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韓和元:英美崛起與後發優勢

由 金融界 發表于 農業2021-12-07

簡介摘要:無論是美國、英國、秦國乃至日本,都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隻要於我有利,我都能虛懷接受,不僅是器物、是人,也包括對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理念

佛蘭德爾在哪裡

摘要:無論是美國、英國、秦國乃至日本,都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隻要於我有利,我都能虛懷接受,不僅是器物、是人,也包括對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理念。而所謂的崛起,都只不過是通過後發優勢、透過拿來主義,將人家的東西發揮到了極致而集大成而已。

美國篇

昨天見到一個觀點,說:今天美國的強大,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是因為美國站在了英國思想家的肩膀上。

這一觀點不能說錯,但顯然不夠充分。原因端地簡單:

美國的崛起和強大,顯然不獨站在了原宗主國——英國肩上,還站在了另兩個宗主國——荷蘭和法國肩上。

譬如,獨立宣言根本就是對法國啟蒙思想的一次大總結。《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宣佈,“我們認為下面的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侵犯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併為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段時光荏苒而價值不逝的文字囊括了

《獨立宣言》的核心思想,寥寥數行,卻極度濃縮而又異常完整地闡述了近代啟蒙思想的天賦人權論、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人民革命權力論、民主共和制思想等一系列核心原則。

又譬如,美國的金融+共和則直接複製自它的另一個宗主國——近代第一個共和國荷蘭。很多人認為,美國與英國是一脈相承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事實上,所謂的美國模式,無論是其政治體制還是經濟模式,都更為接近於荷蘭而不是英國,雖然早期美國人的主體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儘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首先完成的。雖然這是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但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它是一個共和民主的混合,實際的政治權力是在商人和知識精英的手中。就在這樣一個沒有君王,強調共和和民主的國度裡,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個金融中心。

1588年,荷蘭人掙脫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獨立之前,與宗主國西班牙的貿易是荷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獨立之後,西班牙封鎖了其所有港口,並明令禁止所有荷蘭商船駛入西班牙。荷蘭經濟的生命線就這樣被扼斷了,新生的荷蘭共和國出路在哪裡?荷蘭人的特長是其敏銳的商業直覺,很快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因為這片土地上擁有人數眾多、對財富充滿強烈渴望的商人階層,如果將他們的愛財之心轉化為一種力量,那麼,荷蘭就擁有了比王權更為強大的武器。根據這個優勢,荷蘭人決定從精明的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靠自己去開闢前往東方和美洲的航線。

只是,遠洋航行需要的資金又將從何而來?在時任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1602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股份公司——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荷蘭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為了融資,公司發行股票,並承諾對這些股票分紅,這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籌集資金的方法。這一次他們聚集了650萬的資金,於今天而言,這是一筆約合近百億美元價值的鉅款。透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成千上萬的國民將自己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了這項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

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出航了。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裡,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當時世界霸主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隊數量的總和(這也正是英國人笛福所羨慕的發展模式)。但在前十年,東印度公司沒有向它的股東支付過任何的股息,因為他們正忙於將錢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亞洲建立一個貿易王國上面。當這一切都做妥當之後,公司終於向它的股東們派發了紅利。

連續十年不給股東們分紅利。這樣的經營方式為什麼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那是因為:荷蘭人在發明股份制的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就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第七年,也就是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在這個交易所,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只要願意,都可以隨時將手頭的股票兌現成現金。而就在那時,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雖然他們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一時間,這裡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迴圈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又開創性地建立了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這比英格蘭銀行要早近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同時也發放貸款。更重要的是,這家銀行還發明瞭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他們稱之為“想象中的貨幣”。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透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藉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於荷蘭人而言,他們之所以要建立政府,就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正是基於此,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

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也正是依憑它的金融霸權,這個國家一度成為世界強國,它四處擴張,殖民地遍佈亞洲和美洲。

