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西半夏資訊丨半夏炮製沿革(上)

由 輕風臨澗製作組 發表于 農業2021-06-22

簡介綜觀歷代醫書,對於半夏,傳統的炮製方法很多,用於炮製的輔料也很多,有姜、白芥子、皂莢、白礬、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

炙桑皮怎麼炙

中草藥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具有悠久的藥用歷史,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廣泛用於臨床。由於它的性辛溫有毒,所以歷代都非常重視它的炮製。綜觀歷代醫書,對於半夏,傳統的炮製方法很多,用於炮製的輔料也很多,有姜、白芥子、皂莢、白礬、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該文對其炮製歷史、傳統炮製理論和不同炮製品的臨床應用進行了初步探討,為科學繼承祖國的醫藥遺產,制定合理的炮製工藝提供依據。

西半夏資訊丨半夏炮製沿革(上)

夏炮製史略論

中草藥半夏的炮製歷史很長,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有“治半夏”的記載,即是經過炮製的半夏,這是最早的記載。張仲景的《金匱玉函》中記載:“半夏用湯洗”。除毒,並說“不口咀,以湯洗十次,令水清滑,洗不熟也有毒。”在晉代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說:“中半夏,以生薑、乾薑並解之”。給後世的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論基礎。南北朝時期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中,又加入了姜浸法:“半夏洗七遍,姜浸一宿,方可服之。”梁代陶宏景在《本草經集經》中說:「半夏毒毒,而鬚生姜,此乃取其所畏,以相制耳,然後以熱湯洗去上滑,將手抱之皮釋與剝去,更復易湯(捶)令滑,不爾戟人咽。」近代藥理實驗證明,用生薑煮湯確能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和刺激性,用生薑煮半夏效果最明顯,冷浸生薑不如用生薑煮湯[1]。同時還可提高半夏、胃降逆止嘔的作用。劉宋時代雷敦著《雷公炮炙論》日:”修事半夏四兩,白芥子二兩,甘草一兩,醋六兩,二味一攪,清濁,將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誕,若洗不淨,則人氣逆,肝氣鬱結。”由此開始應用一些輔料,以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強祛痰作用。

唐朝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糖灰炮”,王燾著《外臺秘要》採用湯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直至宋代初沿用。除上述方法外,還增加了“礬製法”、“姜礬法”和“醋煮法”。“蘇沈良方”中記載:“薑汁,井水煮。”錢乙“藥證直訣”中的“夏半湯浸七次,切去,焙乾。三錢姜,同搗成曲,焙乾。”據《聖濟總錄》所載方法較多,有米炒、浸麩皮、漿水煮、醋煮、浸麩皮、生薑、甘草和桑白皮煮、浸鋁粉煮。“半夏泡七次,四兩,枯礬-二兩,為末,薑汁打糊,棗肉或棗,與丸梧子同服”,並記

還有“水煮湯泡黃”等一系列方法。元時,沿用姜製法,李杲在《脾胃論》中指出“夏姜洗七次焙乾”,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增加“半夏油煎末”的炮製方法。

明朝醫藥學家總結前人的經驗,加入皂角礬、生薑的製作方法。“嬰兒百問”載“半夏皂莢,白礬姜冬煮”。“惟洗去皮垢,以湯浸七天,日日換湯,曬乾切片,拌薑片,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補萬病回春”有“半夏”之說,治風痰用牙皂、白礬、姜煎,泡透曬乾用。“半夏以滾湯2~3日,每日換湯後以皂莢、礬、姜為末,

也做同樣的菜

清朝在炮製工藝、輔料、產品規格等方面,除了沿用以前的炮法外,還進行了一些創新。《本草綱目拾遺》載有仙半夏法:“以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滾水七八碗,入盆攪涼,清去渣,將半夏入盆內以手攪之,日曬夜露七足,撈出控幹。洗淨三、四次精華水,泡三天,每天換水三次撈起控幹。八兩白礬,五硝皮,七八碗滾水。在盆中加入礬硝攪勻晾乾溫度,在半夏下浸七天,日曬夜露足。取清水洗三四次,泡三天,每天換水三次,取去控幹,入藥。”現代法半夏大體沿用此炮製。“黃宮繡《本草求真》8。”半夏七夕,用淨水淘浸,又用皂莢水浸七天,又用石灰水洗七天,又用白礬水洗七天,又用生薑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又用白礬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

透過對古醫書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半夏去毒的理論和方法在古代就已形成,並逐漸得到完善,其中包括湯、水的洗滌,加輔助劑等。這為今天對半夏進行現代炮製研究提供了歷史文獻研究基礎。

Tags:半夏炮製七天生薑白礬