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由 葉濤醫生科普 發表于 農業2021-10-29

簡介結語:臨床上慢性溼疹患者最苦惱的症狀是皮損的疼痛,治療慢性溼疹的臨床難點在於其反覆發作的纏綿難愈,在臨床治療時,不應忘記疏通皮損區域性的經絡氣血

溼熱型溼疹如何根治

語:

溼疹是多種內外因素導致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面板炎症反應,皮疹呈多樣性,慢性期則有侷限的浸潤和肥厚

,瘙癢劇烈,容易復發。溼疹作為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且極易復發,經久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且一些資料表明其發病受致敏原、環境汙染、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緯度等因素的影響。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01

溼疹在人群中有較高的分佈,現代醫學治療溼疹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

1、概述

目前國內外對於溼疹的

發病率報道不

一,Carvalho等在葡萄牙展開的調查顯示成人的溼疹患病率為4。4%,且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患病傾向。

由於

我國目前雖尚無針對溼疹的大範圍專項流行病學調查,但一些資料也反映了溼疹在人群中有較

高的分佈。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汙染和人口老齡化等

問題的突顯,

溼疹將與現代社會相伴隨,人們對該病的重視程度也在

不斷提高

,所以研究如何提高溼疹的治癒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溼疹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影響溼疹發生

發展的因素較多,可分為外在因素和

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如環境、感染、飲食等,內在因素

包括遺傳

、心理、內分泌失調、血液迴圈障礙等。研究表明

,溼疹

的首要適應機制是免疫應答。現代醫學治療溼疹以對症治療為主,分為以患者教育為主的基礎治療、改善區域性皮損的藥物或

物理治療、

針對溼疹免疫應答機制或合併大面積感染的系統治療。這些治療尚不能有效控制慢性溼疹患者

的發展。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2、中醫認識

溼疹屬於祖國醫學中“溼瘡”、“

溼癬”

、“浸淫瘡”、“腎囊風”等範疇。對其病因病機最早可追溯至《素問·至

真要大論

》中的“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指出面板病的發生與臟腑相關。後世醫家在此

基礎

上根據各自的臨床經驗對溼疹的病因病機又有不同的發展和

歸納總結。

大多數都認為與

、溼、熱邪侵襲,脾虛耗血有關。由於各醫家對溼疹病因病機的看法不一,故對其的辯證論治也

各有不同。

從治療手段來分,本病主要有內服、外用及針灸三種方法為主,針灸包括毫針針刺、電針、灸法、

穴位

注射等方法。研究表明,基於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且

安全性佳。

3、診斷標準

慢性溼瘡的中醫診斷標準為皮損多侷限於

某一部位,

邊界清楚,表現為面板肥厚粗糙,觸之較硬,色暗紅或

紫褐

,皮紋顯著或呈苔蘚樣變。皮損表面常附有鱗屑,伴有抓痕、血痂、

色素沉著

,部分皮損可出現新的丘疹或水皰,抓破後有少量流血。常反覆發作,時輕時重,有陣發性瘙癢,夜間或

精神緊張、

飲酒、食辛辣發物時瘙癢加劇。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主要症候:發病較緩,皮損潮紅,

有丘疹,

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次要證候:伴納少,

腹脹便溏,

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患者患處面板增厚、浸潤、肥厚粗糙,可呈灰褐色或暗紅色,伴有

少許鱗屑

、抓痕和結痂。部分可伴有苔蘚樣變,邊緣清晰,

炎症不顯著。

外圍有散在的丘疹和(或)丘皰疹。

可侷限或泛發全身。皮損可區域性存在或泛發全身,多發於小腿,

肘窩部,

窩,手足,外陰,肛門等處。

患者

病程不定,常由急性或亞急性溼疹處理不當、反覆發作轉變而來。也可初發為慢性溼疹。反覆發作,經久不愈。

02

瞭解中醫學對慢性溼疹治療的認識,各醫家對其的辯證分型各有不同

由於各醫家對於慢性溼疹的病因病機的

看法不一

,故對其的辯證分型也各有不同。本病的治療主要以內服、

外用

及針灸三種方法為主,針灸包括毫針針刺、電針、灸法等方法。透過對人體臟腑經絡的調節,疏通經絡,

調和氣血

,外散邪氣,增強機體免疫力,使皮損逐漸

恢復至正常

溼疹主要以清熱燥溼、健脾化溼

、養血潤燥治療

,臨床根據其具體辨證,隨證治之。溼為本,熱為標,

發作

急劇必挾風邪,因此治療時使用當歸拈痛湯,清熱祛溼祛風止癢。慢性溼疹是脾胃運化失司、滋生內熱,

同時

感受外部風邪,風溼熱毒鬱結於面板在治療上運用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清熱利溼的藥物