也就是於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立的那年,荷蘭的殖民者第一次登陸北美洲的曼哈頓。16年後,荷蘭人轉頭用24美元買下了這個小島,並給這片土地取了個容易記住的名字——新阿姆斯特丹,聊以撫慰他們的思鄉之情。同時,這裡還被選為新阿姆斯特丹總督府駐地。為了方便警衛通行,總督下令用木頭做圍牆,築起一條街,就地取名“牆街”,這就是最早的華爾街(Wall Street)。

荷蘭人的殖民統治,同時也將共和、民主的政治哲學,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和金融制度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新阿姆斯特丹不僅建立起了一套共和、民主的政治體系和理念框架,也建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

遺憾的是,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並被更名為新約克(New York,即現在的紐約)。但這一地區的人們繼續保持了荷蘭人強調共和、民主,熱愛商業、崇尚金錢的傳統,並一直延續至今。也就是說,今天所謂的美國模式,其實就是當年荷蘭模式的現代版。

英國篇

其實,不獨美國,英國也是利用這種後發優勢而崛起的。從事後推論來看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正因為它的崛起,迫使整個世界不得不追隨著它的步伐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度,卻是一個十足的“拿來主義者”。

英國的崛起之路並不是完全依靠自身的創造,而是大膽借鑑吸收其它國家的經驗與成果之路。

正如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其《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裡所做的記述,就連英國人捕制青魚這種技能都是從荷蘭人那裡學來的,而捕鯨則是從比斯開灣沿岸居民那裡學來的。

當大批的新教徒技工被腓力二世與路易十四分別從比利時與法國逐出後,英國人更是如獲至寶,將這些流亡者奉若上賓。也正是得益於英國人的這種恭敬,這些流亡者的才智和手藝使得英國在工藝上、工業資本上獲得了無可計量的增益。英國精細呢絨的製造,麻布、玻璃、紙張、帽子、綢緞、鐘錶等工業技術上的改進,以及一部分五金工業的建立,都是靠了這些人而獲得實現的。

在李斯特看來,“每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這個島國的老師,它的每一種工業技術都是向這些國家模仿得來的,它學會了以後就把這些工業建立在自己的國土上。”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島國一旦掌握了任何一個工業部門就鍥而不捨,給與密切的注意和照顧,經幾個世紀而不倦,就像保護幼苗那樣小心周到。任何一種工業,靠了勤奮、技術和節約,不久總有所成就,總有利可圖的。譬如,在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一任國王詹姆士一世統治時期即公元17世紀初葉,英國所制毛織品的絕大部分總是在未加工狀態下運到大洋彼岸的佛蘭德爾,然後在那裡加以染色、整理的。但英國人正是憑藉上述精神,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二任國王查理一世統治時期,其呢絨加工技術達到了高度完善的境地,從此國外比較精細的毛織品就幾乎不再輸入英國,而英國輸出的毛織品則全部是經過染色並精細加工的。

這一產業優勢的確立,使得英國得以將漢薩同盟逐出俄羅斯、瑞典、挪威和丹麥市場,使它在與地中海東部各國及東印度群島、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中獲得了其中最豐富的果實。事實上,正是憑著這種拿來主義精神,除從佛蘭德爾習得的毛紡織業獲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樣的成就之外,英國人在玻璃製造、地毯織造和染色等領域也表現的同樣的出類拔萃。長久以來威尼斯在玻璃製造技術上擁有毋容置疑的技術壟斷地位,但隨著玻璃製造技術傳入英國,沒有多久,昔日的霸主不得不甘拜下風。同樣,地毯織造與染色的技術長期為波斯人所壟斷,但隨著地毯織造和染色技術傳入英國,沒有多久波斯人也終於不得不告放棄。對手一個個的被擊敗,意味著的是更多的訂單,這樣以來以手工工場為支撐的生產能力變得捉襟見肘。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也寫道:“當貿易在英國已發展到手工勞動不能再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 人們就感到需要機器。”羊毛工業只是英國各業中的一個主幹,以其為核心,促進了匯聚在它周圍的一個涉及面非常龐大、行業非常廣泛的產業群的發展。譬如下游的航海業、造船業,譬如上游的紡織機械裝置製造業、能源開採業…….也就是說,英國人透過拿來主義將羊毛工業打造成了英國工商業得以積極發展的基礎。

