏積”。“捏脊”是相對部位來說的,“捏積”是相對功效來說的。由於捏的部位又是華佗夾脊穴所在,所以還叫“華佗捏脊法”。其實,所指的都是同一種方法。捏脊法簡單易學、方便易行、安全無礙、效果顯著,適用範圍廣泛,不僅適合小孩,而且適合成人。不僅能夠治療多種疾病,而且更能增強體質、養生防病。特別適合家庭保健,非常值得推廣、普及。捏脊法最早見於晉朝著名養生家、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在《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曰:“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其中的“拈取其脊骨皮”即後世之捏脊。此法從明代後期起廣泛流傳於民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功效

一、能健脾和胃、祛滯消積、促進消化吸收,防治厭食、食積、腹瀉、便秘、腹痛、嘔吐等各種腸胃疾病。

二、能迅速鼓動、升發全身陽氣,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治感冒、咳嗽以及其他流行疾病。是家庭保健的通用法寶。

三、能調和陰陽,增強神經系統調節全身的功能,改善睡眠,健腦益智,防治小兒夜啼、尿床、多汗、煩躁和成人失眠。

四、能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功能,促進少兒生長髮育,防治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各種虛寒性疾病,改善亞健康狀態。

五、能暢通脊背經脈、放鬆脊背肌肉、調整脊柱平衡,防治頸肩、腰背勞損、痠痛。

捏脊法之二 ——手法與原則

常用手法:

被捏者俯臥在床上或者沙發上,掀起衣服,坦露整個腰背。操作者站在被捏者旁側,兩手沿著被捏者脊柱的兩側,捏起脊背上的皮肉,一邊捏捻,一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的長強穴捏到頸項部的大椎穴,重複3-9遍。具體操作手法有兩種:

一、拇指前位捏脊法:雙手半握空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合併屈曲成弓狀,手指的背側置於脊柱兩側,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肉,向前下方推按,拇指伸直下按。拇指指腹和食指的橈側緣相對用力將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後,兩手拇指沿著脊柱中線交替向後捻動,食指向前推行移動。兩者相互配合,邊捏邊放,連綿不斷地向頸項部推移。

二、拇指後位捏脊法:兩手拇指伸直,兩指端分別置於脊柱兩側,指面向前,頂住皮肉;兩手食指、中指前按,掌心朝下。兩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相對用力將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向前推動,兩手食指、中指同時交替向後捻動,兩者相互配合,邊捏邊放,頸連綿不斷地向項部推移。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以上這兩種手法實質作用大同小異,可以隨機選擇,靈活運用。

為了提高效果,經常配合採用三步一提的方法,以加大刺激量。即每捏捻3次,便停止前行,用力向上提拉一次。

基本原則:

一、專心用意。對小孩捏脊應滿懷慈愛,對大人捏脊應雙方配合協調,同時心想:“正常了、舒服了”,或者“身體強壯了,免疫力提高了”。若能全神貫注、加強意念,效果肯定更加理想。

二、熟能生巧。經常給親朋捏脊,自然就越捏越熟練、越捏越靈活、越捏越有信心了。

三、循序漸進。起初捏脊,捏起的皮肉少一些,用力輕一些,遍數少一些,捏過兩三次之後,捏起的皮肉逐漸多一些,用力逐漸重一些,遍數逐漸多一些。

四、持之以恆。有慢性疾病或體質虛弱者,最好養成天天定時捏脊的好習慣,久久行之,效果必然越來越明顯。若能堅持一年半載,甚至三五年,整個身體必然得到顯著改善。

捏脊法之三——常見問題

一、捏脊的時間。全天任何時候都可以,不必拘泥,最好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最好不要在飽食後進行。

二、捏脊的次數。提示如果為了調治疾病,可以一天1至2次,連續進行,直至痊癒;如果為了強壯身體,必須每天一次,定時進行,形成習慣,長期堅持;如果為了保健防病,兩三天捏一次,沒定期也可以。

三、捏脊的遍數。每次一般以3至9遍為宜,如果感覺舒服,想再捏捏,那麼,再多捏三五遍也無妨。

四、捏脊的力度。要求用力盡量均勻、連貫。對於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動作一定要輕柔,以感到舒服為度,一邊捏一邊表揚、稱讚他很堅強、不怕疼,否則會產生畏懼、害怕心理,不能配合,導致捏脊難以進行,對於初次接受捏脊的大人,要先把相關的道理、效果向他講清楚,用力以他能忍受為度。起初給別人捏脊,往往手指容易使不上勁,經常捏自然就逐漸有力了。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五、捏脊的體位。被捏者俯臥在床上或者沙發上,身體要平正。嬰幼兒可以由大人斜抱在懷中,或者斜靠在在大人的腿膝上。操作者的體位自己感到順勢、順手就行。

