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由 文化履行者 發表于 農業2021-10-11

簡介每天都排隊的徐州馬市街“飠它湯”店經過幾千年的變遷,“飠它湯”的用料也變得豐富多樣起來,野外放養的母雞代替了原來使用的野雞,當初選用的稷米、黍子米,變成了種植廣泛的薏仁、麥仁等等

稷米是薏仁米嗎

中國的餐飲文化源遠流傳,各地有各地特色小吃,小吃也是地方文化符號。徐州就有一道湯羹名吃,名字怪怪的,就是這個“飠它”字,徐州人讀sha,字典是沒有的,但你到了徐州就能看到這個字,一種湯的名字。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徐州名吃-“飠它湯”

傳說“飠它湯”的發明人是彭祖,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他是中國最早的烹調專家,廚行祖師爺。4000多年前,傳說堯帝重病,久治不愈。彭祖便上山採藥,得三尾野雞,回來後與多味中草藥同煮成湯,獻於堯而使其病癒。堯感激彭祖,便將徐州一帶封給他。彭祖的野雞湯也流傳下來,後改名“飠它湯”。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彭祖熬製雉羹

據《徐州方誌》記載:雉羹所用主料為雌性錦雞(即野雉雞),佐以稷子米(即薏仁米)、生薑、精鹽等。西漢時,雉羹主料沒變,輔料加薏仁米、黍米、香茅、酸鹽梅、花椒、桂皮、蓼葉等熬製,後再勾芡而成。

清乾隆(公元1736-1794年)時,五下江南,四次駐徐州行宮。傳說乾隆偶然觀賞市井,品賞到“飠它湯”美味,很是愜意。便問廚師:“是啥湯?”答曰:“就是“飠它湯”。乾隆又問廚師“啥湯怎樣寫的?”廚師文化不高頓時傻了眼,用指比劃著“食”字右邊加個“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飠它”字。

乾隆不識這個字,看在彭祖面子也就接受了這個自造的漢字,而且高興地封徐州“飠它湯”為“天下第一羹”。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天下第一羹

現在徐州市內有不少賣“飠它湯”的早點店,最正宗的還是戲馬臺對面的“馬市街飠它湯”店。每天店門口都在排隊,為的就是吃到正宗的味道。從史籍記載,馬市街的名稱,最初出現在明萬曆版《徐州志·疆域》“街十四”條下,即有“馬市”。徐州著名小吃馬市街“飠它湯”,即在馬市街東首路北,據說開設於清代光緒年間,起初是一家小飯鋪,而今成為徐州人美味早餐。

據說,古時,徐州地區是養馬、產馬之地。楚漢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經出現了馬的集市,駿馬聚集。正因為此,項羽便會命部下來此山此市,挑選徵集馬匹,為征戰服務;才會在南山上築臺。如此促使南山下的馬市愈加興盛,宋楚齊魯之地的馬商集聚。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每天都排隊的徐州馬市街“飠它湯”店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經過幾千年的變遷,“飠它湯”的用料也變得豐富多樣起來,野外放養的母雞代替了原來使用的野雞,當初選用的稷米、黍子米,變成了種植廣泛的薏仁、麥仁等等。“飠它湯”的製作也越來越講究,從選料到熬製,都有嚴格的標準。

“飠它湯”的製作過程,首先是選料。在採購“飠它湯”主體老母雞時,要求挑選比較肥的,相對比較嫩的,並增加了鷳豬骨,用當年去皮麥仁取代麥糝,這樣製作出來的飥湯,味更鮮美,營養更豐富。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投料,首先把清洗乾淨的老母雞、豬骨、麥仁投入甄鍋,用武火(大火)煮熟,然後用文火(小火)把它煮爛,一直煮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共計16個小時。從凌晨四點開始清理,剩下雞肉和麥仁放在甄鍋繼續蒸煮,同時加入澱粉,一邊加澱粉,一邊攪拌,並用大火燒開,分三四次才能完成。

徐州人愛到骨子裡的一道名吃,其名字在字典裡都查不到

“飠它湯”組合煎包+油條

“飠它湯”始終牽引在外漂泊的遊子,那是家的味道,是記憶中的鄉愁和歸屬。每每外地客人到徐州,好客的徐州人會早早到客人下榻的酒店等候,一定要請客人去吃上一碗只有這個地方才會有的“飠它湯”,一定讓外地的客人記住這道濃濃的徐州味道。

Tags:徐州馬市彭祖麥仁徐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