燻蒸治療。

脾虛生溼、溼滯脾虛,

相互為病,

脾為後天之本,脾虛則無以滋養肌膚髮為溼疹,故治療主張應用

四君子湯

,健脾化溼、補中益氣,標本兼治扶正祛邪。溼疹是由於溼熱久蘊,化燥傷陰,脾虛無以生化氣血,

陰血虧虛所致

。在治療上運用當歸飲子加減,治以養血潤燥之法。溼疹是由於溼熱相搏,化燥生風加之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在治療上主張清熱利溼,

潤燥息風

,並注重標本同治,內調臟腑。慢性溼疹是由於陽氣不足,溼邪侵擾所致,在治療上應用督灸法總督諸身

陽氣

以治療脾虛溼蘊型慢性溼疹患者。儘管古今不同時期醫家

對於

慢性溼疹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不盡相同,但在中醫理論的

指導

進行辨證論治,都取得了可觀的臨床療效。

03

固本調神針法治療慢性溼疹療效較好,但也存在不適的症狀,需謹慎

1、穴位選取

百會:位於顛頂,歸屬於督脈,

乃諸陽之會

,統督一身之陽。功專昇陽潛陽,既能昇陽益氣,

協同足三里、

中脘補益中氣,又能潛陽鎮靜,與四神聰、大陵協同安撫心神。四神聰:屬經外奇穴,是臨床上治療

神志病

和腦病的常用穴。其內應大腦,善調神治神。廣義的神乃人一身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的神乃人之

心理精神活動

再者“腦為神之本,心為神之使”。調神既能

改善

人體自身氣機排程變化的靈敏度,有利於疾病的向愈

,又能

寧心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大陵:別名心主,首見於《靈樞·本輸》,是手厥陰心包經的

原穴,

亦是輸土穴即本經子穴。心主,既能驅邪,

亦可扶

,對心繫病症具有雙向調節功能。

“實則瀉其子”,針刺大陵能清心除煩,

改善心

經實熱證

。關元:此穴正當丹田,為元氣之根。是任脈

、衝脈

、足三陰經的交匯之衝要。刺之可補益精氣,固本培元,灸之能溫腎壯陽,益氣固脫。“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故補益精氣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中脘:

乃八脈之腑會

,又是任脈、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之交會穴。

性善調和,有調理脾胃之大功。刺之可

調

理脾胃

,升清降濁,促進中焦氣機的斡旋。中焦

氣機一開,

則溼去熱散,上下交通,心火平而腎水足。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故此穴經氣充沛。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刺之能健脾和胃

,大補臟腑之虛損。

脾胃乃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則溼易化。三陰交:穴當足太陰、厥陰、少陰交會處。

既能健脾益腎

,滋陰養血,又能通經化溼利水,調和氣血。氣通血行則

有助於

疏通區域性經絡。太溪:歸屬足少陰腎經,是腎經原穴,

乃滋陰之要穴

,有調理衝任,滋補下焦之效。

皮損區域性圍刺:據《靈樞》所載“

病在面板

,疾淺針淺,以疏通淺表之經絡氣血”。針刺皮損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研究表明[19-20],圍刺法可調整皮部經絡,打破

病理

性經絡環

,建立大量面板微細管道,提高面板區域性的新陳代謝,促進皮損修復,恢復機體內穩態。

2、意外處理

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但

不限於感染

、化膿、皮下血腫、出血、頭暈、乏力、噁心、嘔吐、

心慌、

血壓驟變等不良反應事件。詳細記錄患者不良反應出現的日期與時間、症狀、嚴重程度、處理措施、

持續

或消失時間等。患者飢餓、勞累、緊張時可能暈針,出現眩暈、

乏力等症狀。

發生後應立即取出所有針,

讓其平臥

,給予溫糖水。一般休息後即可自行恢復;嚴重者,

可掐人中

、內關等急救穴或採用其他緊急醫療措施。當患者緊張或改變體位時容易使區域性肌肉過度收縮而阻礙起針

,此時

應給予患者安撫,在滯針腧穴附近循按或助其恢復原來的體位,待患者放鬆後,方可順利起針。出現彎針時,

不可

再做任何行針手法。

若針柄彎曲不大,應緩慢取出;若針體彎曲

角度過大

,應順著彎曲方向慢慢起針。當患者改變體位後,

可能

出現斷針,位於淺處者可直接用鑷子取出;位於深處者則需按壓斷針周圍的面板,使斷端高於面板再用鑷子取出;

更深者

則應手術取針。當出現皮下血腫時,輕者無須處理或用棉球

壓迫止血

;重者先冷敷以止血,24小時後再熱敷或用紅花油進行

區域性揉按。

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程不定極易復發,影響患者生活

結語:

臨床上慢性溼疹患者最苦惱的症狀是皮損的疼痛,治療慢性溼疹的臨床難點在於其反覆發作的纏綿難愈,在臨床治療時,不應忘記疏通皮損區域性的經絡氣血。

固本調神針法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損症狀,減輕瘙癢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Tags:溼疹治療皮損患者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