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為什麼有人認為家譜是封建糟粕?

由 姓氏文化大觀園 發表于 農業2021-12-10

簡介二、宗族勢力有人擔心編修家譜的目的就是為了壯大家族勢力,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畢竟明清時期兩廣地區的宗族械鬥觸目驚心,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讓更多的人流離失所,如果現在修家譜不就是搞“宗族復辟”嗎

什麼叫宗族文化

最近一輪的修譜高峰期,起步於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是自發式的民間修譜,但發展迅速,已遍及大江南北,無論大姓或小姓,都參與熱潮中,真可謂雨後春筍,方興未艾。

坦白地講,此次修譜是民間性的,又是自發式的,無人管理,自然沒有統一標準,難免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就有人支援,也有人強烈反對。反對的人認為家譜就是封建糟粕,現在修譜沒有時代的意義!原因如下:家譜重男輕女、容易引發宗族惡勢力、歷史無價值等。

一、重男輕女

家譜起源於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就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所以家譜自從產生之日起,就註定了男女不平等,如家譜裡女性不上譜,或者只有姓無名,如“配張氏”、“配李氏”等。

而在現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女性也是傳後人,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家譜與時局就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把家譜認為是封建糟粕,原因就是編修家譜讓男女不平等。

然而這些人沒有認識到,家譜能存在上千年,就有其獨特的生命力,家譜也不斷地自我變革順應時代的價值觀,現在修家譜多數家族已經同意讓女性上譜,上譜之後,也不再是“張氏”、“李氏”……而是全名,

另外最近這些年小家譜也開始崛起,外公外婆也出現在小家譜內,成為了家族性的“回憶錄”。

所以現在還以“重男輕女”認為家譜是封建糟粕,其實是對家譜的一種誤解。

二、宗族勢力

有人擔心編修家譜的目的就是為了壯大家族勢力,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畢竟明清時期兩廣地區的宗族械鬥觸目驚心,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讓更多的人流離失所,如果現在修家譜不就是搞“宗族復辟”嗎?械鬥重演怎麼辦?

然而,宗族勢力不是依靠家譜而生,時代不同,編修家譜也不是為了壯大家族勢力,反而有條件的家族可以展開家族公益,

讓族人有更強的風險抵禦能力

,不至於族人看不起病,讀不起書。

現在以“家譜”代表的宗族文化並不是封建社會時期的宗族文化,是被改良過的宗族文化。

在封建社會時期,因為統治成本比較高,所以皇權不下鄉,在縣一級別有行政單位,往下由家族族長、鄉賢等管理最基層的社會。家族長擁有很大的權利,而今天社會治理更加健全,行政管理已經覆蓋到鄉村最基層,

編修家譜也就是為了銘記族史、傳承家族文化的一個載體,更是一族之人的精神寄託。

另外社會管理也更加透明,隨著自媒體等發展,輿論監督也越來越有力,想透過“編修家譜”,壯大家族勢力,也是一個偽命題。

三、歷史無用論

很多人認為家譜過時了,已經不符合時代的價值,再花精力和時間去搞這些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持歷史無用論。

那麼歷史到底是什麼?附近開了一家高檔麵館,你去吃麵,結果花費了幾十元,也沒吃飽,且味道不好,還不如在路邊攤花幾元錢的口感和實惠,這時候你朋友拉你再去嚐鮮。因為你去過了,大呼上當,把自己的經歷說給他聽,他聽懂了,你的目的達到了,這就是歷史。你用你的歷史親身經歷作為樣本教材,現場教學,這就是歷史。

而家譜就是家族一族之史。

家譜對個人而言,記載家規家訓大都是族人經驗總結與提煉。對於家族來說,族譜更是一族的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族人,要不辱門楣不墜家聲。

四、編修者年齡大,認知差異

編修的成員年齡大是認為家譜是封建糟粕的理由嗎?是的。年齡的差異和社會閱歷的不同,都會形成代溝,導致認知水平的差異。

把家譜當成封建糟粕的多是對家譜一無所知,或者就是存在誤解,不知道家譜記載的是祖先,更不知道家譜記載著先祖對子孫的諄諄教誨,及對子孫後世為人處世、奮發圖強、光耀門楣的期待!

所以因為誤解,導致很多年輕人認為編修家譜就是一群老頭在搞事,覺得他們在搞“復辟”,認為這些老頭冥頑不化,道德綁架族人、拿著族人的錢,大吃大喝、自娛自樂。

這也給正在編修族譜,或者準備編修族譜的人一點啟示,就是組建修譜委員會的時候,

不要全都是老人在一起玩,積極的吸納一些族中青年才俊進來。

他們在新媒體運用,及宣傳家族文化普及家族歷史上,年輕人確實比老年人更加合適。

Tags:家譜家族編修修譜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