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跟著《內經》學治“咳嗽”(內有古文,慎點哦!)

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農業2021-12-09

簡介(《素問·咳論》)【名家論述】王冰:“肺與大腸合,又大腸脈入缺盆絡肺,故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為傳導之府,故寒入則氣不禁焉

心與小腸相表裡是什麼意思

劉炳凡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我們一起在劉炳凡先生的帶領下,複習《內經》關於咳嗽的經典條文以及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咳嗽,是一個症狀,所以《內經》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咳嗽的誘因,常因於外感,所以《內經》又說“感於寒之為病,微則為咳”。徐靈胎在其《慎疾芻言》中說,“傷風不醒則成癆”,治早治小重視誘因也。

《內經·咳論》詳於五髒六腑的咳嗽症徵,並闡述了相關的證候反應。

如咳而嘔,此胃氣上逆也,咳而遺尿,此咳久氣虛,膀胱失禁也,說明人是一個整體,絕不能見咳止咳,如“掘井及泉水即在此”,以區域性觀點而概括全域性也。

《內經》在咳論中,最後總結一條經驗,

“此皆聚於肺,關於胃”,

乃畫龍點睛之筆。

01

概 述

【原文1】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志聰:“肺主氣而位居尊高,受百脈之朝會,是咳雖肺證,而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歸於肺而為咳。”

高士宗:“皮毛先受邪氣,則外寒,飲食寒氣入肺,則內寒,外內合邪,因而客之於肺,是為肺咳,此言形寒飲冷而為肺咳也。”

【原文2】

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邪微者淺而在表(肺合皮毛),故為咳。甚者深而入裡腫,較濡瀉為尤甚矣。”

02

分 述

【原文1】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王冰:“肺藏氣而應息,故咳則喘息而喉中有聲,甚則肺絡逆故唾血也。”

張景嶽:“唾血者,隨咳而出,其病在肺,與嘔血者不同。”

【按語】

此屬痰熱壅肺,肺失清肅,治宜滌痰清熱,肅肺降逆,

與《千金》韋莖湯,

即韋莖、薏苡仁、桃仁、冬瓜子四味藥組成。

此方具有下熱散結通瘀之功,為清肅肺臟之良劑。

“唾血”乃咳甚而肺絡損傷,本方加白及、田三七,則止血而不凝瘀。

【原文2】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上挾於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腫喉痺也,介介如有所梗,妨礙之意。”

【按語】

此屬心火上炎,治宜清熱瀉火,潤肺止咳,

與涼膈散去硝黃。

取方中之連翹、山梔以清心經鬱熱;火鬱宜發,故用竹葉、薄荷以宣發之,甘草、白蜜以緩和之;手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故喉中介介如梗狀,加桔梗、甘草名甘桔湯;

再加杏仁、木蝴蝶潤肺清咽以止咳。

跟著《內經》學治“咳嗽”(內有古文,慎點哦!)

【原文3】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下滿。(《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志聰:“肝邪上乘於肺則為咳,甚則下逆於經而不可以轉,轉則脅下滿也。”

【按語】

咳動肝氣,治宜清肺平肝,

與瀉白散合金鈴芍甘湯。

方中之桑白皮瀉肺氣之有餘,能利二便;地骨皮瀉肺中伏火,涼血退蒸;甘草、粳米清肺而養胃;肝主疏洩,鬱則兩脅下痛,故合金鈴子以洩肝;白芍以平肝、延胡疏肝止痛,甘草緩肝以調胃,共奏舒肝止咳之功。

【原文4】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脾脈上膈挾咽,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故為脅下痛而陰陰然痛引肩背。脾應土,其性靜,故甚者不可以動,動則增劇也。”

【按語】

此屬升降失司,治宜潤肺、健脾、納氣歸腎。

餘治此,常用六君子湯健脾助化,以治“生痰之源”,杏仁、冬花、木蝴蝶潤肺清咽止咳;

咳甚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屬腎不納氣

,加淮山藥、杜仲、補骨脂補腎納氣,以固其根本,用之屢驗。

【原文5】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腎脈貫脊繫於腰背,故相引而痛,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嚨,故甚則咳涎,蓋腎為水藏,主涎飲也。”

【按語】

此屬腎陽不足,水氣上泛,治宜溫陽利尿,

與真武湯。

《未刻葉氏醫案》雲:“陽微飲逆,咳嗽嘔惡”,必用真武制水之劑,此“上病下取”之法也。

【原文6】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脾與胃合,故脾咳不已,胃必受之,胃不能容,則氣逆為嘔。長蟲,蛔蟲也,居小腸之中,嘔甚則隨氣而上出。”

【按語】

治宜溫胃安蛔,

與椒梅理中湯。

用黃連1克泡水兌藥,以少量多次分服,蛔得花椒之辛則麻痺,得烏梅之酸則體軟失控,得黃連之苦則下行。

【原文7】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王冰:“肝與膽合,又膽之脈從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故肝咳不已,膽受之也,膽氣好逆,故嘔岀苦汁也。”