古秦國篇

事實上,不獨英美,中國古代的秦國,也是利用這種後發優勢而崛起的。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在為了主義而主義,為了特色而特色,卻忘了我們為什麼要主義要特色。事實上各種各樣的主義,及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制度和政策,只有在它們能夠為國家、為人民的互利和安全服務的前提下,它們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它們存在的本真和終極目的就是為“人”為國而服務的。主義只是為國、為人服務的一種方法論、一種思辨的工具而已。但今天很多人卻為主義而主義,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本末倒置的現象,是一種典型的將目的讓位於工具的表現。

根據典籍,我們可見,

在秦國大變法的那40年裡,無論是秦獻公也好,秦孝公也罷,在這一點上都做的非常好。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很務實,是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他們不預設立場,且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隻要有利於我大秦的,我都能夠虛懷接受,不僅是器物、是人,也包括對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理念。

於秦國而言,商鞅根本就是外國人,但他卻大膽啟用了。而商鞅在秦國所推行的所有改革,基本上就是透過其後發優勢,將魏國、楚國等國的改革經驗拿過來的。事實上秦簡公和秦獻公亦無不是如此。

我們來將秦國70年的主要改革內容與魏國和其他國家做個對比就知道了。秦國的主要改革內容有:

1、初租禾,但這個政策根本就是抄襲公元前500多年的魯國的“初畝稅”;

2、編制戶籍。《史記。秦始皇本紀》後附的《秦記》載,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而這其實來自齊國管仲的改革;

3、推廣縣制。但縣制最早是楚國人發明的;

4、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獎勵耕戰,讓國內貴族加入到戰爭和農業生產中。這一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選賢任能,賞罰嚴明,廢止世襲貴族特權。其實最早提出這一改革的是魏國的李悝,“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就出自他。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他認為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

5、建立法治社會。商鞅以執法嚴酷而聞名,而秦國則以大秦律而聞名。但這個也是發端於李悝的。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透過魏文侯予以公佈,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法經》出現後,魏國一直沿用,後商鞅入秦帶的唯一一部書就是法經,秦律其實就只是在《法經》的基礎上改了幾個字而已;

6、廢井田、開阡陌。需要說明的是,秦國的這一政策仍然不是原創,這一政策同樣是複製和複製而來的。事實上,早在春秋晚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也就是趙國的前身就已經廢除了井田制,而改用二百四十步的大畝制。

韓和元:英美崛起與後發優勢

甚至連徙木立信都是抄來的,抄誰的呢?吳起的,《韓非子·內儲》記錄了個“倚車轅”的故事,說吳起讓人將一個車轅放在路邊,然後下告示,說如果誰把他搬到了指定位置,那麼將予以重賞。

幾乎沒有原創,秦國人只是通過後發優勢、透過拿來主義,將人家的東西發揮到了極致而已。關於這點可參見本樓(政經天一樓)主韓和元的另一篇小東西:《如何讓改革得以成功——以秦國為例》。

事實上,日本亦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足足150年了,這150年的日本經驗也證實了後發有優勢。

當然,就我的這一觀點,很多人會抬出楊小凱來予以反駁,說後發是劣勢。其實,通讀楊的文章可知,他說的劣勢跟後發無關,有關的是你後發學習的內容。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論及的,無論是美國、英國、古秦國,還是日本,他們都不獨學了器物,還學了制度、文化,所以雖是後發,但得的卻都是優勢。而反觀清國的洋務運動,只把精力放在了器物上,這也正是它的後發為何只能得劣勢的原因所在了。

綜上可見,無論是美國、英國、秦國乃至日本,都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隻要於我有利,我都能虛懷接受,不僅是器物、是人,也包括對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理念。而所謂的崛起,都只不過是通過後發優勢、透過拿來主義,將人家的東西發揮到了極致而集大成而已。

參考文獻: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商務印書館,1997

韓和元。為何總是如此瘋狂【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Tags:秦國荷蘭英國荷蘭人拿來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