六、捏脊的痛感。同樣的力度,有些痛覺不敏感的人,還有經常堅持捏脊的人,捏脊的痛感不太明顯。同一個人,患病時捏脊的痛感往往比患病前厲害,對於脊背經絡阻塞嚴重,肌肉僵硬板結的人,會南少林火功推拿的人,可先用火焰掌把整個背部做軟,一般5分鐘左右就可變軟,然後再做,就不會怎麼痛了,越捏越輕鬆、越捏越舒服,如果肌肉僵硬板結的人,不把它做軟,捏脊的痛感很厲害,會讓人受不了。

七、捏脊的禁忌。脊背部皮肉有破損、炎症、癤腫的都不能做捏脊。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血小板減少症等出血傾向的人要慎用捏脊。

八、捏脊的方向。一般情況下都從下往上捏。上火明顯、血壓偏高或哮喘咳嗽者可以從上往下捏,或者先往上捏,然後再往下捏。

九、捏脊的配方。在實際運用中,可以單獨捏脊,也可以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在以捏脊為主的基礎上,針對性的配合一兩種其他推拿手法。例如:消化吸收不良者可配合揉腹、掐點足三里;身體虛弱者可配合揉按腎腧、掐點足三里。這樣可以提高治病的效果。

十、其他問題。

1、操作者手指甲必須剪短修平,以免刮傷被捏者皮肉。

2、環境應氣溫適宜,迴避風寒,以防著涼。

3、若掌握得法,操作嫻熟,在提拉皮肉時,常會發出清晰的“嗒”、“嗒”聲。這是筋膜之間的淤積粘結被鬆開的好現象。

捏脊法之四 ——原理初探

一、從經絡穴位看:從尾骶部到頸項部,整個脊背分佈著126個穴位,捏脊能夠有效地啟用、疏通這些穴位,從而快速調節、增強人體生命機能。

1、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督脈為“陽經之海”,這是全身氣血執行的大樞紐,能夠總督、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執行、分佈無不與之密切有關,一指導引歸根術提示人體生命力就是陽氣的體現。透過捏脊,能夠暢通督脈,啟用、升發人體的陽氣,從而增強生命力。

2、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五臟六腑所有的背腧穴(即肺腧、厥陰腧、心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都分佈在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所謂“腧”,就是“輸”,是“轉輸、輸注”之意。這是臟腑精氣轉輸、輸注之處。因此,捏脊能夠調理五臟六腑的氣血,增強五臟六腑的功能。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3、縱貫整個腰背兩側,從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每個脊椎棘突下旁開5分,都有一個華佗夾脊穴,左右共三十四個穴,華佗夾脊穴屬於經外奇穴,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則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除了針灸效果好之外,用手指捏拿也可達到很好的療效。

二、從生理解剖看,脊柱是支撐人體的骨性主幹,脊柱中又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脊柱是腦、脊髓向全身各器官、組織發出神經根的地方和通道,人體的植物神經節、交感幹,主要分佈於脊柱兩側。大腦透過脊髓和神經來支配、調節全身的活動。捏脊法透過對這些神經節、交感乾的刺激,藉助複雜的神經、體液因素,能夠整體地、雙向地調整內臟器官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其他:

1、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捏脊能使人之脾胃健旺,飲食增加,運化正常,故能提高免疫功能。

2、活血化積。人體在生活過程中由於內傷七情過激、外感六淫邪氣,氣血的執行容易出現淤積、堵塞。背部長期的淤積勢必造成了皮肉的粘連、板結。透過捏脊,能把淤積在背部的氣血通開,把這些粘連消除。

3、透過親密的肌膚接觸,能夠增進親朋關係,使對方躁動不安、痛苦無奈或疲乏孤獨的心靈獲得安撫、慰藉。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經名:存神煉氣銘。唐·孫思邈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雲笈七籤》,收入該收卷三十三。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相傳為楚大夫屈原的後人, 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存神煉氣銘》

唐·思邈孫真人述 白話譯文:小月月

原文

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

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聖。

氣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依銘煉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氣海若具,自然飽矣。

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後通七候,神靈變化,出沒自在,峭壁千里,去住無礙。

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

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阻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觀。

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綠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人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仙人。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綠雲捧足。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遊諸洞宮,諸仙侍立。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日究竟。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妄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

此胎息定觀,是留神駐形之道術,在口訣不書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達之人,逢斯聖矣!

