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由 資訊全球 發表于 藝術2021-06-27

簡介西方繪畫注重形的表現,這對吳傳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非常強調自己在創作中對西方繪畫語言的吸收和學習

吳傳麟畫多少錢一平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張敢

【編者按:為紀念吳傳麟先生逝世十週年,展示其在中國書畫領域的貢獻和成就;弘揚他堅持以民族傳統繪畫為根基、廣收博取、相容幷蓄、並以大眾喜聞樂見為宗旨的藝術創作精神,由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主辦、吳傳麟藝術工作委員會協辦的“中國當代名家——吳傳麟作品陳列展”暨學術研討活動,於2017年12月26日至2018年1月25日在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舉辦。】

吳傳麟(1939-2007)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中國畫家,他在山水、花鳥和書法創作上都有極高的造詣。令人惋惜的是,吳傳麟先生68歲即英年早逝,作為一位中國畫家這正是對藝術的理解和創作技藝都日臻善境的年齡。從他留下的大量優秀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一方面精研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理論,於筆墨語言上精益求精,將自己對書法用筆的感受融入山水畫的創作之中;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對西方繪畫語言的借鑑和吸收,在繪畫中嘗試對光影效果的表現。而吳傳麟繪畫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在中國畫創作中對色彩的使用,形成了他非常獨到的彩墨語言。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68。6×44。8釐米 紙本設色 1988年作

吳傳麟生於山東淄博,自幼便顯示出很好的繪畫天賦。讀中學時,在關友聲、黑伯龍等繪畫名家的指點下,吳傳麟的繪畫已經顯露出超越年齡的成熟,如創作於1956年的《花溪》和《寒梅圖》。1961年,吳傳麟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這是他藝術創作的重要轉折點。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匯聚了中國美術界和設計界的一批大師級藝術家和理論家,如雷圭元、龐薰琹、張光宇、陳叔亮、祝大年、張仃、尚愛松、吳冠中等。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吳傳麟不僅開闊了藝術視野,創作水平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泰山秋景》就是這個時期非常優秀的作品。文革期間,和很多藝術家的遭遇一樣,吳傳麟的藝術創作被迫中斷,甚至還當過車工和鍋爐工。但是,他卻利用這段難得的“休整”時間研習書法,並且一直保持著和李苦禪先生的密切聯絡,這為日後吳傳麟山水畫中純熟老辣的筆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於1975年的《江上帆行》已經顯示出書法用筆的趣味。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江上泊舟圖 137×68。5釐米 紙本設色 1991年作

文革過後,吳傳麟進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圖片畫冊編輯室工作,他的創作熱情得以充分地釋放,迎來了新的創作高峰。編輯工作開闊了吳傳麟的學術視野,同時他更對祖國的名山大川飽遊飫看,孜孜不倦地積累創作素材。藝術創作一定來自對生活和自然的觀察,南齊謝赫之後的姚最將之概括為“立永珍於胸懷”,提出了“心師造化”的概念。晚唐張璪則進一步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張。他強調藝術家要注重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與表現,但是,更重要的是藝術家主觀的襟懷和提煉。“外師造化”必須與“中得心源”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創作過程。吳傳麟在創作中強調寫生的重要,但是他更注重自身修養的提升,注重對自然物件的凝練與重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對詩歌意境的表現,如《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詩情夢中尋》《春風又綠江南岸》《月落烏啼霜滿天》《碧林深處有人家》等等。寫意畫最難做到的是形神兼備,吳傳麟的作品卻因為他對大自然的深入理解而煥發出難以言傳的精神意蘊。西方繪畫注重形的表現,這對吳傳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非常強調自己在創作中對西方繪畫語言的吸收和學習。創作於1989年的《長白山記遊》是一幅非常精彩的作品,低矮的房舍與高大的樹木形成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長白山林木的高大茂盛。《故國風情正堪思》《江上泊舟圖》中對船的倒影的表現都顯示出西方繪畫元素的影響。事實上,適當吸收外來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才是中國畫得以健康成長的沃土。吳傳麟雖然深受傳統文化的浸染,但是他在藝術觀念上卻絲毫也不保守。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江上晚照 65×132釐米 紙本設色 1984年作

吳傳麟的繪畫強調書法用筆。在構圖上,吳傳麟的作品既有遼遠壯闊的遠景,也有透過樹木繁密枝葉看到的中景。無論是表現遠景的山石,還是近景屈盤的枝幹,他都非常注重將書法的筆意融入其中,如《漫天飛雪眩雙目》的雪中遠山,《林深水碧鶴家鄉》和《松韻》蓊鬱的林木。應該說,中國畫從根本上還是以線條為主的藝術形式,線條的力度與多樣性構成了中國畫最豐富的表現語言。吳傳麟繪畫的耐人尋味與其深厚的書法修養是分不開的。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月落烏啼霜滿天 90。5×55釐米 紙本設色 1983年作

吳傳麟的繪畫的另一個特點便是對色彩的重視。在中國古代論畫的文字中,關於設色的論述要早於關於筆墨的,如《論語》中的“素以為絢”“繪事後素”。美學家葛路認為,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一方面反映了先秦以來中國畫的丹青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先秦以來中國畫設色的真實性。可以說,在唐代水墨畫興起之前,中國畫一直是以丹青為主流的。水墨畫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對色彩的忽視不能不說是中國畫的一大缺失。吳傳麟的繪畫嘗試將顏色與墨色相結合,既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又沒有喪失傳統中國畫對墨色含蓄深邃的藝術效果的追求,讓他的畫面充滿了一種渾厚華滋的氣象,如《江上雲煙》《家在江水邊》《客遊圖畫裡》《水閣清音圖》《雲悠悠山濛濛 一片相思不斷》《江上晚照》等。

彩墨呈心源——論吳傳麟的繪畫

清韻 69×137釐米 紙本設色 2006年作

山水是吳傳麟創作的主體,但是他在花鳥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花鳥畫明顯受李苦禪的影響,將工整的描繪與寫意相結合,如《清秋》中的兩隻小鳥就頗得李老筆意。《清韻》則又是其彩墨語言的一個範例,與淡墨調和的綠色為畫面增加了一絲清新之感。吳傳麟喜歡畫鶴,它們孤傲秀逸的身姿不僅是他畫面中的點綴,更代表了他對一種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吳傳麟在他那一代藝術家中是頗具代表性的。他們的創作多發自內心對藝術的一種無法割捨的摯愛,即使歲月蹉跎,也沒有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追求。因此,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吳傳麟的作品,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一種樸實真摯的情感,無論是對藝術,還是對生活莫不如此。

【作者簡介】張敢,生於1969年,江蘇丹陽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獲學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獲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獲博士學位。著名美術史論專家,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Tags:吳傳麟繪畫創作中國畫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