【按語】

咳嘔膽汁是膽胃同病,治宜利膽和胃,

可與黃連溫膽湯,

方中的茯苓、半夏、陳皮和胃止嘔;枳實、黃連、竹茹利膽除煩,乃膽胃同治之法;再加杏仁、冬花則止咳更速。

【原文8】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王冰:“肺與大腸合,又大腸脈入缺盆絡肺,故肺咳不已,大腸受之,大腸為傳導之府,故寒入則氣不禁焉。”

【按語】

此久咳氣虛大腸受累,咳而遺矢,則“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也”,治宜溫肺以固腸,

可與理中湯合杏仁、百合、冬花、淮山藥、杜仲、補骨脂、益智仁,溫其中則上下之病皆愈。

【原文9】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王冰:“心與小腸合。又小腸脈入缺盆絡心,故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小腸寒盛,氣入大腸,咳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按語】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咳久而腸虛,則氣下陷而放矢氣,

宜與苓桂術甘湯助脾健運,合黨參、黃芪、炙遠志、棗仁益心陽以提振下陷之氣,則迴圈正常,咳嗽失氣自已。

【原文10】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王冰:“腎與膀胱合,又膀胱脈從肩髃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腎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是故遺溺。”

【按語】

腎虛久咳,動則氣喘,此上虛不能制下,腎虛不能納氣,且腎咳之狀常為衝咳,故上下失控而尿自遺出,此症衰老患者為多見,與“膀胱不約為遺尿”證同而因異。

宜縮泉丸加人參、胡桃、炮姜、炙草,上下同治可以收效。

【原文11】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張景嶽:“久咳不已,則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納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滿不能食飲。”

吳崑:“久咳不已,則傷元氣,故三焦受邪而令咳,且腹滿不欲食飲,所以然者,三焦火衰,不足以生胃土也。”

【按語】

“咳而腹滿,不欲食飲”,病在上焦之納、中焦之化、下焦之排出,故曰“三焦受之”,

實質上是久咳氣虛,而脾胃之陽不足,宜附子理中湯加砂仁、雞內金,溫中暖下以助化。

【原文12】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素問·咳論》)

【名家論述】

馬蒔:“夫五臟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於胃,以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關之於肺,以肺先受邪,而後傳之於別髒別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皆以氣逆於上故耳。此乃臟腑咳疾之總語也。”

【按語】

“聚胃關肺”是《咳論》畫龍點睛的總結性文字,說明治咳既要注意外在的誘因,如“感於寒之為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更要注意內在的因素。

咳雖有臟腑之分,但咳而“多涕唾,而面浮腫”,甚則嘔吐,皆胃氣上逆的臨床表現,

此氣聚痰凝的機理;

在治療肺的同時,結合和胃降逆,順氣化痰,特別注意生痰之源的脾,和水泛為痰之腎,所謂“潤肺、健脾、納腎氣”進行整體調節,則事半功倍矣。

此即“寓防於治”的道理。

【原文13】

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岀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岀,不出則傷肺,肺傷則死也。(《素問·評熱病論》)

【按語】

此證多見於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以及肺脹、肺癰等病,從“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來分析,常見於慢支的急性發作:“咳出如膿,彈丸大”,常見於肺癰。

金如壽治一例,男,32歲。

因患胰腺膿腫,手術治療後,仍反覆高燒,近日反增咳嗽,左側胸痛吐膿疾,狀如彈丸極臭。

肺部攝片:“左下肺外帶雞蛋大小之片狀不均勻模糊陰影中有3釐米大小的透光區,隱見一液平面。”

診斷為:轉移性左下肺膿瘍。

轉中醫治療時已反覆高燒近三個月,面色晄白,氣息低微,咳吐頻繁,脈象弦滑數、舌苔黃膩,據證分析,此屬肺癰、氣陰兩虧,治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用千金葦莖湯加魚腥草、半邊蓮、黃芩、桔梗、銀花、甘草,以太子參代飲,

三劑後熱已退,吐膿減少,食納增進,藥已生效,繼服原方14劑,咳痰無膿,胸痛緩解。

X線透視,液麵消失,膿腔癒合,苔轉薄白,脈呈緩細,

改用太子參、黃精、甘草益氣養陰,白及、魚腥草修復損傷之絡,防止其復燃,以此善後而療效鞏固。

03

結 語

《素問·咳論》對於咳嗽的形成,既指出風、寒、溼、熱、燥、火之外因,又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內因,並廣泛涉及其他臟腑,可見原因雖多,然其要皆不離於肺,故《內經》特別提出“關於肺”為發病的焦點。

至於咳嗽之治療,首應分辨外因與內因或內外因合而為病,外感咳嗽,當以宣肺祛邪為主;

內因咳嗽較為複雜,則又當辨明病由何髒傳來,視病情之不同及標本、緩急、虛實之異,而以整體觀來辨證施治。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炳凡編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8。5。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Tags:咳論素問甚則按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