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

白話譯文

身體是神和氣的住宅,神和氣如果存在,身體健康有力,神和氣如果散失,體就死亡。如果希望身體健康,先要保養神和氣。氣是神的母親,神是氣的孩子,神和氣如果存在,就可以長生不死。

如果希身體是神和氣的住宅,神和氣如果存在,身體健康有力,神和氣如果散失,身望保養神,需要先鍛鍊元氣,氣在身體內部,神安住在氣海,氣海充滿,心安祥神安定。如果神氣不散失,身體和心靈安靜,安靜後,身體儲存長壽,經常處在“道”,自然就成為聖人。氣通往神的境界,神通往智慧,有智慧並且身體健康,與真理合為一體,時間永久,完全地成就了“道”。

依靠這篇“銘”修煉氣,如果學習這個方法,先要禁止吃食物,心安住在氣海,神專一想著丹田,守住心靈保持安靜,氣海如果充滿,自然就飽了。專心修煉的人,一百天能有小的成就,三年能有大的成就,開始時有五個階段,然後有七個階段。精神可以變化,自由隨意地出現或消失,懸崖絕壁或千里的距離,可以來去沒有障礙。氣如果不散失,那麼氣海充滿,神安靜在丹田,身體和心靈永遠堅固,自然會外表看上去象兒童一樣,變成神仙。自由地隱藏或出現,通達神靈並且變化多端,稱作“度世”,稱作“真人”,與天地日月的壽命相同。這個方法,不需要服氣,不需要吞嚥津液,不需要辛苦,需要吃就吃,需要不吃就不吃,自在自由,無阻礙,“五時”和“七候”,進入“胎息”境界,並且安定地觀想。

學道的人,開始時有“五時”即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心動多而靜少,思想攀緣許多場景,取得或舍離沒有固定,思慮就象野馬,這是普通人的心理狀態。

第二階段:心靜少而動多。降伏躁動進入安靜,心多數情況下散亂放逸,很難守住,但盡力去守住,這是通向真理的道路開始。

第三階段:心動和靜各自一半,心似乎已守住了安靜,沒有能夠經常安靜,安靜與散亂各自一半,但盡力去守住,逐漸調節熟練。

第四階段:心靜多而動少,守住心靈逐漸熟練,心如果動就馬上守住安靜,專心安住在靜的境界上,失去了馬上就得回來。

第五階段:心一直純粹地安靜,不做事情或做事情,外界環境改變也不為所動。

由於已經熟練地守住了心靈並已經堅固,從這以後,有“七侯”即七個階段,這些都是自然得到的,不是刻意追求得到的。

第一階段:慢性疾病不治而愈,身體輕盈心情舒暢,心安住在身體內,神安靜並且氣安定,“四大”舒適,“六慾”消失,心安住在“道”,與“道”合為一體,心情喜悅,稱作“得道”。

第二階段:超過了一般人的限度,外表看上去就象兒童一樣,身體舒適心靈安祥,通達神靈視力超常,移居到其它地方,選擇合適的地方安居,不讓他人知道自己原來是誰。

第三階段:延長壽命達到千年,稱作“仙人”,遊覽名山,自由自在地飛行,青衣童子作侍衛,玉女歌聲飄揚,騰空踏上煙霞,綠雲抬起身體。

第四階段:修煉身體成為氣,氣圍繞著身體發光,稱作“真人”,隨意地存在或消失,身體光明自然照亮,晝夜一直明亮,遊歷各“洞宮”,許多仙人隨從。

第五階段:修煉氣成為神,稱作“神人”,變化神通自由自在,能力無窮,力氣大得可以使“乾坤”變動,可以移動山和海。

第六階段:修煉神與物質結合,稱作“至人”,神既然已經通靈,物質與形體沒有固定,針對人不同的情況進行教導,相應地變現出外形。

第七階段:身體超越世界,離開平常的生命形式,與“大道”和“玉皇”,共同居住在靈妙的境界,聖賢聚集在一起,宣揚真理,創造並且通達靈性,物理世界無不通達,修行到這種程度,才到了“道”,所有的虛假行為停止,稱作“究竟”。

今天的人,學習“道”時間短,最初的第一階段還沒有達到,怎麼能夠通達靈性呢?只是固守著愚痴的情慾,保持著劣質的物質,四季變遷,身體衰老、容貌色衰,身體凋謝歸為黃土,還稱自己已經得“道”,錯誤呀!這種“胎息定觀”,是保留住精神和身體的方法,具體實踐要點在“口決”中,不寫在文章中。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遇到這個方法。仔細研究,必然獲得,賢良豁達的人,會獲得這篇聖文。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Tags:復溜尺澤身體曲泉五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